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观察

2015-01-03章福宝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2期
关键词:气虚急性期中风

章福宝 陶 怡 宁 静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中医医院,浙江 绍兴 312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观察

章福宝 陶 怡 宁 静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中医医院,浙江 绍兴 312300)

目的观察中医自拟方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剂,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差别不大(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比黏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余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自拟方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用药安全可靠。

脑梗死急性期 中医 临床疗效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中风(CIS),是指由于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软化坏死[1]。我国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稳居疾病谱前两位,其死亡率约为10%~15%,疾病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而复发性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增加[2]。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中风的治疗有着大量著作以及丰富经验,依据我院医师的辨证观察以及临床经验。我院自拟中医方剂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试行)》[4]中相关诊断标准以及辨证分型标准进行。纳入标准:患者符合缺血性中风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中医气虚血瘀证辨证分型;患者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检查证实为脑外伤、脑肿瘤等所导致的卒中患者;合并有心、肝、肾、肺等器官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过敏体质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绍兴市上虞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6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5~82岁,平均(62.14±6.83)岁;入院时平均收缩压(164.59± 9.83)mmHg,平均舒张压(97.95±7.42)mmHg;其中有高血压史患者61例(89.7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63.04±7.12)岁;收缩压(162.07±10.43)mmHg,舒张压(99.65±8.01)mmHg。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61.82± 6.36)岁;收缩压(165.79±8.92)mmHg,舒张压(96.27± 7.11)mmHg。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措施,酌情给予患者抗栓、调脂、脑保护剂、降压、吸氧、脱水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口服阿司匹林片(拜耳公司,规格:100 mg)200 mg/次,每日1次。1周后改为100 mg/次,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公司,规格20 mg)20 mg/次,每日1次。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步长公司,规格:20 mL),20 mL溶于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日1次,以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长春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H22026207,规格2 mL:0.1 g)0.5 g溶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我院自拟中医方:黄芪3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路路通10 g,伸筋草10 g,全蝎6 g,水蛭3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以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5]中相关标准进行评价。临床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HISS)较治疗前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NHISS较治疗前减少46%~90%,病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NHISS较治疗前减少18%~45%。无效:治疗前后患者NHISS减少17%以下。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NHISS、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分别采取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NHISS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 8 2 2 . 3 8 ± 6 . 3 2 1 1 . 6 3 ± 3 . 4 1*△对照组 3 0 2 1 . 7 6 ± 5 . 4 6 1 5 . 5 9 ± 4 . 0 8*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相当(P>0.05)。治疗后对照组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比黏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余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红细胞比积(%)全血高切黏度(m P a · s)全血低切黏度(m P a · s)血浆比黏度(m P a · s)纤维蛋白原(g / L)观察组 治疗前4 7 . 2 9 ± 7 . 6 1(n = 3 8)治疗后 3 6 . 4 4 ± 1 . 8 2*△对照组治疗前 4 6 . 0 2 ± 6 . 8 4 7 . 0 2 ± 0 . 8 3 1 7 . 3 5 ± 3 . 1 5 1 . 8 2 ± 0 . 2 3 4 . 3 8 ± 1 . 5 6 5 . 3 8 ± 0 . 2 6*△ 1 0 . 0 6 ± 2 . 4 3*△1 . 3 2 ± 0 . 2 2*△ 3 . 1 6 ± 0 . 9 2*△7 . 1 8 ± 0 . 6 4 1 6 . 9 8 ± 2 . 7 1 1 . 7 9 ± 0 . 2 8 4 . 2 7 ± 1 . 3 7(n = 3 0)治疗后4 5 . 3 2 ± 5 . 2 1 7 . 0 9 ± 0 . 7 3 1 2 . 4 9 ± 2 . 0 5* 1 . 5 0 ± 0 . 2 1* 4 . 1 9 ± 1 . 3 4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当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的损害,也未出现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 讨 论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从而使得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导致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其发病涉及机体血管壁的完整性、血液动力学以及止血、凝血、纤溶系统,其中血管壁的结构破坏是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6]。现代医学认为,血栓形成以及栓塞是引起脑血管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血液呈现浓、黏、聚、集的状态,导致缺血而发生脑梗死[7-8]。

脑梗死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病基本病机,《黄帝内经》中提到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流,发为偏枯”,其指出人体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而致中风发生。此外在《明医杂著》中说“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症,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明确地提出了中风的根本原因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虚多是由于患者年老体弱、真气耗损,或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为情志不遂、元气耗损,或为先天不足、真气亏虚等,气虚不足;瘀血既是病理的产物,同时也是中风病主要致病因素,其在中风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瘀血凝滞脑脉,使得神明之窍受阻,神机失用,则发为中风[9-10]。根据以上中风病发病病机,我院以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以纠正机体气虚;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水蛭活血破瘀;当归活血补血、祛风止痛为臣;全蝎息风止痉,路路通祛风通络,伸筋草舒经活络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示,我院自拟方联合运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降低NHISS评分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脑梗死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综上所述,我院中医自拟方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急性期其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用药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刘新胜,崔书克.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2,32(1):129-131.

[2] 王蔚华,方向华.腔隙性脑梗死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诊断和分类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449-1451.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0-60.

[5] 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 董秋菊,杨志新.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1):33-35.

[7] 茅敏,陆筱云,王志忠,等.40例脑梗死患者体外血栓形成试验检测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7):856-856.

[8] 何银华,李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2011,26(3):163-165.

[9] 苏清华.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探秘[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098-2099.

[10]吴燕,叶澄健,吴芳,等.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05-1306.

R743.9

B

1004-745X(2015)02-033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2.057

2014-11-27)

猜你喜欢

气虚急性期中风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