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发声技巧”对于音准的影响

2014-12-31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喉头高音音高

孙 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歌唱是一门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歌唱者的演唱。而“音准”问题则一直伴随着声乐艺术而存在。在笔者多年声乐艺术学习以及教授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具有多年演唱经验的歌唱家,都难免会在演唱过程中,出现“音准”问题。特别是在高校专业的歌唱教学和实践中,这一问题更加明显。本文将从呼吸、喉部发声器官、声音位置以及轻重机能的平衡与使用这四个方面,分析由于歌唱技巧导致音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使这一问题得以避免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特别是针对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及学习者起到指导作用。

一、呼吸对于音准的影响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控制与使用伴随着歌唱教学的始终。因为混乱的呼吸方式会造成音准的不稳定,导致出现音忽高忽低的现象。

声带是声音的振源体,要发出声音,必须借助“呼吸”这个外力,使之振动,才能发出响声。而呼吸气流作用力的大小则直接制约着音的高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唱不准音,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不会“控制”呼吸。在教学初期,可以通过“数拍子”的方法进行有控制呼吸的训练。比如,在吸气以及呼气时,要求学生按照四拍子的节奏来进行练习,而对于短促的呼吸练习就缩短节奏。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是可以让腰腹力量得到锻炼加强,同时让学生学会控制气息的长短以及使用。

呼吸,包括吸气环节和呼气环节,倘若使用不当,都会出现音准问题。

(一)吸气

在歌唱中,吸气的多少,是根据乐句长短的需要和高低强弱的音乐表现所决定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歌唱以前,根据乐句的长短、难易进行吸气,够用即可,千万防止多吸。吸气过多、过饱,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气吸得过满时,呼吸肌肉群会由于用力过多,造成肌肉僵持,这会使得音准出现偏差。而且在进行下一句演唱的时候,因为剩气太多,来不及疏散多余的气息,会导致换气不彻底,且容易将气吸在“胸腔”,而不是肺的底部,而这又会使得下一句的吸气不够。如此恶性循环,就会感觉气息一直吸不到底,且总是不够用,一直处于上气不接下气的演唱状态,这样音准就很难得到保证。例如一个快速进行的乐句,不需要用多深的气,只需用短气即上胸腔的气来演唱就可以,如果吸气太饱,用气力度太大,反而会使得气息灵活度不够,导致音准偏差;如果唱一个延长的高音,那就必须要用横膈膜的力量(但不排除上肋、中肋的气),因为如果预期不足,气息不够,不足以支撑长音的演唱及保持,就会出现音高偏低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盖楼打地基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用气的多少:短音就好比盖一个一层或二层的楼房,地基不需要很深,但是如果建造一个三四十层的高楼,地基就必须要挖的深并垫以钢筋水泥,才不致倒塌。

在教学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歌唱时需用的气,不需要用嘴巴或是鼻孔刻意大口的吸气,这样感觉好似吸的“很足”、“很饱”,其实根本没有吸到肺的底部,不能为唱歌所用,甚至适得其反。其实当气息吸到肺底部时,就会推动横膈膜向下,两肋会向外张开,呼气反之。所以只需快速扩张下肋及肋下肌肉,同时,依靠横膈膜扩张肺部,气息便自会顺着气管自行而入(图1)。而所谓“吸气”其实就是“放松”或“还原”刚才参与发声的那些呼吸肌的紧张力量,而“放松”或“还原”的过程就是“吸气”的过程。如果打比方的话,呼吸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滋水器,当呼气的时候,仿佛捏着皮囊部位,将水射出,而当手松开,气息便迅速自动还原,充满皮囊。可见,吸气的过程是迅速的而且是一贯而入的,当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吸气的时候,就会觉得它是一件自然而有效的办法,既不会感到满胀也不会吸入不够。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吸气太饱或不足而导致出现的音准偏差。

