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的思考

2014-12-03尚振峰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斗争廉政

李 丽 尚振峰

(山东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反腐倡廉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我们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廉政文化”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的思想,可以说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制度层面强调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版,第48页。。中央的指示精神,对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现阶段的腐败现象却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呈现出高层次、集团性、手段多样化以及金额巨大等特点。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7551件51306人,同比分别上升9.4%和8.4%。突出查办大案和要案,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100万元以上的案件2581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871人,其中厅局级253人,省部级8人。*王治国、徐日丹:《检察机关将加大对职务犯罪嫌疑人追逃追赃力度》,《检察日报》2014年3月13日。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腐败的产生有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缺少廉政文化的氛围,导致大众缺乏廉政意识,漠视腐败现象,甚至出现“笑贫不笑贪”、“羡慕”甚至纵容贪腐行为的情形,加剧了腐败在社会的蔓延。长期以来,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存在着认识误区,惯性思维的认为廉政就是要管好党员干部不腐败,与普通群众无关,这导致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比较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廉洁教育、党纪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而忽视了广大群众廉洁意识的培养和廉洁行为的养成。现在腐败的滋生蔓延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场及少数人的行为出轨,而是愈来愈广泛、深入地侵蚀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道德观念之中。*王学青:《鲁迅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党在《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和良好社会氛围”。[注]《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0年1月5日。这种指导性的思想,指出了当前反腐败的主要问题所在,明确了廉政文化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也使我们认识到廉政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必须将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走向大众化。

一、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的内涵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制度为依据,廉政思想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文化的实质在于揭露腐败的危害性,倡导廉洁的态度、观念和价值判断,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廉洁自律;二是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思想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用廉政文化阻击腐败文化的蔓延;三是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从业人员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四是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注]周国富:《廉政文化建设“五思”》,《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12月20日。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廉政文化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但也存在与人民群众脱节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大众化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廉政文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通过廉政制度贯彻、社会风气影响、大众廉洁意识提高等方面,让反腐败的观念深入民心,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自觉运用法律和制度武器抵制腐败,检举腐败,积极配合查处腐败。简言之,就是在反腐败斗争中,充分利用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大众的理解、支持、认可和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将无法充分发挥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反腐败斗争必须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广泛、深刻和根本性的影响,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需要发挥文化尤其是廉政文化的积极作用。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腐败文化,只有铲除滋生蔓延腐败文化的文化土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使反腐倡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具体来看,廉政文化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引导、鉴识和监督制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廉政文化在反腐败中的引导作用

国际反腐败理论研究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现象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民众在腐败问题上存在模糊认知,从文化和社会心理上把腐败看作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行为,客观上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国内的社会现实来看,个别有权力想腐败的人总是主动或被动得到权力寻租的机会,而一些群众在对腐败恨之入骨的同时又不拒绝寻找腐败的机会,想借助于腐败来为自己谋利或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捷径。这就造成了当前国内腐败文化的蔓延,使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形成不健康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极大地阻碍我们国家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因此要彻底扭转这种腐败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必须发挥廉政文化的引导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应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注]孔云峰:《中国当代谦政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逻辑探寻》,《探索》2012年第6期。从文化层面谋划廉政建设,一方面可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这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标本兼治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反腐败制度和法律规定,在他们受到腐败危害时,能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自觉监督、抵制腐败,从而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廉政文化的氛围一旦形成,能够从情感和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增强人们拒绝腐败的能力,督促和引导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廉洁自律,从而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廉政文化在反腐败中的鉴识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重权轻法观念、等级和特权观念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都对社会风气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助推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洁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清除腐败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廉政文化的发展将为社会树立一个价值尺度,明确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的廉洁,什么是假恶丑的腐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用廉政文化压倒腐败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精神土壤,提高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廉政信念和廉政的价值取向,使廉洁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虔诚信仰和一种自觉实践,从而夯实廉洁自律的社会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廉政、廉洁的名言警句,“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等等。我们可以在社会公共宣传的空间,如车站、广场、党政机关、社区宣传栏等,悬挂、张贴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通俗易懂而又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要追求廉洁反对腐败。

(三)廉政文化在反腐败中的监督制约作用

从反腐败斗争的社会基础来看,廉政文化的传播能使民众充分认识到腐败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合法利益的严重危害性,引起民众对腐败的警醒,唤起人们的廉政意识,从而制约腐败的发生。从反腐败斗争的重点群体来看,廉政文化的宣传和警示作用能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养成道德和法律规则意识,扼制欲望,遵章守制,清正廉洁。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腐败文化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中。在这种腐败文化影响下,一个人要完全隔绝腐败,“出污泥而不染”何其之难,这是当前很多地方出现贪官“一锅端”现象的社会原因,这也是当前虽然党和国家有对腐败的超高压姿态和“零容忍”的政策,但仍有贪官“前赴后继”的深层次文化诱因。因此,必须通过廉政文化的监督制约作用,在预防腐败的同时,在社会风气上树立对“清正廉洁者”正当利益的维护,同时对敢于同腐败斗争者给予充分的道德和法律支持。

