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的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探析

2014-12-06贺书霞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教育资源边界

● 贺书霞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以后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制约,学生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扩招后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高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优质教学资源作为稀缺资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社会发展加速和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无边界教育理念的应用,不仅是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的必要措施,同时对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一)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

“无边界高等教育”是2000年英国的《无边界的教育业:英国的观点》报告中提出的,是突破传统与宁静的象牙塔文化并走向开放与竞争的高等教育理念。“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越高等教育的传统地理界限、学习方式和内涵的全新的教育时空与教育文化。[1]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在跨越传统教育模式的制度、形式、空间、结构的实质是在更加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实现高等教育更广意义的交流、沟通、合作,也就是更深层次的教育资源供给和共享。

无边界高等教育即超越边界的高等教育。这一术语包括那些教育过程中和教育相关的市场主体和教育活动的互动,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就业能力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教育终身化的需要,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突破常规,教育的需求更侧重于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及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构的教育供给,使以政府为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第三,教育的跨国沟通和跨界交流,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资源的介入,使大学教育突破大学的传统界限;第四,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的学习和活动突破传统大学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所以说无边界高等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渗透以及高等教育开放的过程。

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教育,无边界高等教育有其明显的特点:首先,教育供给的多样性。教育主体突破学校单一主体概念,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主体均可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突破传统的校园学习概念,根据学习的需要可以借助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跨国学习、跨校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在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科研等活动中赚取学分。资源的丰富和课程的灵活成为教育供给多样性的典型特征。其次,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学生学习过程突破传统高校围墙的界限,可以借助信息科技等技术,通过网络共享、跨校选课等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自由学习和个性发展成为学习形式开放性的典型特征。再次,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和教育发展的均衡性。由于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教科研的发展相互促进,使教育供给的效率大大提升,而教育沟通和交流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教育主体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均衡。同时无边界教育使学习突破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和增强教育的公平性。应该看到,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跨界”共享,高等教育原有物理性和概念性的边界被打破,原有的政府、教育主体和市场的关系也要求随之而变。

(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不断改善,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首先,在高校井喷式扩招的背后却是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对滞后,在教育过程中受资金、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的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得到保障?[2]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过程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影响,相对封闭的教育过程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者,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在满负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些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政府和学校作为资源供给的单一主体却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改善,学校虽然在资源改善方面通过开放、交流、沟通、合作理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具体尝试,如远程教育、网络课堂、国际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中外合作教育等,但这种表面层次或具有局部资源共享性质的合作,相对于大学扩招和教育心理层面大众化及终身化转移的资源需求只是杯水车薪。同时作为教育受益的社会、市场和企业却未能有效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体系中,这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政府、市场、社会和高校之关系的转变与和谐。

不可否认,高校在应对现实教育问题上也在进行改变和完善,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教育资源的共享还是比较有限,校际交流等也仅仅局限于局部或表面;第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高校资源的互联互通还极其有限,其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应用还有待提升和完善;第三,市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受惠主体,教育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企业优质资源的教育应用和配合需要提升;再者,对于政府、市场、社会和高校在无边界理念下的关系有待调整,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协调机制急需建立和完善。

二、无边界教育理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动因

以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趋势,由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实质所决定,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现代高等教育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内在动因。

首先,通过无边界多元供给,提升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人才建设不仅是教育机构或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在各方参与、共同支持的情况下,各方资源才能够充分应用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例如,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受惠方——企业,在经济利益的作用下势必会通过改变生产设备来提升生产效率以获取最大利益,而这种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正是教育过程需要的优质资源,在良好的校企合作框架下先进设备既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社会日趋民主和公平的大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遇和创业机会,频繁的工作流动、职业转换和弹性组织的出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职业生涯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易变和动荡的特点,这也说明了个体面临的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个体应该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实现资源优质化、多元化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跨越不同组织,并实现核心技能的提升,这更加符合无边界职业生涯对现代教育的要求。

再次,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无边界教育理念倡导的跨界教育和资源共享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从而推动“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特别是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资源共享可以使教学主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主体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课程。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下,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需求,教育全球化和校际沟通合作会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也必然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然,由此引发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适应。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把竞争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激发了高等教育的活力和效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由此导致的生源竞争和学校利益得到不断强化,学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目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就是通过资源的占取获得利益的最大化。[3]过度竞争不仅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效率。具体表现在资源数量成为高校优劣的重要指标,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差距不断拉大等。

无边界高等教育的理念可促进教育从封闭、僵化、集权化的体系中走向开放与合作。学生能够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的实施中跨越时空和教育供给主体的限制获得更优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教育主体能够通过外部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培养自身特色并增强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多方共赢为目标,以特色或优质教育为核心,以合作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教育新格局,正是现代高等教育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具体表现。