图1 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

(二)呼气

呼气对于音准的作用也是无容忽视的。歌唱者在演唱时,每一个音都应该处于气息有控制的、支持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呼气多少,速度快慢会直接影响到音的高低和长短。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呼气过猛,力度太大会导致音高的瞬间冒高。早在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蒂文斯(Stevens)就通过实验指出:在不改变频率的情况下,只改变声音的强度,人们也会感到音高有所变化[1]。这里所说的力度就是指气息的力度,这种现象常常会出现在起音和高音的地方。倘若出气太快,又会导致声音失去气息的支持越唱气越不够,而出现音准偏低,这种情况会在长音或快速进行乐句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演唱一个音或者乐句之前,要有“预见性”,根据所唱音的长短,有效的控制呼气。如此看来,练习如何控制呼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气息是从“腰周围”发出的,对于“控制呼气”的训练,整个腰腹部位是很辛苦的,它必须一直努力保证相对稳定的气压,气息缓慢地、均匀地、稳健地呼出。在上行音阶时,气息是不断努力的,要注意的是下行音阶的时候,腰部气息的力量要更加努力,甚至超越上行音阶。这个过程就好像推车上坡和下坡,代表着旋律的上行和下行。在上坡前要看好高度提前加压,让气息驮着声音向上走;而下坡时,要小心捏闸,丝毫不能松懈,一定要将气息更加努力的保持。这样,就会避免遇到旋律上行时,由于预期不足,导致用力过强而使音冒高;也会避免旋律下行时,由于气息保持不足而导致的音高偏低问题。在平时的发声训练中,当遇到下行音阶时,必须提醒学生要小心注意每一个音,要保证每个音都是在气息作用之上演唱的,而不是“惯性”。例如sol fa mi re do这个下行音阶的训练,在气息上,必须fa比sol努力,mi比fa努力,re比mi努力,do比re努力,才能确保每一个音都是在气息的支持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一种“呕吐”的感觉去想象引导气息的努力进行。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依靠憋气来控制气息,因为这样人为的加强声门下气息压力的做法,会造成声带的张力本能增强出现音高偏高的情况。但是,如果“漏气”,用过于放松的呼吸力度演唱,人为地降低了声门下气息压力,则会导致声带闭合不好或张力不足,出现音高偏低。由此可见,对于音准问题的解决,有效的呼气训练是必要的。

二、喉发声器官对于音准的影响

歌唱是喉发音器官内的各个器官、肌肉、软骨等组织被气流作用后的协调运作的客观结果[2]。无论哪一部分在歌唱的活动中,不能做到相互协调地运动,都会导致肌体运动失去平衡,从而引发歌唱音准的问题。

(一)喉外肌力度过重引起音准问题

在教学中,因为掌握不好喉部发音器官运动力度而形成的音准问题较为普遍。例如,学生为了追求明亮的声音,用力挤压喉部肌肉,声带被迫张力增强,喉部肌肉过于紧张、用力,会导致音高偏高;或者,将喉咙故意撑大,会使得声音音色听起来发闷、发暗、偏低,这是因为人为的加重了喉外肌力度,使得它过分紧张用力,从而加重了嗓音负担,而拖不动嗓音,就会使得音高听起来偏低;再有就是舌根肌肉过于紧张,用力太大,而压迫喉头,导致呼吸的不顺畅,同时也会使得喉外肌过度用力,加重了喉内肌以致声带的负担过重,影响了其灵活性和柔韧性,这也会导致音高偏低的现象出现。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哈欠加叹气”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放松喉部肌肉和舌根的力量。

“打哈欠”练习,是用平时打哈欠时的“ha”来带动一个高的类似假声的音,下滑到低而深的音。因为“h”是出气音,它能帮助学生恢复到睡前或是睡后最放松的“伸懒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可以使得“抗—重力”肌得到放松。通常每天说话都是提着喉与重力相抗衡,而“打哈欠”就是帮助学生释放这种张力,从而使得喉外肌肉放松,没有紧扯的肌肉。当喉部肌肉、舌根都处于放松的时候,就为演唱奠定了正确的发音状态。

(二)喉头不稳定导致的音准问题

在学习和教学中,所有老师都会提到喉头下放,喉头位置降低,这是正确的,但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降低”而不是“下压”。而歌唱中,只有喉头保持稳定,不上抬,才能在唱高、低音时更加方便。

喉头位置的高低与嗓音的类型是有关系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把喉头放低,但却都要求必须保持稳定。在歌唱中,所有男中男低,都应该喉头下放,大部分女高则要保持稳定,而戏剧女高、女中和男高找不到规律,有时放下,有时保持安静的位置。如果过分的压喉头,会失去音色,音准也会偏差,不但高音上不去,而且每个音都会偏低不准。

在训练学生发声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吸着唱”,这样能很好的将喉头放低,并且保持稳定,“吸着唱”的状态还可以将软颚抬起,下巴收回,这就塑造了歌唱的状态,一个向下,一个向上,将腔体拉开,为声音塑造一个良好的通道。还要注意的是一定的喉头,只能在一定的音高和力度下唱到一定的高度,超过这个强度就必然会产生音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起音和高音中,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同一个音或是句子,反复演唱,探索该用怎样的喉头位置和气息力度去演唱,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把握好喉头位置,知道根据音高、音长、音量大小,调节喉头位置,避免由于这种情况导致的音准问题。

