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回溯

2014-12-23张懿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医学生

张懿

摘 要:生命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人”。对生命观教育的理论进行回溯,从中西方生命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成分,解析医学生生命观培养的方法论和价值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救护生命、升华生命,成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理论回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309-02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一)儒家“贵生”的生命观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书记载,三皇五帝时就有了“贵生”的思想,后为儒家学派所继承[1]。儒家重生贵人,忌讳谈“死”,主张奋发有为、重生珍生的人生态度,重视现世实现人生抱负。首先,“人”在儒家理论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又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即“贵生轻死”。其次,儒家重孝悌之义。《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即提倡“保身”、“扬名”,“保身”是要珍爱生命,“扬名”则是暗示“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的宏大理想,间接反映了人要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最后,儒家所追求的的“内圣外王”的精神品格,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修炼,也是说内心应致力于心灵的修养且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

(二)道家“无为”的生命观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达生养生。首先,道家轻物重生,自在安命,目的只为保全生命。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指出,道家的出发点是消极避世,渴望从俗世中挣脱束缚,以求得到灵魂与身心的解脱。《吕氏春秋·重己》讲道:“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意思是天子的王位也没有生命珍贵,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一旦丧失就不会再有。由此可见,道家把生命放在首位,为了生命可以放弃任何东西。其次,道家注重养生达生,希望通过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与世无争达到长生不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就是说要过一种顺性、安命的生活。道家还主张生死一体的辩证观。道家认为“生命是由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产生的,它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2]庄子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生的过程意味着向死迈进,而死也意味着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道家运用“气化”理论将生与死、人与自然客观地联结起来的辩证唯物、互转互化的观点表现出道家通达平和、淡泊宁静的人生情怀。

(三)佛教“顿悟”的生命观

与儒家主张“入世”的观点截然不同,佛教主张“出世”、抛却物欲,重视来世。“佛”的境界是大智,吕澄先生说:“禅家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在向上一着。探求生死不染,去往自由境界。”[3]所谓生死不染,去往自由的境界,也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超脱了有限的世界,从而迈向生命的永恒,去往彼岸。在对生命过程的态度上,佛教提出“重生皆苦”的思想和“六道轮回”,认为现世是痛苦的,一切有情物的“众生皆苦”都是由于“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造成,即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而人从生死轮回之苦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觉悟”,因此,佛教各派的种种教义和修行都是为启发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觉悟”,以至做到无贪欲、无执著的“涅槃”境界[4]。佛教认为修禅的方法是“不修之修”,即说修禅的人照信佛的人通常理解的那样去修行,这是“有为”的修行,不能持久;最好的修禅是尽力做眼前之事,而无所用心。佛教讲究一切顺其自然,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运用禅的智慧去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二、西方哲学文化中的生命观

(一)古希腊时期的生命观

西方古代的生命观存在于浩瀚的哲学思想中,其思想的精华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思想[5]。这一时期对生命观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生命哲学属于自然哲学范畴,因为研究者们试图从自然世界中寻找生命的本源,如泰勒斯的“水”,毕达格拉斯的“数”等[6]。苏格拉底认为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人类本身,因此人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生命当中的每一时刻,追求心灵的“善”。同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生命都是平等、神圣的,因此要重视生命,使生命达到和谐的境界[7]。古希腊晚期,伊壁鸠鲁提出“活着,快乐就好”,显示出对生命存在的乐观豁达。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生命尊严和活着的价值,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二)西方近代的生命观

1.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生命观。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生命观是指把生命当作一种非理性的体验或本能冲动,不受任何客观物质条件制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而意志就是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的愿望,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所以,生命意志是拿稳了生命的,只要人们充满了生命意志,就无需为生存担心[8]。而由于人有着无穷的意志欲望,这又是痛苦的根源[9]。人如果要想减轻这种痛苦,就只能退让,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这是人生的悲观主义论[10]。尼采与之不同,高扬着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观点,他说:“任何悲剧都给我们形而上的安慰,即从事物本质上说,尽管其表现形式变化万千,生命却是坚不可摧、充满欢乐的,而能把痛苦、折磨变成快乐的人必定是那些生命力量最旺盛、意志力最强大、创造力最丰富的人。”[11]

2.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生命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2]强调“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既“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本质,又是“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13]。同时“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即“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14]人是自然因素与人的因素的双重结合,这表现了人与他人、外物以及社会的和谐,这个“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扬弃和超越的过程[15]。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生命观将个体生命置于社会整体关系之中,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生命哲学。endprint

(三)西方现代的生命观

1.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生命观。也称作“存在主义”生命观,即对人生命的在世分析,代表人物有萨特、海德格尔、舍勒等。萨特认为,唯有人的生命存在是真实的,人应自由选择去获得生命的意义;海德格尔则主张人要“本真生存”,且清醒地知道生命是“向死而生”的,正是因为“向死而生”,所以人更应该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期限里活出生命无限的价值,让人生闪光,不枉来世上走一遭。舍勒认为,人的生命不单是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的生命历程还应该用直觉体验一切,让自我积极参与到存在的本质中去,与存在的源泉融为一体。

2.后现代主义的生命观。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于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因它要求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所以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对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他们认为这是导致人类一味剥削自然、大肆破坏环境、社会道德日益败坏的首要元凶。福柯将生命理解为结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关系项,只有当生命完全熔化于结构之中才具备独立性和能动性;在谈到“人之死”时,他认为“人”只不过是“一个新近的发明创造,一个还不到两个世纪的形象,是我们的知识中一个新的折皱,一旦这种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他就消失” [16]。哈贝马斯主张认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间对话、交往的关系,在和谐的对话中自然能达到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6.

[2] 毛丽娅.论道教与基督教的生命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9-74.

[3]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376.

[4]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5-29.

[5] 芦雷.中西方生命观的历史回溯——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13.

[6] 刘淑娜.论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44.

[7]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2.

[8]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377.

[9] 吴投文.论中西生命思想对沈从文生命观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8,(11):140-143.

[10]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健鸣,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0:61.

[11]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11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7.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14]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3.

[15] 曾永成.马克思人学生命观论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5-9.

[16] 田海平.哲学的追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80.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学生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疫情背景下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心态研究
某医学院校构建医学生成长档案的思考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论以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