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2017-05-26冯永刚

中国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育人道德

作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追古溯今,我们不难发现,自学校产生以来,尽管人们对学校德育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成为当前我们深化学校德育功能研究的宝贵资源,但由于時代拘囿以及认识所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拔高或贬抑等曲解学校德育功能的弊病,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陷入被动僵化的境地。因此,澄清人们对学校德育功能的偏狭认知或误读,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学校德育的应有作用,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题中要义。

所谓学校德育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应当肩负的职责和应具有的效用。学校德育功能是对“学校德育能够干什么”“学校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定位和诠释。梳理学校德育发展史可以窥知,人们对学校德育功能的片面化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德育“万能论”,一是学校德育“无能论”,试分述之。

持“万能论”的研究者认为,学校德育能够统摄和化解所有的问题,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唯一变量,学生道德上的一切发展与进步都归功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进而将学校德育工作凌驾于其他一切工作之上。这种观点看似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实则将超过其承受力度的额外责任强加其身,强为不可为之事,其超负荷运转的最终结果是学校德育的“力不从心”,给学校德育戴上了镣铐,消弭了学校德育的应有魅力,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可否认,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德育是万能的,现实情境中的德育问题,诸如学校德育的知识化、形式化以及低效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学校德育“万能论”必将落入矫枉过正的窠臼中无法自拔。

与学校德育“万能论”不同的是,持学校德育“无能论”的研究者责难学校德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们以学校正规教育的影响被社会所吞噬为依据,将学生在校五天的教育被两天的社会教育所抵消的“5+2=0”现象归结为学校德育的不力或无能,在指责学校失职的基础上全盘诋毁学校德育,认为学校德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幻想通过学校德育培养道德高尚的人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主张对学校德育的攻击是毁灭性的,造成了学校德育地位的衰落。“无能论”的说法之所以经不起推敲,是因为一厢情愿地将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影响绝对化了,颠倒了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无论是“万能论”,还是“无能论”,均无法挣脱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怀抱。“万能论”泛化了学校德育的功能,使学校德育不堪负重;“无能论”质疑或抹杀学校德育的固有功能,异化了学校德育育人的本真。作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区域并不局限在学校这方狭小的天地内。因此,将青少年学生表现出的不道德行为完全归罪于学校,以此认为学校德育是万能的或无能的,不仅在理论上无法立足,而且在实践中也将行之不远。况且,学校德育的开放性原则也要求青少年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的大舞台上汲取源源不断的德育资源与养料。杜威的“学校即社会”、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也表明学校德育与校外德育难以割舍。将学校德育从社会德育环境中抽离出来,学校德育的乏力、疲软将在所难免。因此,我们既不能线性地将学生的不道德行为、社会的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学校德育的效果直接挂钩,也不能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完全归结于学校德育的作用。

事实上,作为一种以育人为主要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具有自身发挥作用的界限,既非万能,也非无能。针对学校德育“万能论”与“无能论”的误读,我们既不能青睐夜郎自大的理想主义,也不能寄托推卸责任的本位主义,更不能逢迎取消学校德育的怀疑主义,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澄清。

一方面,厘清学校德育功能的两重性质,明确学校德育育人功能的限度。人们对学校德育功能进行不当定位的重要缘由之一,就在于没有深入思考学校德育功能的性质。学校德育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途径,但其固有的有限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并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因而无法解决学生思想品德的所有问题,只能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作用于学生的德性发展。所以,我们不应将视野仅仅拘泥于学校德育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等正向功能上,同时也要关注到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阻抑个体道德成长的因素。学校德育的曲折性、反复性以及滞后性也要求我们准确定位学校德育的应有功能。对于学校德育功能问题,我们既不能认为学校德育包办一切,也不能认为学校德育一无是处,而是应该理性认识学校德育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为此,应秉持长善救失的原则,在发挥学校德育正向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反面教材预防与矫正负面影响,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确立整体观与全局观,创设全方位的联动育人环境。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浑然一体、难以分割。因此,青少年学生不断暴露的德育问题并非学校德育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德育问题、学校德育问题和社会德育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家庭生活方式裂变、社会结构渐趋多元以及网络化日益普及的当今时代,学生获取道德知识和所受影响的来源多样化,其品德培养的社会性更加凸显。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化,我们应以整体与全局的视野,冲破学校孤军奋战的禁锢,通过开门办学、家校互助、学社联携等形式,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互动,积极营造全员育人的道德格局,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贯通和联动,在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过程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建构起青少年学生实现道德自主发展的德性大厦,促进青少年学生基础文明素养与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育人道德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