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实施观察1)

2014-12-16段筱妍周粉峰

护理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风病病区急性期

段筱妍,周粉峰,张 军

中风病发病急、病情重,对生命威胁程度较高,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可突发呼吸心搏停止[1],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住院病人逐年增加。众多研究表明,正规高效的护理不但能够使病人度过急性期、挽救病人生命,而且能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及早重返社会和家庭[2,3]。针对中风病,中医具有很多有效护理手段,能有效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对于如何整合这些措施,使护理方案程序化、规范化、疗效确切,临床护理路径则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研究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病人,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4],设计了21d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于2013年7月—12月起在我院脑病科观察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人 选择201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脑病科住院的符合中风病急性期诊断标准[5,6],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25分,顺序选取7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33例,年龄35岁~75岁(62.7岁±12.3岁)。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参与观察研究人员及病区情况

1.1.2.1 参研人员 共16人,高级职称2人(1名护士,1名医生),中级职称6人(4名护士,2名医生),初级职称8人(6名护士,2名医生)。

1.1.2.2 病区情况 脑病科2个病区。脑病科一病区床位60张,护士28人,脑病科二病区床位40张,护士18人,两个病区均为我院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一病区2012年获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

1.2 方法

1.2.1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的构思和设计 中医护理路径是以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强调中医特色护理在中风病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有穴位按摩、水针、艾灸、拔罐、刮痧、中药熏洗、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氧气驱动雾化、放血疗法、针刺、埋针、小针刀疗法等,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4]的实施为中医护理路径搭建了平台,“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共设计了21d的路径内容,分5个时间段,分别为第1天(见表1)、第2天~第3天、第4天~第14天、第15天~第20天、第21天。包括以下内容:①病情评估,如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舌质、脉象、二便等;②护理措施:根据病人病情和辨证实施护理,如艾灸、穴位按摩、拔火罐、中药熏洗、水针等;以中医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体现责任制整体护理,从用药、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为病人提供身心全程护理。

1.2.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的实施 两组病人治疗方法及用药相同,均遵照医嘱执行。对照组按照中风病中医护理常规[7]进行护理;观察组运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4]实施护理,责任护士按照计划需要进行的护理措施是否执行在相应的护理措施前的“□”内打“√”,上级护士审阅签名。

1.2.3 评价方法 从病人住院第1天至第21天进行评价。①主要疗效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住院第21天病人BI减去住院第1天病人BI,≥50分为显效、5分~45分为有效、≤0分为无效。②次要疗效标准:并发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中风病急性期主要并发症及意外事件有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坠床、跌倒、压疮、烫伤等;病人满意度调查表[8]在病人住院第21天发放,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人均发放2份(病人1份,家属1份),2份病人满意度调查表的平均分为该病人满意度得分,共发放156分,收回156份。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BI比较

2.2 两组次要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的实施,提升了临床护理效果经过21d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9例并发症,观察组出现2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烫伤(足底使用热水袋不慎,发生轻度烫伤,病人右足外踝处1cm×1cm水疱,经处理后痊愈)1例,观察组未出现意外事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穴位按摩、水针、艾灸、拔罐、刮痧、中药熏洗、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氧气驱动雾化、放血疗法、针刺、埋针、小针刀疗法等,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亚瑜[9]对中风后伴发便秘的观察组病人采用中药直肠滴入,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理干预配合中药直肠滴入对中风后便秘病人有较好疗效。李丽[10]采用水针治疗中风后呃逆50例,总有效率达到92%;尤阳等[11]采用艾灸加神灯(TDP)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60例,总有效率为77.5%;李平等[12]构建中风病辨证施护模式对200例中风病病人干预14d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众多研究说明中医护理措施对于改善中风病人症状、防治并发症安全有效。

3.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的执行,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路径执行人员梯队层次合理,由责任护士主管、责任小组成员协同。护士除了要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外,还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掌握所管病人的安全、病情变化、饮食起居、心理状况等,与医生积极沟通,能够正确及时处置病情变化。同时提高护士的参与感、责任感,护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方便护理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分5段21d,能够为病人提供 “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身心护理,两个病区均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人力资源合理,有时间和病人交流沟通,进行疾病知识宣教,针对病种、并发症、三级预防、康复和个人的不同需求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家属、医生、护士共同配合,参与病情治疗的全过程[13],病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将获得怎样的护理,积极配合,达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水平,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的应用,发挥了中医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明确列入《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印发了《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一批国家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并组建了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我院脑病科参与国家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工作。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护理路径的应用与中医护理方案相长,为病人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提高疗效、提高病人满意度,是目前医疗改革重点内容之一,将是以后中医护理的发展方向。

[1] 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

[2] 佟晓霞,肖艳灿.护理干预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3(3):357.

[3] 倪红红.中风患者恢复期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33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北京: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7-148.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5.

[8] 段筱妍,韩琳,李娜.360度评价法在中医护理质量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6B):1771-1772.

[9] 王亚瑜.护理干预配合中药直肠滴入对中风后便秘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7):588-590.

[10] 李丽.水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光明中医,2010(8):1451.

[11] 尤阳,陈庆华.艾灸加神灯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6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6):28.

[12] 李平,牟善芳,刘淑娟,等.中风病辨证施护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27(11):1-4.

[13] 段筱妍 整体化护理与责任制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108-109.

猜你喜欢

中风病病区急性期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