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 让品德课更有效

2014-12-16陈金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品德课爸爸妈妈生活化

陈金花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不但能提高品德课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品德课中提升自我。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化

小学品德生活化是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实际,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生活事件的探究中,在对各种问题、矛盾和困惑的辨别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品德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以下,是笔者在新课改理念下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

新课改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学习与人,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密切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如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笔者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都熟悉的时间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春姑娘”,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卫土”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爱护环境的。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

二、回归生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以多样化活动吸引学生

儿童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写公益广告用语、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让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个性的发展。

如在设计《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这两个主题的教学时,笔者将两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出现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报道等。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写小诗,设计宣传板报、绘画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义,以点带面,拓展开去,扩大教育的影响力。

(二)以综合性体验有机渗透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如上《团结友爱》一课,三年级的语文课正好有一篇课文《他是我的朋友》,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1. 小朋友做课本剧,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一个同学扮演伤员,三到五个同学扮演献血者。

2. 伤员急需输血,医生焦急呼吁。

3. 误以为献血后会失去生命,献血者又害怕,又担心。最后扮演阮恒的小朋友,颤颤巍巍地主动献血,体现出友谊的伟大与无私。

4. 通过活动,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携手共进,又巩固了课文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从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品格的提高。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友谊的可贵,懂得友谊的珍贵后,笔者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之后制作一张成长卡,并写上几句感恩的话,送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朋友。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二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三、强化体验,以活动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在进行“小组讨论法”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调查了解、参观访问。例如在讲《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单纯地让学生讨论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笔者就让孩子们课前回家收集一些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的照片,让他们讨论小时候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情景,尤其是生病时的情景,课堂上讲给大家听,当时孩子很震撼,讲者讲得声情并茂,听者听得津津有味。当时孩子们就表示“我们回家以后要帮爸爸妈妈干点活,他们干活太累了。”“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我们也要照顾他们。”“我们要听话,不让爸爸妈妈为我们费心。”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种活动,既新鲜,又实用,还实现了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上事实说明,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创设广阔的生活领域,使他们走进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课爸爸妈妈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我的爸爸妈妈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