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链培育研究

2014-12-16徐家洪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龙头产业链园区

徐家洪

园区产业链培育,除了园区产业的横向规模扩大,纵向延伸、链接等基本含义之外,还要补充三点:一是园区产业链的培育以园区产业和企业为中心,但又不局限于特定的园区,园区产业链通常会连接外部企业,它是开放、动态的链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周边较大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产业链分工。二是园区产业链培育不仅要搭建链接,还要谋求一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即园区产业链的整合、治理、升级等问题。三是园区产业链培育必须由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完成,包括地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

一、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近10年,中西部地区因为产业转移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各城市郊区都有工业园规划,园区承接外来转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二是随着一些较大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开始显露,园区便有了主导产业和少量的配套企业。三是企业集中在园区,产生了一些外部规模效应。园区内单位面积范围集中了多个企业,加强了企业间经济、信息、技术的交流,积累了社会资本,降低了园区培育产业链的成本。然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下面分别从要素条件和产业的供需链、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空间链来介绍。

(一)地区要素条件难以支持园区产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较多地依赖廉价的土地、厂房,以及优惠的地方政策和日趋完善的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而支持产业链发展的资本、普通劳动力、高级人才、技术等要素条件并不乐观。(1)园区产业资本趋于紧张。中西部产业园区的建设时间较短,在2005年后获得了快速发展,园区产业链的搭建与连接,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培育,都需要大量的资本。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经济落后,本地私人资本数量有限,园区企业投资和公共设施都需要依靠外来资本和融资。(2)普通技工常年不足。最近几年,发达地区的企业劳动力资源经常出现短缺,一些企业向西部转移,希望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但是,通过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的调查,大多数企业反映当地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常年用工不足。(3)高级人才要素稀缺。现阶段,一些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城市,它们在工作待遇、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等多方面比发达城市差。所以,园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困难很大,高级人才要素稀缺。

(二)市场关系为主的供需链,总体治理能力弱

供需链主要受价格机制调节,战略性的合作少,基本属于市场契约关系。承接转移园区企业的供需链延伸到国外的情况很普遍,国际供需链也具有明显的市场契约性质,以价格为治理机制,存在较大的国际贸易风险。像机械、电子、光伏、智能手机、冶金等很多产业的供应链都延伸到了国外,关键部件来源于国外,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国际需求很不稳定。例如,LED光电照明、光伏等企业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2012年都关闭了部分产能。在总体上,承接园区企业的供需链表现以市场关系为主,治理能力较弱,交易成本较高。

(三)分工价值链处于低端

价值链反映了产业链上每一环节的价值增值部分。从企业外部分工价值链来说,因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资源和要素条件没有明显优势,不利于承接高价值的研发、创新活动,大部分企业活动集中在价值较低的生产制造OEM,组装OEA环节,以及一般性设计ODM和中小品牌营销OBM上。高价值的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的大品牌营销环节活动被承接园区之外的企业所掌控。

(四)产品链条短,空间链跨度大,本地配套性差

产品链是产业最初材料到最终产品(服务)的使用功能不断成型的过程。承接产业园区的产品链在加工深度,生产关联产品的功能方面表现不足,产品链条短,应用不成规模。例如,池州、铜陵是安徽主要的铅、锌、铜、钼等有色金属的产地和冶炼基地,目前金属铜、铅、锌产品链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中的延伸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产品铜箔和线缆在本地使用量很少,园区产品链条断裂。由于园区承接了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来源地的企业,同时存在地区、国内、国际三种配套,链接企业从本地区到国外,空间跨度链很大,本地配套性差。

(五)技术链在关键环节断裂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企业主要制造产业链中的一般技术环节的产品,或者进行代工制造与组装,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更多地掌握在国外少数跨国公司的手里。供应链空间跨度大,距离核心企业遥远,市场契约的供需关系造成双方交流合作少,加上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和企业严格的保密工作,都使得产业链关键技术很难传播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园区技术链在关键节点是断裂的。

