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立场视域下的课堂“意外”

2014-12-26徐玲云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意外

徐玲云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坚持儿童立场,用教学智慧将课堂生成转化为教育契机,张扬学生个性,从而营建精彩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儿童立场;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2-0037-02

新课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学习与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课堂。也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我们在课堂中时时遭遇“意外”。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我们无法预约,但可以催生、可以等待、可以捕捉。只要我们坚持儿童立场,善用教学智慧,课堂就会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为“意外”圆场:引领学生投入课堂生活

小学低年段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开放性的品德课堂需要充分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发展,运用教学智慧为“意外”圆场,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生活。

【片断回放】“老师骗人……”

在一次异地教学公开课《你真棒》(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时,笔者通过课前谈话初步了解学生。为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笔者拿出一根普通的辫子线,变了一个手指小魔术。台下掌声雷动,笔者正沾沾自喜时,听到一位小男孩不屑地嘟哝了一句:“老师骗人!我也会。”笔者心头一颤:难道自己的“小动作”当真被他瞧破了?“那你来试试”——笔者镇定下来。他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但是辫子线在手指上扯来扯去也变不出花样,小脸一下子涨红了。笔者蹲下身子,摸着他的小脑袋说:“×××小朋友,你真了不起,已经学会一半了。”然后,笔者站起身面对全班小朋友说:“看来,他非常善于观察。我收下这位小徒弟了,课后我会手把手地教会他这个魔术。”下面的小朋友满脸羡慕。“课堂上听得专心,回答积极的小朋友也有机会哦。我现在开始寻找徒弟了!”话音刚落,小朋友齐刷刷地挺直了背,个个两眼放光;而刚才那个小朋友一扫尴尬,变得神采奕奕。看到全班小朋友都精神抖擞,笔者大拇指一竖,顺势引出课题:你们真棒!

对“意外”的巧妙处理,是驾驭课堂、灵活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关键。教师惟有心中有学生,有发展中的人的意识,坚守儿童立场,才能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二、以“意外”延伸:激活童年生活价值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课堂上,学生迸发的“童言童语”往往洋溢着对生活的憧憬和热情。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真正将学生视为童年生活中的人,教师就能赋予“意外”更多的育人价值,收获意外的惊喜。

【片断回放】“蜗牛爬出来了!……”

在教学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爱学习》)时,笔者把几只蜗牛带进了课堂。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的老朋友——蜗牛(拿出蜗牛放到实物投影上)。

在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后,孩子们立刻进入了与可爱的小蜗牛对话的情境中。学生尽情交流后,笔者将蜗牛轻轻放回瓶子。由于课堂时间紧张,笔者一时忘了盖上盖子。正当师生一起津津有味地体验“生活小百科”时,意外发生了——

生:老师,蜗牛爬出来了!(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突然惊呼)

大家的目光全都聚焦到那小小的身躯上,顿时忘记了听课,听课老师也笑了起来。

师:(一阵紧张后故作惊讶,马上再次转换角色)咦,是的,我刚才待在瓶子里休息,可是听到外面很热闹,实在忍不住了,也想出来看一看。因为,我也爱学习呀!(点题——我爱学习)

生大笑(目光还是离不开蜗牛)

师:(继续模仿蜗牛的口吻)现在,我要站在这儿好好瞧一瞧,哪些小朋友的眼睛盯着老师。如果大家上课都很专心的话,我就留在教室不走了。

生:(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

此时的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孩子们眼中涌动着掩饰不住的活力。或许是因为小蜗牛在“站岗放哨”,又或是小朋友们都渴望留下蜗牛,大家听得格外认真。下课后,笔者把这几只小蜗牛送给学生,在小朋友的欢呼中,笔者又以蜗牛的角色提出温馨建议:1.平时经常到这个角落来看看我;2.放些“美味”进来,别让我饿肚子;3.我的便便比较多,别忘了定期清理我的卧室;4.通过各种方法了解我,并相互交流,看谁才是我的知己;5.“五·一”节前请把我放回大自然。小朋友们欣然答应。正是孩子的“意外”发现,激发了教师视角的转换,延伸了课堂教学,更激活了童年生活的价值,收获了“意外”的课堂精彩。

三、将“意外”“踢回”:激活群体生活价值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互喻文化”时代,师生、同伴在互动中互相学习,汲取智慧。儿童的群体生活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沃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会为教学带来诸多“意外”的插曲。教师不妨将这些“意外”“踢回”给学生,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在真实的群体生活中实现社会性发展。

【片断回放】“到底是不是好朋友……”

在教学《你是我的好朋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时,在“秀一秀,亮出我的好朋友”这一环节后,课堂进入了第二环节:“猜一猜,你是我的好朋友”。笔者提出问题:你和好朋友之间到底有多了解呢,你们的默契程度如何。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友情对对碰 看谁最默契”。

第一轮活动邀请了一对好朋友上来,进行得很顺利。第二轮时,笔者请了三对好朋友。当最后一对好朋友举起答题板时,答案居然没有一个对得上,孩子们笑了起来。这两位好朋友很尴尬,开始彼此埋怨,并逐渐升级为“战争”。再这样斗下去,好朋友要变成死对头了,这完全违背了活动设计的初衷。台下的同学也被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有几个调皮的家伙还在底下偷着乐。怎么办?笔者脑中的CPU飞快运转。

师:两位同学稍安勿躁,徐老师第一次来你们班上课,所以没有发言权。台下的小朋友,你们和他俩相处四年了,应该最了解他们了,你们来评一评吧。

生1:刚才你们俩都提到经常在一起玩游戏,那不是朋友是什么?

生2:嗯,我也听到了,乙同学前两天还去甲同学家中玩,当然是朋友了。

生3:是的,甲同学不是拿薯条招待乙同学吗?

生4:甲你忘了,上回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最好的朋友》,你不是写了乙吗?你在文章中还写到那次你在体育课上扭伤了脚,是乙帮你拿了一个多星期的饭菜呢!

生5:是的,我想起来了,那一次,乙也不约而同地写了甲,老师还说你们俩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有灵犀呢!

生6:我可以肯定,你们俩一定是好朋友。不然,甲同学怎么会毫不犹豫地请乙同学参加这个游戏呢?

……

台下的同学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不知什么时候,台上这两位早已面面相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原来最默契的就是你们俩呀!来,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两位一颗“默契星”。

“耶!”两位好朋友激动得击掌庆贺。

这个意外的插曲引发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评论,正是这些评论呈现了学生的群体生活,成就了同伴学习与教育,激活了儿童群体生活的价值。

课堂是现场直播,在生成中努力向前,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绿洲,生命的清泉。[1]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邂逅”美丽的生成,共同演绎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7-25.

(作者单位:上虞实验小学

浙江绍兴   312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意外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中国神秘导弹“意外”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