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培养人才路径探索*

2014-12-04刘剑眉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幼儿学校发展

刘剑眉

“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培养人才路径探索*

刘剑眉

“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而出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兴联合学校,其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和探索,对基础教育多元创新发展的可能性探讨,最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灵魂、多元的教育教学是核心、“一贯制”教育制度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是手段等角度探索出“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路径。

“十五年一贯制”;创新型人才;路径

现今中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国民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的有力保障。人的发展应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充满逻辑性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目前仍旧被应试教育模式所主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导致学生几乎从幼儿阶段起就受到灌输式教育的伤害,且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十五年学制于一体的新兴联合学校,在一个层面上尝试求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择校、升学、素质教育的三大难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结构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改革成果。真正遵循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幼儿园阶段起,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洪流中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与深入的探索。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及教育界的反思和探索

应试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填充、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只注重考试分数,同时也背离了社会现实需求,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反思与批判。

1.应试教育的弊端

首先,其课程模式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今社会的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时代需要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品质的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应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水平外,还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性格、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协作能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而枯燥,统一的班级授课制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关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且课程内容的制定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得不到满足,有悖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其次,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应试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绝对标准,学生承受着升学及家长教师期望过大带来的重重压力,造成身体素质下降、自我悦纳缺失、创新能力低下,他们对前途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学、嫉妒、自虐等扭曲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对学生今后的社会适应极为不利。

再次,忽略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校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为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这些课程相互联系且不能替代,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科学课程体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应考学科,忽视甚至取消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课程,一切以升学成绩为指挥棒。课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受到破坏带来最直接的弊端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失调,以致严重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创造性、艺术感悟等综合素养的发展。

2.素质教育的探索

福柯曾说过:“也许当今的任务不是去揭示我们之所是,而是去拒绝我们之所是。”①我们需要对目前应试教育的状况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解决策略。应试教育在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基础教育需求,因此教育界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构想。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②教育界对加强素质教育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注重课程改革。学校依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安排符合学生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注重知识的广泛性、多元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素质教育考试中,增加能够测试学生灵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应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素质教育,并改变原有“注入式”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大胆创新,脚踏实地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宜而全面的发展。

再次,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投入。教育设施和师资的完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幼儿园的设施条件都比较滞后,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矛盾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因此,政府应扩大教育供给的总量,增加素质教育的投入,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个性良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基础教育中多元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关注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钱老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③。针对这个疑问,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制缺乏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创新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依据,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与表现的心理前提④。这种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单靠高等教育的改革无疑是杯水车薪、亡羊补牢。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的开端——幼儿教育抓起。从学前阶段起,学校就要为培养学生的多元创新能力做充足的准备,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为学生创造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为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多种可能性。

1.创设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⑤但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和家长容易站在成人的角度扼杀幼儿天赋俱来的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则会受到学校权威的压迫,习惯于用传统被动接受式思维进行思考,在枯燥的环境中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因此,学校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硬环境。这其中包括绿色植被覆盖以及基础设施的创建等,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愉悦身心,缓解压力;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增加了解事物的途径,特别是体育设施的完善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中创设宽松自由的软环境,这其中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手段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自由、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的环境,通过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让学生活跃思想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在思想的碰撞中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创造能力。

2.明确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才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符合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育本质上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学校应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常常受升学率或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束缚和压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个性的自我发展受到严重打压。鉴于此,学校应重新明确教育的本质,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为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参与各项有益活动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幼儿园应以游戏为主要活动,严防小学化倾向,在充满爱心与耐心的环境中重视幼儿丰富体验的获得,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表达,在一日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避免为了迎合家长而开设各种拼音、识字、珠算等超前学习内容。中小学应杜绝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的的教育现象,一切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内容上要满足不同地域学生的需求,选取符合他们年龄发展阶段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应变,以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点为教学出发点;教学理念上鼓励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多元化思想氛围,鼓励他们运用创新学习方法,学会综合辩证的思考问题,成为一个有创造力并有独立见解的人。

3.尊重生命教育规律及个体独特性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iters)提出,针对的是当时青少年吸毒问题⑥。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实质是利用适当的教育,唤醒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命的信念,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生命的活力。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⑦。因此,学校应尊重学生的生命教育规律和个体独特性。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保护他们生命的纯真发展。中小学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在其生命发展历程中具有普遍差异性,所以不应“整齐划一”,而应使其获得最符合个体需要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可以得到尊重和发展的最大化呈现。