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链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政府和企业的利益、能力差异增加了产业链培育的复杂性

园区产业链的培育要求政府、企业等各方共同治理。但是,政府和企业在利益、能力上的差异增添了培育的复杂性。首先是利益不同,政府培育园区产业链的利益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等,具有社会性。企业是否会加入园区的产业链,完全根据自身利益来确定,当加入园区产业链能带来稳定、可观的利益时,它会为园区产业配套,满足不了时会脱离园区产业链。其次是能力不同,政府的能力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只是产业链的外在条件,不能代替企业行事。园区产业链的链接与延伸主要根据企业的意愿,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战略和供需链,这样会出现政府想让园区企业尽早形成产业链,而企业由于能力与资源不足、战略差异、习惯等原因停留在现状。

(二)要素条件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产业链培育

承接园区的要素条件能否满足产业链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不确定性。

1.短期内劳动力流动对中西部不利

区域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人口迁移。人口具有向发达地区或国家净迁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是净迁出的,迁出的人口多数是熟练技工和专业技术人才,人口迁出表明人才的流失,对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不利。例如,从2001年到2012年,安徽省平均每年减少9.43万户,而上海市平均每年会增加27.77万户。另一种是跨区域就业。现在,跨区域就业十分普遍,根据洛里(I.S.Lowry)劳动力流动模型,劳动力会从失业率高、工资水平低的地区流向失业率低、工资水平高的区域,并且两区域之间的距离和劳动力市场的大小也会影响劳动力流动。根据最近统计资料,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失业率要稍高于发达地区,而人均货币工资要低于发达地区。例如,2012年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安徽是3.7%;2012年浙江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为62588元,安徽为45921元。从地区间的失业率和工资水平的差异看,根据洛里模型,产业资本虽然转移投资到安徽等中西部地区。但是,劳动要素还缺少回流的动力,劳动力资源的紧张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

2.企业投资实体产业的意愿不强

转移到西部的企业多数属于加工制造类,面对美、日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的经济衰退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以及一些国家频繁对我国企业设置各种准入壁垒,稳定外需的压力很大。同时,国民节俭消费的习惯使内需缺乏稳定增长的基础,很多园区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并且企业的用工、流通成本上升,而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双向”挤压使企业利润增速回落。企业受需求预期和利润的影响投资意愿不强。这些因素都将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的后继投资和招商。

3.技术要素的流动存在很多障碍

根据希伯特技术传播理论,技术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取决于传递者、接受者和交流方式三个因素。从传递者来说,一是愿意交流成果的政府研究机构。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力是省会以下的地区城市,基层政府研究机构较少,公共科研力量薄弱,难以担当传播科技成果的角色。二是私人企业。园区企业多数处于加工、制造、组装环节,自身知识创新少,传递新知识能力弱。从技术传递者角度看,先进的产业技术不会顺利地流入到承接产业园区。影响技术流动的第二个因素是接受者企业必须能够而且愿意在其生产中采用新技术。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企业家、技术专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的数量要远少于发达地区,很多企业并不满足新技术接受者所具备的新知识、新行为方式或组织创新的条件。第三个因素是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必须有效率。现在,承接地园区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的正式交流,但是,有价值的合作成果偏少,高校的成果转化率低。另外,多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的经济活动与人口不能在小范围空间集中,园区与大学距离远,相关产业的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思想、信息交流机会少,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播。综上所述,在基本要素上有很多不利于承接园区的方面。

(三)缺乏科学的产业政策,增加了构建产业链的难度

缺乏科学的产业政策表现在:一是采取外来企业导向的产业政策。在本地企业势力弱小的情况下,园区企业从无到有,过度依赖于外来项目,园区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筛选外来投资,而是屈从于大企业,以大企业为园区的核心产业。没有根据地区资源条件、成长潜力、差异化等因素确定园区的主导产业,导致产业类型趋同,市场风险加剧。二是完全采取政府规划的产业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在没有进行充分科学论证的条件下,设定园区的产业类型,对规划产业进行政策和金融上的大力支持。一旦产业规划不合理,市场出现了转折,企业产能闲置,出现后继投资中断等现象。上述两类不科学的产业政策,增加了园区培育产业链的困难。

