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联合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2015-01-03蒋杏丽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2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贝尔

蒋杏丽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针药联合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蒋杏丽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1 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两组在轻度面瘫患者治疗有效率相当,但在中度、重度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别较大,尤其是遇到重度面瘫患者,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疗效可靠且安全,起效时间短。

贝尔面瘫 针灸 中西医结合 耳鼻喉科急症

贝尔面瘫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以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泪、咽干、耳后疼痛、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听力减退。起病迅速,常于数小时或3 d达到高峰。以春秋两季较为多见,与节气变化也有一定相关性,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约为10~40/10万人,占所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60%左右。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贝尔面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临床西医诊断均符合《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Bell征者[1]。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2]。辨证为气血亏虚、风邪阻络证。纳入标准:(1)符合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且病情分级在H-B分级Ⅲ~Ⅴ之间者;(2)病程在3~14 d以内;(3)单侧面神经麻痹;(4)年龄15~65岁;(5)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2)中枢性面瘫及继发于其他疾病后的面瘫,如急性炎性多发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腮腺、颌后区病变(如腮腺炎、腮腺肿瘤、化脓性淋巴腺炎),脑血管疾病(桥脑小脑角肿瘤,蛛网膜炎,颅底脑膜炎及转移性肿瘤),外伤等;(3)合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4)莱姆病;(5)亨特氏综合征患者;(6)面肌痉挛患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8)因其他原因不能完成疗程、中止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来源于本院门诊或住院部急性贝尔面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年龄26~55岁,平均38.20岁;病程1~6 d,平均3.12 d;面瘫患病程度轻度25例,中度9例,重度6例。对照组40例,年龄25~53岁,平均37.80岁;病程2~7 d,平均3.57 d;面瘫患病程度轻度26例,中度9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确诊后均给予静滴地塞米松15 mg,3 d后改为10 mg静滴,6 d后改为5 mg。同时给予静滴辅酶A、ATP、舒血宁、维生素B族。此外静滴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7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与中药疗法。取穴:翳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水沟、承浆、攒竹、四白、阳白、合谷。每日1次,左右2次轮换取穴。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为黄芪30 g,当归15 g,地龙15 g,川芎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红花15 g,桂枝20 g,炙甘草15 g,全蝎6 g,蜈蚣1条。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21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与评级,评分标准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1n61拟定[3]。观察两组不同程度治疗后面瘫恢复情况,以及两组治疗后起效时间。

1.5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按照文献[1]制定。痊愈:达Ⅰ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问不滞留食物残渣,谈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评分满分。显效:达Ⅱ级,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颧肌肌力约为徒手肌力Ⅳ级,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评分在75分以上。好转:Ⅳ~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评分75~50分。无效:经3个月治疗后仍停留在Ⅳ级以上,评分在50分以下。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同程度面瘫治疗后恢复情况 结果示治疗组中面瘫轻度25例,痊愈25例;中度9例,痊愈5例,显效4例;重度6例,显效2例,有效4例。对照组轻度26例,痊愈1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中度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重度5例,有效2例,无效3例。轻度患者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46%(P>0.05)。中度患者治疗组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重度患者治疗组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的40.00%(P<0.05)。由此可见,两组在轻度面瘫患者治疗有效率相当,但在中度、重度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别较大,尤其是遇到重度面瘫患者,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起效时间情况比较 治疗组起效时间1~7 d,平均(6.50±1.20)d。对照组起效时间3~14 d,平均(13.50±4.40)d。两组比较,治疗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贝尔面瘫主要是行经颞骨内的面神经主干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充血及水肿,病变部位全在面神经管内。本病属于中医学“面瘫”、“吊斜风”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经络,以致经络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4]。治疗当以祛风散寒、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针刺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刺配穴是可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疏散风邪、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5]。因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汇集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系半表半里之经,因此笔者针刺取穴在遵循循经近部选穴与远道选穴的原则,多从阳明、少阳二经选穴。取穴包括翳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水沟、攒竹、四白、合谷。其中下关、颊车、地仓、四白均属足阳明胃经,均有开关通络之效。迎香、合谷属足阳明大肠经,也具有很好的通经活络之效。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可祛风散邪。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属面部要穴。水沟为督脉要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之功。本研究所选穴位,均为临床治疗面瘫常用的要穴,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笔者选用补阳还五汤进行加减治疗本病,方组包括黄芪、当归、地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桂枝、炙甘草、全蝎、蜈蚣。本病的病机为气血亏虚、风邪阻络、气血瘀滞,治疗当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散邪为治疗大法。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川芎“血中之气药”,合当归可以养血,合赤芍、桃仁、红花可活血通络。桂枝祛风散邪,兼温经通络。全蝎、蜈蚣祛风止痉,合地龙通络止痛,活血通滞。全方共奏补血活血、行气祛风、舒经活络之功。本研究中发现针刺加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相比,两组在轻度面瘫患者治疗有效率相当,但在中度、重度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别较大,尤其是遇到重度面瘫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此外,在起效时间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短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扬长避短,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标本兼治,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5.

[3] 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 (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4] 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7-218.

[5]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09:71-73.

R246

B

1004-745X(2015)02-033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2.056

2014-11-20)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贝尔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贝尔和他的朋友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普贝尔省长的发明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