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论中实证 在守望中反思

2014-12-26毋丹丹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公民理论

毋丹丹

道德既是人存在的方式,也为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然而当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模糊以及信仰缺失的道德问题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某种危机感。针对这一时弊,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汇聚其三十年德育研究的理论精华和实践成果,在《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从“叩问:形上求索”“寻根:实证探寻”“守望:批判反思”三个部分,分别对“德育本质”“品德结构”“德育哲学”等德育理论问题以及现实中的德育实际问题和改革发展愿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向我们呈现出了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存在的热点问题,并以独到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呈现出六个主要特点。第一,在方法论层面,本书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方法、范式与观点,观察并解释德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内容和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德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当中。第二,本书对德育的“是非”问题展开辩证性的追问。恰如赵志毅教授所谈到的,“历史是无情的,它一次次证明着自以为‘是的文人们的‘是非与谬误”。随着传统的变迁和时间的漂移,道德价值观念总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发展。对此,赵志毅教授站在当代的视角,对传统的德育理念做出全新的审视。例如,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从“教会让梨”到“学会分梨”、从躲避消极影响到积极化解矛盾,从不辨是非的“孝忠”到“孝忠教育”应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等等。第三,关于对德育本质的研究,本书提出了追求“善的生存”这一观点。赵志毅教授在反思德育本质的“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德育意味着使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的教育,并强调学生发展型价值观的建构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第四,本书跳出“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运用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来探索实现德育整体复兴和跨越的路径。在这里,赵志毅教授提出实践理性德育及其行为方式,认为道德的“实践理性”是指向“意志”的,以“实践理性”为指引的德育,汲取了以“生活世界”为核心的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涵盖了以“道德知识传授,道德判断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知性德育的合理成分。第五,本书提出思想品德三环结构理论,认为思想品德完整的心理结构应当是三环结构,是品德心理要素环、品德的个性倾向环和品德的心理能力环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同时每一环又都有自己的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统一体。第六,本书对德目主义学派和“全面主义”道德教育学派的众多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其理论盲点

其次在实践探索方面,本书呈现出六大亮点。第一,将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密切结合,把德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贯穿到鲜活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不断修正理论的疏漏与谬误。第二,积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用数据说话,克服以往传统教育学纯粹思辨的“拍脑袋”式的研究方式,但同时又不唯数据论,正确对待所谓“科学方法”的不足与盲点,运用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来解释量化的结果,使之准确可信。第三,以德育研究课题为载体,深入到学校师生群体中,倾听师生的声音,关注师生的诉求,在德育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一线教师的素质培养,又通过德育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德育理论研究。第四,实践探索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中小学当代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对中小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抽样调查研究、对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个案研究、对中小学公民法制意识的抽样调查研究、对城市初中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研究、对中日中小学生志向水平的比较研究、对中日工读学校与教养院收容少年的心理与教育调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调查研究等。第五,实证调查的地域范围主要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涉及江苏、安徽、浙江等各省市;同时实证研究还跨越国界,对日本田川市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中日学生的志向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六,实证调查的研究对象涉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三个层面,对学校德育的不同学龄阶段都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不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德育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还针对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从德育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与批判性反思。一是和谐社会的德育之道,即教育环境中个人品德建构的内在规律与动力,以及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本书认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相一致,我们应该创立一种全新的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和谐德育,使品德教育更富有创造性、成熟化、适应性和个性化。二是亲情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亟待关注的问题。由时代特征差异、心理特点差异、消费观念差异造成的“代沟”问题,使代际冲突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学校德育中是相对缺乏,甚至在家庭教育中也几乎是盲点。三是友情教育,这反映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在对当代大学生友情现状和交友类型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丰富与美好有着强烈而迫切的要求,但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失调。如何在学校德育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四是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五是展开对学校生命化教育的思考,强调要在自由生命教育理念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讨。六是走向“共同体”的班级德育建设要形成一种“现代民主”的形态,帮助学生在班级环境成长中展示个性魅力、提升人格品质、培养合作精神、形成集体意识。七是针对网络社会的到来,对重构“网络德育学”的几点思考。八是进一步提出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有效方法。

今日之儿童将是明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的教育则是在为明日之社会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公民。赵志毅教授不仅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德育问题展开了研究,还对未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做出展望,提出培养“世界公民”是未来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恰如赵志毅教授在洛杉矶世界公民教育论坛的演讲中提到的“我是一个世界公民”,这是一种基于对祖国大地由衷深爱与自豪基础上的对世界他国公民的包容与开放精神,更是一种造就一个和谐世界、实现人类平等的共同理想。我们的德育就需要以一种国际视野,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公民培养做出前瞻性的努力!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公民理论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