(四)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主的格局,难以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可以分为“龙头”、“七寸”、“配套”三个环节。这里将“龙头”企业分为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龙头”企业。其中,“七寸”企业处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技术势力和市场势力最强,控制着整条产业链。产业势力最低的是普通配套企业,没有产业话语权。中西部的很多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能成功承接数量稀少的大型“龙头”和“七寸”企业的可能性很小。多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引进的是中小“龙头”企业,中小“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它们有小品牌,但缺少国内外影响力。当它们进入园区后,一般配套企业不会迅速采取跟随投资策略。所以,多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引进了中小“龙头”企业后,在较长时间里园区配套跟不上,园区管理部门还需要艰难地进行产业链招商和扶植。

三、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链培育探讨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各类代表性企业在市场势力与技术势力上存在差异,它们对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吸引力不同,园区需要采取差别化的产业链培育策略,见表1。表1中的“深度”表示园区产业链在某些环节技术的先进程度,“宽度”表示园区产业链的产品规模的大小,“长度”表示园区产业链条的长短程度和分工的复杂程度。下面是对引进各类代表性企业的探讨。

(一)承接“七寸”企业,园区工作重点是延伸和拓宽产业链

产业链的高端“七寸”企业进入园区,凭借其在产业内的号召力,会刺激链上其他企业进入园区配套投资,带动上下游产业资本向园区汇集。“七寸”企业强大的技术势力还会加快技术要素向园区流动,提升园区在同产业中技术地位。另外,“七寸”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常常要高于同产业内其他环节企业,这样可以吸引各级别的劳动要素向园区汇集。反过来,也会为园区与周边培育该领域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在承接“七寸”企业初期,园区产业链的特点是有技术深度,却没有链条的长度。园区必须做的工作是顺其势而为,围绕“七寸”企业做文章。一是延伸产业链。利用“七寸”企业的吸引力,政府要做好产业链招商工作,配合“七寸”企业为缺链环节引进企业,尽可能地在园区周边区域建立延伸的供应链,以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跨链体系。二是拓宽产业链,扩大产品规模。“七寸”企业处于产业技术链的最高端,鼓励“七寸”企业扩大在园区的产能份额和产品系列,这样可以为园区企业开辟更多的配套空间,拓宽产业链。三是做好服务和公关。由于“七寸”企业通常不愿在发展中国家采用其较先进的技术。因此,要大力改善园区的创新与投资环境,做好服务与公关,创造条件,说服企业总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放松技术管制,升级园区的技术和生产制造。

表1 园区引进主要企业类型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和采取的策略

(二)承接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在少数价值环节提高技术深度

产业大型“龙头”企业市场势力强,通常有知名的营销品牌,有突出的OBM能力,或者是大的贴牌代工生产企业,如富士康等。大“龙头”企业产品规模大,产业链“粗壮”,有宽度,能够给配套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利益,其他产业链企业愿意跟进配套,对资本要素流入园区很有利。此外,产业大型“龙头”的平均工资也要高于数量众多的同行中小企业,而且在ODM和R&D上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技术深度有限。大“龙头”企业入驻园区,也较有利于劳动和技术等其他要素流入园区。但是,大“龙头”企业进入中西部园区的初期也存在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在重要的价值环节没有自己的制造活动,受制于产业链上的“七寸”企业和重要部件配套企业,增加了供需链风险。因此,承接大“龙头”企业,园区除了完善投资环境和要素条件等基本要求之外,一是尽可能引进供需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周边延伸产业链,最终在园区建立以大“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二是提升园区在少数环节的技术深度。针对大“龙头”企业在产业链重要环节缺乏足够能力的现象,园区政府应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为大“龙头”企业攻破技术堡垒等艰巨的创新工作提供强力支援。