三、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分析框架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高等教育需求快速增长相结合的背景下,基于无边界理论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无疑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之一。如何构建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如何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效率,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和学的质量,如何使教育创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基于无边界原理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框架,开展服务于新型教育资源共享环境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重要选择。

图1 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框架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和开发中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基本担当。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供给体系,需要在高等教育无边界发展的趋势下从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构建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打造一个引导、供给、监督、使用的共同体。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司其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过程并相互协调和配合,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基础上充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典型外部特征。在高等教育日益“无边界”的教育发展市场中,政府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市场、社会的强大影响而突破传统,政府、社会、个人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在无边界背景下进行重新梳理。

首先,从资源供给的单一到多元化。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对应不同的主体关系。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市场,企业、用人单位、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以彰显,高等教育呈现出充分的市场反应,竞争、选择、价格等市场因素在高效运作中流行,如何使高等教育以服务产品的方式在国内及国际市场更自由的流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内容。[4]同时当代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变的庞杂,国家作为唯一管理者和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源于市场监控、资源供给和管理准则逐渐对大学的功能进行强化。高校之间从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渐从以竞争为主向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迈进,政府、市场、团体、个人和大学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5]并且从单一变为多元复杂。

其次,各主体的职责在发生变化。政府逐渐淡化直接决定者的作用。政府的重点是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资源提供者将更多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监督和协调。个人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享用者,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逐渐突破被动选择的局面,可以更加灵活的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主张和选择,张扬主体意识成为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中人作为个体的典型表现。社会作为包含多种个体的共同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高等教育输出的人才,而是主动地为高等教育提供资源并根据市场发展引导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同时对高等教育的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对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进行差别选择。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受益者的代表,同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企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企业利用自身的设备和实践优势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中,也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者,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主体关系取向是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框架基础,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行为主体确立价值取向,对于其发展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第一,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对于个人而言,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而且可使个性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第二,社会作为利益的共同体,在全社会形成高等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第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第四,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中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协调功能的强化,既有利于政府合法性的体现,也有利于公民发展需求的实现。

四、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政策及建议

第一,确立共存的“大教育”发展观念。无边界高等教育的理念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高等教育失去边界,而在于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更新,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受主体、时空和地域限制,教育可以均衡发展,人可以更加公平的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需要。基于无边界高等教育多元供给体系的目标是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超部门、无时空界限的高等教育服务共同体和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企业和个人等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这种体系基于一种建立特色和优质资源共享的合作共同体,实现优质资源的增值和高效。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跨界或跨联盟的主动学习,这种竞争和合作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也需要通过挖掘和提升外部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创新意识,优化教育服务。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和有效途径。当然,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中资源供给主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文化和管理体系,要求不同的主体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合作共享、互助共赢形成包容和共存的大教育环境。

第二,构建求同存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校际配置失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匮乏是无边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无边界教育的实质和典型特征,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良性运行必须依靠资源的互补和整合,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结构、不同来源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增大和价值增值,从而形成一个涵盖多元体系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求同存异是实现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框架的构建原则的前提,“同”指构建这一体系的目标和运作规范,“异”是指资源供给者自我特色和优势,通过求同存异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动态优化和良性发展。

第三,建立高效互连的资源共享及供给平台。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各主体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会形成不同的教育需求和资源供给。在传统集权和封闭的教育管理中,各学校或部门可以很容易通过构建管理平台自成独立的体系,而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中,跨越组织、区域和国家界限的各种主体在结构松散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必须依赖于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资源的数据交换和跨界共享。这种平台应该可以满足主体间的协同工作和开放应用。平台的组织搭建一方面可以通过主体之间的自由合作实现,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管理协调的重要实施者,也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6]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则是平台重要的技术保障。

第四,建立多赢共治的协调管理机制。目前,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仅限于一些有限的应用,如我国由高校自发组织的九校联盟,①学校和企业自发的校企合作,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全国700多所学校建成的“中小学教育联盟网”等。不论是市场动力、政府动力或两种动力的交织都推动了无边界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实质都是主体的跨界合作,无论是盈利或公益性质,其建立和稳定发展依赖于自身价值和需求的实现。所以,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发挥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引导并推动建立多赢共治的管理机制,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为准则下,[7]建立有效的评价和信用管理制度,通过推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校企合作等工作开展和制度完善。

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有效性,实现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互动,也是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资源供给短缺和结构失衡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形成的中国民间大学联盟,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联盟成立后展开了多项实质性活动,如互派交换生、开展暑期夏令营等。

[1]王建华.大学边界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2]黎琳.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教育理想[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3]彭红光、林君芬.无边界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图景[J].电化教育研究,2011,(8).

[4]温正胞.“无边界”及其挑战:全球化视域下政府、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0,(2).

[5]贺书霞.现代职业教育有效供给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

[6]陈光辉.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与高职就业能力培养[J].职教论坛,2011,(8).

[7]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2.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教育资源边界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拓展阅读的边界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