4.融合多方教育力量共建创新校园

学校是教育力量的主要聚集地,但其作用有限,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家庭是学校的后盾,同时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政策等都和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学校教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会制约社会发展水平,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学校的教育功能单一有限,我们必须着眼于更广阔的教育空间。首先,家庭在教育中可以给学校以充分的理解和配合,始终参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非理性地审视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更扎实稳定的基础。其次,社会背景下国家政策是最根本的向导,其制定政策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基本教育规律,国家可以给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教育更能发挥其优势。再次,社会企业机构应改善其评价标准,除了学历之外,可以使人才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评价的指标。学校可以借用社会各界精英的力量,给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与空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⑧。“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将前大学教育构建成为一个系统、连续、完整的学制模式,通过贯通性和整体性办学模式的创新,对传统的分段、割裂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变革,提升教育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努力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实现路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大胆尝试与变革。

美国著名创造学家托兰斯认为3-5岁是儿童创造性能力发展的高速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而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阶段,此时若给幼儿提供创新型思维的土壤,呵护其宝贵的富有艺术气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必将为其一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重要而扎实的基础。因此,“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本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从幼儿园开始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探索。

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灵魂

教育理念是人在教育实践的长期参与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总的看法。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引导教育实践,并且对教育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现今,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都向“分数”看齐,家长也把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其过早接受灌注式教育,失去创新兴趣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出发。

首先,打破升学择校壁垒,实现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学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带动传统学校教育。“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学校应将其作为办学宗旨,努力在区域范围内做好示范作用,同时为传统学校提供理念与实践的借鉴,带动其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幼儿园阶段,传统的教育往往以爱的名义为幼儿作出种种规划,从而忽视幼儿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导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升学后学校之间教育理念的壁垒更是使幼儿的天性无法得到释放。“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阶段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强调教育者应放缓脚步,摆正心态,抛却自身浮躁功利的杂念,放下强加在幼儿身上种种不合理、超前、违背生命发展规律的负担与任务,拿起给予幼儿回归自然、体验探索万千世界的充裕时间与机会。“十五年一贯制”学校之间贯通的创新理念使幼儿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释放。中小学阶段,应明确创新意识是学生自然发展的产物,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创造的价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开设多元化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设研究型探索性课程,给予学生创造性参与学校和社会各项课题研究的机会,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起到基础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应努力发现每位学生的智能闪光点。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H.加登纳(Howard Gardner)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⑩。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范畴,分别是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发展优势。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应努力进行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善于钻研勤于反思,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追求学术发展与进步,努力成为具有教育家视野的研究型教师。同时应以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班级里没有“差”学生,只有在智能领域发展各具优势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值得受到教师的尊重、关爱与呵护。比如幼儿的个别差异存在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教师应悉心观察并及时发掘幼儿在每个领域的闪光点,充分相信并尊重幼儿的天性,因材施教,使幼儿智能各领域得到最优化发展。在教学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中小学阶段,教师针对在人际领域弱势的群体,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为其提供丰富的课内外活动选择的机会,鼓励其多参加社团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多元的教育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教育教学是指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所形成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多元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学校在教学上大多存在陈旧单一、缺乏变通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进而影响学习效率。此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从教育方法出发,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进行相应调整。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神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变换,如利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帮助幼儿理解教育内容,注重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除了教学方法创新之外,还应与学生的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应运用丰富的表象和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解放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使他们通过课堂互动,获得对教育内容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组织多元化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教育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多元化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各种富有新意的活动使其获得多样而丰富的体验,拓展其思维广度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用大自然教育孩子,就是培养人。传统幼儿教育往往只根据教材选择教育内容,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课堂组织常常生搬硬套,不能最大化激发幼儿的兴趣。“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幼儿教育强调尊重与呵护幼儿爱探索、爱操作、爱想象的天性,可根据幼儿兴趣和日常生活环境变化随机选择能萌发他们好奇心的教育内容,让幼儿在各种主题活动中丰富认知经验,在观察、想象中发展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应在原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变化,在课堂内容中灵活调动热点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将热点作为教学案例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时事的关注,拓展了他们研究性思维的宽度与深度。

