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药灸预防干扰素所致病毒性肝炎病人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

2014-12-16肖春玲赖姿娜王勇芳赵琼娜

护理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丙型乙型干扰素

易 臻,肖春玲,赖姿娜,王勇芳,赵琼娜

干扰素目前被公认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且具有确切的长期疗效。国内外有较多的文献报告,均证实干扰素治疗后5年累积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清除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平均明显高于不用干扰素治疗,此外干扰素还能显著减轻肝组织炎症,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显著延长病人的生存期[1]。但随着干扰素的广泛使用,其副反应也越来越显现[2],尤其是骨髓抑制,导致部分病人停止干扰素治疗[3]。目前慢性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研究报告较多,但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预防白细胞减少的研究报告较少。因此,在干扰素抗病毒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和寻找防止白细胞减少的方法使病人完成干扰素治疗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100例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病人。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6.00±5.25)岁。观察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6.00±6.4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慢性丙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4],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特异性血清HCV(HBV)抗体和 HCV(HBV)-RNA阳性。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治疗前血常规均正常。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注射干扰素,每周1次;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同时加服利巴韦林,每次300mg,每天3次。观察组另外采用隔药灸法治疗:取药物黄芪、当归,按1∶1的比例研末备用,用时以姜汁为调剂制成药膏(直径35mm~40mm、厚3mm~4mm)敷于穴位(大椎、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再施以艾炷灸(直径约25mm、高约30mm),每穴连续施灸3壮,隔日1次,以被灸腧穴处出现红晕,但不起疱为佳。10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项目 治疗开始前1周及治疗后每周检查血常规1次,观察4周。

1.2.3 干扰素致骨髓抑制轻重程度的判定标准 以中性粒细胞<2.00×109/L,血小板<100×109/L为诊断干扰素致骨髓抑制的标准。轻度:中性粒细胞1.00×109/L~2.00×109/L,血小板50×109/L~100×109/L,继续干扰素治疗;中度:中性粒细胞0.75×109/L~1.00×109/L,血小板30×109/L~50×109/L,应降低干扰素剂量,可同时应用升白细胞药物;重度:中性粒细胞≤0.75×109/L,血小板≤30×109/L,应停用干扰素治疗。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发生骨髓抑制病例数比较见表1。骨髓抑制病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隔药灸法可预防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骨髓抑制。

表1 治疗4周后两组发生骨髓抑制率比较 例(%)

3 讨论

干扰素目前被公认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对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更是如此,疗程≥6个月,而骨髓抑制是干扰素治疗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5%~30%[5]。临床观察发现,其发生率为50%左右。它是导致干扰素治疗间断甚至被迫终止而不能完成疗程的主要原因。殷果华[6]研究报告指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虽不是最理想的药物(不良反应大),但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最好的药物(抗病毒作用肯定)。干扰素致骨髓抑制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专家分析可能是干扰素对骨髓造血的可逆抑制及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也可能是使用干扰素后人体内白细胞分布变化的结果[7]。在临床上一旦出现白细胞减少(<3.0×109/L),多选用刺激骨髓造血作用的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强力升白片等,也可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这些药物要不因价格较贵、病人依从性差或就因其本身存在不良反应而不能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而白细胞降到<2.0×109/L时则必须停止干扰素治疗[5]。因此,寻求安全、有效、廉价的方法预防白细胞减少似乎更有实际意义。

穴位隔药灸是传统医学中较为独特的疗法之一,它将中药透皮给药与经络穴位相结合,通过热力、药物刺激经络、腧穴,对机体产生内在调节作用,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8],作为养生保健常在民间和临床上运用。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致气血亏虚、脾肾不足 ,“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肾虚则髓不得满,血不能化,故而白细胞减少。

本研究药膏方组为黄芪、当归,并与姜汁为调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促进各类血细胞生成、发育和成熟的作用,而且黄芪还能提高NK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并能诱导干扰素的生成,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辅助抗病毒的作用[9]。当归的主要成分当归多糖可促进粒单系血细胞的发生,其机制是当归多糖可促进造血微循环中的基质细胞表达和分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3等造血生长因子[10]。生姜能通经活络,振奋机体阳气。选穴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有补阳益气之功)、肾俞(补髓生髓)、足三里(足阳明之和,身体强壮之要穴)、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本研究将中药、艾灸、经络穴位集于一体,以起到补益人体正气、增强体质的功效,从而预防白细胞下降。

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隔药灸对慢性乙型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使用干扰素治疗的病人所致骨髓抑制具有疗效确切、客观、安全性好、无副反应、操作简单、治疗消耗材料成本低、病人经济负担轻、易被病人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2002年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专家研讨会会议记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5):322-323.

[2] 李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0A):2569-2570.

[3] 刘晓燕,李晓杰,杜镭,等.升白饮治疗干扰素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1,36(4):123-125.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脏,2000,12(4):257-262.

[5] 洛抗先.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2.

[6] 殷果华.α-干扰素毒副作用临床分析[J].山西中医,2000,9(6):472.

[7] 宁博,杨建华,李宽智.α-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常规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3003-3004.

[8] 张广清,彭钢艺.中医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21.

[9] 梅全喜,毕焕新.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4.

[10] 张建平,刘静.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3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4):167.

猜你喜欢

丙型乙型干扰素
1990—2019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评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院内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全程管理探究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金昌市2006—2013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