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课程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014-12-16宋奕彬余秀良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转变新课程

宋奕彬+余秀良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相应地发生转变,而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角色。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行为改变;开展校本研究,科研引领行为改变;提高教学艺术,专业成长带动转变”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相应地发生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可能会不适应,甚至会有抵触情绪;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教学中仍然使用旧的方法和课程。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势必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探索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一、实施新课程需要转变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试验,目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转变学习行为方式,改变学习心态,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二)新课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开始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了,使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行为转变的关键是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有所转变。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勇于打破那种单一的、注入式、掠夺式的教学观念,建构一种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是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理智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进行必要的“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心态、心理和眼光去看问题,“蹲下来”“坐下来”去“平视”学生,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用“成绩眼光”来对待学生。无论是从教师本人,还是从学生或家长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都应抱持“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育方法上谋求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角色

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书本教参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然后测验评定记忆结果,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怎样教,而很少思考教什么,为什么而教。为此,教师的角色要实现以下转变:

1.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动摇了教师的传统地位。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教师不能只是依靠现成的教科书,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

2. 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体,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审视的眼光去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探究和总结,并能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即教学活动就是“行动研究”。教学与研究不再脱节,教学实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有意识地开展行动研究,两者融为一体。

3. 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按照现成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教参、练习册、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机械地执行和简单地照搬,限制了教师对课程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则倡导教师发挥对课程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参与到课程知识和教学的各个层次的开发,建构多层次的包括地方特色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对课程的评价、教材的评鉴、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定能力。

4. 教师由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新课程确立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把学校纳入到社区生活中,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学校和社区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走向“一体化”。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理,转变教师行为也需要一定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行为改变

校园环境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既能折射出学校的管理机制,又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表象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学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到分工明确、落实到位、责任到人,使整个管理机制和各个职能部门有序、有效地运转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学校自身或利用上级教育部门资源来开展一定量的培训,使教师尽快了解并认同新课改的背景及基本理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的变革,积极参与课改建设,在参与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过程中。

(二)开展校本研究,科研引领行为改变

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反躬自省,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再进一步去理解和改善,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有积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校本科研,用科研课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搞课题研究,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保障机制,如时间的分配、工作人员的安排、现代教学工具的购置、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研究资金投放到位等等。对于教师的个体研究,学校应当加大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积极参与,取得成效,予以奖励。学校领导部门和教科室加强管理和监督,或纳入到考核、评价制度中去。endprint

(三)提高教学艺术,专业成长带动转变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21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衡量教师专业化一个重要指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学行为的转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 变表扬性语气为评价性语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大多数教师(包括笔者自己)习惯性地用“你真行,很好,你真棒”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赞扬,然而细细想来,这种千篇一律的表扬语反而会使学生习以为常,雾里看花,沉浸在盲目的喜悦之中,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行”在什么地方,“棒”在哪里,因此就需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将这种表扬性语气改为评价性语气。

2. 变整体划一为因人而异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师们都会习惯性地问学生哪种方法好,哪种解法简便。然而,正是这一问,少数学生尽管对自己的解法问题情有独钟,但在主流面前,他们的不同声音终究会被这整体划一的声音所淹没。其实,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正确看待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决不能一边高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边却陷入追求整齐划一的泥潭。

3. 变墨守成规为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教育行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习惯性地把一些常见的固定思维模式强加给少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让学生墨守成规。

4. 变信口胡言为合理猜测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会猜想问题,不但要教学生正规的演绎推理,而且要教非正规的合理推理,切莫打着《新课程标准》的牌子,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信口胡言,但是也不要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过重地追求统一标准,容不得学生出半点差错,否则就给学生扣上乱讲乱猜的帽子。而这种在课堂上信口胡言的教师,必然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以后有口无言,有言也不敢表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力.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转变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析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