三、声音的位置对于音准的影响

声音位置是指通过气息激发声带发出的声音,再通过气息向上传送声音时经过喉咽腔、口咽腔后,把它安放在那个部位反响这就叫声音位置。好的、高的声音位置对于音准的稳定尤其高音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教学时发现,常常有学生在中低音区音准非常好,但是到了高音区,却唱不上去,致使音高偏低。这里除了气压的加强及轻技能的调整不够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用高位置的状态去演唱。而要做到高位置的演唱首先要软颚抬起,喉头吸下。这是因为如果软腭抬举不够,声音位置就无法集中,声音无法集中,会导致即使演唱者将音高达到了,但是在欣赏者的听觉上会觉得偏低一些。

当以高位置的状态进行演唱时,由于头部共鸣器官共振的原因,会让歌唱者有声音在头顶以外的感觉,会感到声音好似喷泉一样,从脑部后上方射出,而不是停留在口腔里,这时就可以感觉到声音的“位置”。当音越高的时候,需要声音的位置就越高,抬起打开的也就越大(图2)。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嘴巴张大就可以把喉咙打开。张大嘴只是硬腭抬起,而歌唱时要求的是“里面”的打开,即为软腭的抬起。为了帮助软腭的抬起,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近似微笑的口型,使得笑肌抬起,这时软口盖会自然上提,下巴向后缩,这样就形成了歌唱的腔体状态。与此同时,喉头必须有意识地下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吸”的感觉。有的学生唱歌的时候,下巴张的很大,但是软颚却不抬举,这样,会使得会厌关上,气息不流通,而导致音准不稳定,偏低。如果保持“打开”状态演唱,会感觉连说话都是在头顶上,这是由于各个器官的打开,使得形成通道,声音会自然鱼贯而入,再加上气息的支撑,那么高音的音准就不再是什么很难的问题了。在整个过程中,若都保持这样一种高位置的状态演唱,高音的时候,唱起来就会腔体通畅,为高音的演唱提供方便,不会造成音高不够的情况;同样当旋律下行的时候,保持高位置的演唱,会更有把握地控制住低音的音准。

图2 歌唱位置示意图

四、轻重机能对于音高的影响

重机能是由于甲杓肌收缩使声带变厚而形成的。声带变厚也就是机能加重,使它们有可能对来自肺部的气息压力产生较大阻力,从而激起较多泛音,致使嗓音较响;轻机能,是由于环甲肌收缩,把声带拉长,变薄,也就是使声带的机能变轻。在歌唱中,中低声区重机能起主要作用,比例会多一些;而到了高声区,轻机能就要起主要作用了,倘若这样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声区转换出现的音准问题。例如,到了混声区和高音区,如果学生还是用较多的重机能去唱,就会出现上行音高偏低,唱不上去,且上行渐强时可能冒调。同样,如果用高音区的轻机能在唱中低声区时还占主要地位,那就会高音低不下来,造成音准偏高,同时也会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平稳。所以要提醒学生在歌唱时,不同的声区,轻重机能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一定注意轻重机能的平衡。现在很多学生,由于不太善于使用轻机能,结果是条件好一些的学生到高音就几乎喊叫,以致不能用弱音演唱来表现音乐作品,且在速唱的灵巧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练习。

在平时的发声练习中,音域一般跨度较大,如果只用一种声音去唱,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是轻重机能科学平衡的使用才可以实现声音的灵活性,保证音准。例如当练习曲从低往高走时,也就是从重声区过渡到轻声区的时候,可能使环甲肌拉的过紧,造成音升高,倘若此时没有轻机能的加入,还是用重机能在唱一个高音,就会因为够不着,而把音唱低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针尖”的感觉去想象,寻求轻、细、明亮的声音,当然这也是要建立在呼吸的基础之上的。在高音区,声音的形象就好像“梨”形,“梨把”就好似出来的轻技能的声音,而“梨身”就好似歌唱者的呼吸。根据声区的变化,及时调整轻重机能,就可以避免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情况出现了。

五、结论和建议

解决音准问题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必须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必胜的决心,要使得歌唱者不断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几天、几个月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本文目的是想通过研究和分析,在歌唱中由于发声技巧而导致出现的音准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由于个人的学识所限,本文提出的建议不尽完善,同时在教学和实践中,也会因为学生的本身条件而产生的问题不同,这些问题也可能会交织并存,但在当今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经过专家学者们的探索和实践,音准问题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1]韩宝强.音乐家的音准感——与律学有关的听觉心理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2,(3):5-19.

[2]刘大巍.歌唱音准问题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0(4):41-48.

猜你喜欢

喉头高音音高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浅析流行唱法中喉头位置的选择方式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