(三)承接中小“龙头”企业,拓宽产业链,引进重要配套

中西部园区承接中小“龙头”企业最具有代表性。但是较之于大“龙头”企业,中小“龙头”在OEM、ODM、OBM上能力明显不足。以其为主的园区产业链还不够“粗壮”,欠宽度。正是由于中小“龙头”企业市场规模小,利益不稳定,对配套企业的号召力不强,园区产业链在较长时期内都无法延伸。另外,中小“龙头”的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在ODM和研发能力上虚弱,产业技术链没有深度,对劳动、技术等要素流入园区和交流都不利。对于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主的园区,产业链总体特征是:无长度和深度,欠宽度。采用的策略:一是拓宽。即拓宽园区中小“龙头”企业的产品规模,产生对配套资本的吸引力。政府园区应尽可能多地引进同类相关联的中小“龙头”企业,增加中小“龙头”企业的数量,鼓励园区中小“龙头”企业之间的融合,达到拓宽园区终端产品规模,提升园区OBM能力的目的。进而产生对配套企业的利益吸引,拉动对上下游投资的资本需求,有利于延长产业链。二是延伸。延伸工作主要是引进配套企业,尤其是引进产业链重要配套环节,因为引进重要配套企业可以提高园区产业链的技术深度,增加技术积累,有利于园区的后继招商和自我发展。三是加深。即针对中小“龙头”企业技术无深度的弱点,对于中小“龙头”企业采取增加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方面的投资,收购在某些价值环节有优势的小型科技公司等办法。政府园区需要予以积极的帮助,最终提升中小“龙头”企业ODM研发设计能力和OBM品牌价值。

(四)承接配套企业,做好产业链延伸,扶植企业核心能力

重要配套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较高,有技术储备和市场优势。如果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代表性企业是某产业内重要的“配套”环节,当它进入园区后,会对资本、劳动、技术都会带来较有利的影响。在入驻初期,园区也面临产业链条短和产品规模不足的问题,即园区价值环节有技术深度,却没有长度和宽度。园区政府可以围绕重要配套企业,把产业链延伸和扩大产品规模作为工作重点。招商引进产业链其他环节与龙头企业,在园区设计生产最终产品,构建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或者设计生产模块化产品,构建局部产业链。园区政府要注意扶植重要性配套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利于它们对供需链的标准和规范产生积极作用,核心能力的培育也可以按照传统和现代的方式。例如,吉林省四平市,形成了以华翔公司为核心的公主岭汽车内饰产业链,以四平仪表厂为核心的仪表产业链等,汇集企业78户。

四、研究小结

园区产业链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总体上,承接园区产业链培育有三个方面特性。一是承接的机遇性。园区产业链培育和招商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政府园区在考察了相关企业后,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期,抓住了机会,成功地承接了投资额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或者“七寸”企业的话,那么后期的产业链延伸工作要顺利很多。但不是每个园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二是培育的渐进性。不管承接什么类型的企业,在初期及后来很长时期,园区的产业链都严重断裂,园区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产业链招商与扶植,这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三是发展的不确定性。承接园区的产业链培育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链建设有可能长期停留在有深度但宽度和长度欠缺的阶段,很难进入在深度、宽度、长度上都有良好表现的下一阶段。但是,不管停留在哪个阶段,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都将获得很大的工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重要配套企业和“龙头”企业尽管是重点招商和扶植的对象,但是,只要园区的主导产业已经确定,那么与该产业有关联的所有企业都将是招商和培育对象,包括一般配套和辅助服务企业。

[1]吴彦艳.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9.

[2]吴金明,张磐.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50.

[3]邵昶.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5-12.

[4]刘林青,谭力文.二维治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J].南开管理评论,2010,(6):59-67.

[5]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8-311,352-354.

[6]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中国工业经济,2007,(1):53-60.

猜你喜欢

龙头产业链园区
坚持科技引领 强化龙头带动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昂起产业扶贫的“龙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南猪北移,龙头猪企如何再造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