再次,应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实践对学生认知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传统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及对升学率的盲目追求,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十五年一贯制”学校考虑到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优势,认知的发展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体验与操作,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为幼儿提供了研究性探索性实践的机会和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亲身操作探究,对其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过主动的体验来建构自身的认知体系,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科目的内涵,这也为创新思维模式的养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一贯制”教育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由于“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联合学校,其教育制度与传统学校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而教育制度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整合的契机,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首先是教育经费的调控。由于“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弥补了传统分散办学的不足,学校的整合也带来教育资源的整合,如运动场地、多媒体设施、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设施等都可以通过教育经费的调控与整合发挥更大的效用。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节省出一部分投入学校创新人才的项目中。在幼儿园,资金可以用来创设科学发现室、创意工作坊等设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在中小学,可以通过引进创新师资人才、设立创新课题奖学金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贯制”教育制度使教育经费得到最优化利用,为学校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物质保障。

其次是师资资源的整合。传统学校的管理人员繁杂,各学段教师资源分散,课程安排单一。“十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管理人员减少,并打破学段的界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势互补,交叉上课。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阶段,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做到教师间的良性互换与流动,有利于“十五年一贯制”各年龄段课程的无缝对接与巧妙过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重组定位与优化,有利于课程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联通,使得创新之风贯通整个“一贯制”学校。

再次是学段衔接的优势。与传统学校的分散办学相比,“十五年一贯制”解决了家长“择校”和“升学”的烦恼,取而代之的是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学段衔接。把十五年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繁重的升学压力,避免了家长的“择校”烦恼,也节省了传统学校为学生升学而付出的大量灌输式教育的精力与时间,为创新人才培养腾出了更多衔接紧密的探究性学习的宝贵时间与机会。同时,学段衔接淡化了两个学段间的界限,对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的考察更具体,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现代信息技术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技术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寄予了更深的期待。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已开始重视信息技术,也为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作出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我导向性学习。创建数字化校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激发好奇心、启发主动性、建构研究型、引导探索式等手段,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传统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较多呈现在学校网页制作和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网络沟通平台不多,而对于学生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方面更是收效甚微。“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幼儿的听觉、视觉的角度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便于家长对幼儿园内生活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家园合作;中小学阶段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学习或在校生活情况的网站或档案数据统计,让教师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生活习惯,使师生间的沟通更紧密,并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十五年一贯制”学校通过其贯通教育的优势可将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成长档案和具体学习情况完整地记录和呈现,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让云技术为学生自动生成由碎片到痕迹直至轨迹的完整记录。幼儿园可以通过引进智能白板、共享内外资源等方式,让幼儿在互联技术的移动操作中构建自身的认知经验。中小学应开设信息教育课程,为“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提供技术支撑,也应为学生建立校内外甚至国外的共享资源平台,将外部教育资源引进校园,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云技术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使得学生从小学会全球化沟通,增强国际意识,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要区分属于服从的东西和属于运用理性的东西。成为一个“成熟的人”首要条件就是要成为人格完整的人。我们要追求成为“完整的人”,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思考从体制外转入到体制内,真正做“人的守护者”而非“体制的守护者”。“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在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创新精神真正从基础教育阶段起成为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注: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②关景双:《走向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探索》1999年第8期。

③涂元季:《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人民日报社2009年11月5日。

④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

⑤T.M.Sawrey、C.W.Telford:《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⑥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中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⑦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9页。

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⑨冯婉桢:《现象学视域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内涵、表现及其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⑩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于是〕

Explorationof“FifteenYearsConsistentSystem”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PracticalPath

LiuJianmei

“Fifteen years consistent system” school is conform to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suitabl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merging of joint schools, it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task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variate innovation in the basic education, finally from the advanced education concept, diver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sistent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angl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fifteen years consistent system” realistic approach to school training future top creative talents.

“fifteen years consistent system”;innovative talents; realistic path of exploration

*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男性幼儿教师专业自我的质性研究”(2011SJB880050)的阶段性成果。

刘剑眉,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江苏徐州 221116

G642

A

1001-8263(2014)09-0109-06

猜你喜欢

幼儿学校发展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教师发展
幼儿画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