三、大众化是廉政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廉政文化大众化符合我党在新时期加强群众路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当前是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时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涉及到当前的反腐败问题,应充分认识到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到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人民群众反感的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中的权钱交易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询私舞弊、中饱私囊、违规经商等。二是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集中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任人唯亲、违法行政、违规行政,严重的官僚主义甚至失职渎职等。三是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具体表现为个别党员干部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利用职权玩弄女性,甚至违反法律公款嫖娼、重婚纳妾等。这些问题,仅靠党和国家的反腐败机构全面查处存在实践上的“盲点”,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检举腐败的积极作用。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来看,广大人民群众确实发挥了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统计,“2013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950374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1220191件(次)。立案172532件,结案173186件,处分182038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150053人,给予政纪处分48900人。”[注]《2013年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和巡视等工作情况》,中央纪委监察部网,2014年1月10日。相关的数据显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2012年立案调查的案件中,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的占到41.8%,这个比例在各种来源中最高。这些来自人民群众的检举,给各级反腐党政机关提供了积极线索,并促使腐败案件得以及时立案查处。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跟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在转作风、走基层的过程中,把解决好群众最反感的腐败问题纳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各级党政及司法机关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于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完善群众反映腐败线索的渠道,对于发现的腐败案件及时查处,以进一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廉政文化的创造者。中国人民创造了五千多年的华夏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这其中就有积淀深厚的廉政文化。中国古代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从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逐渐形成了“以廉为本”的廉政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三大方面,为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思想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儒家以“仁政”为核心的廉政思想,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拒绝腐败,廉洁从政;制度方面,我们可以总结我国古代选官、考核、奖惩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制度管理,用制度制约腐败,让腐败无机可乘;社会文化方面,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用歌谣、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表达的廉政文化内容,形成了包括狄仁杰、包拯、海瑞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清官故事,仍可以树立为宣扬廉洁社会氛围的教育榜样。

文化的历史传承总是由人民群众来完成的,廉政文化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总是自觉地用最好的形式对廉洁理念和廉洁从政的典型人物进行褒扬,世代传衍,历久弥新,成为道德规范。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不仅仅传承了历史,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的迫切愿望。也正因为此,才使得廉政文化蓬勃兴起,在继承廉政文化历史传统的同时,又对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当前,我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全社会认同的廉政意识击垮意识形态领域的腐败之风,用廉洁的理念影响和主导社会舆论,使廉洁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制约腐败的产生和发展。

(三)从当前我国社会反腐败的形势来看,廉政文化大众化可以抵制和消灭腐败民俗化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冈缪尔达尔在分析研究南亚的腐败现象时形成了一种“腐败民俗学”。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掌握权力的人个个在搞腐败,而且成为一种习惯、风俗;二是指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态度,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宽容、参与。[注]王爱平:《腐败问题的民俗化探析》,《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这种观点重点从社会风气上强调腐败的危害性,认为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信念、道德和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成为民众共同遵守、顺从的一种习惯、风俗,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应当肯定,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是深恶痛绝的,当前我国的大多数腐败现象不具备腐败民俗化的特点。但是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普通民众对于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采取容忍、默许的态度,将腐败作为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甚至存在羡慕腐败的灰暗心理,这些社会问题大大加重了腐败民俗化的趋势,给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带来了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走向大众化,让人民群众接受廉洁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舆论环境。这样,一个人在试图腐败时就会背负着被整个社会所谴责和唾弃的危险,无形中增加了腐败的成本。同样,如果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反腐败的责任,主动与腐败现象作斗争,腐败者被发现的机率就大大增加,搞腐败的风险就提高了,就没有人敢于腐败。

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的路径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应该是属于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只有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实现廉政文化大众化,才能全面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压缩腐败的生存空间。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廉政文化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推进廉政文化大众化

作为腐败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有切肤之痛。反腐败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此,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措施:

1.通过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调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监督腐败的积极性。当前,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影视艺术、社区宣传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了解到反腐败真正关系每个人的切实利益,从而帮助人民群众克服对腐败现象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反腐倡廉不仅是党员干部和政府的事情,而且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反腐败的斗争中来。

2.打造群众举报平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斗争中的作用。目前公众可以通过来信、来访、拨打举报电话(12388)、登录举报网站(www.12388.gov.cn)以及登录主要新闻和商业网站开通的“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等多种方式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腐败问题,特别是互联网在反腐斗争中愈来愈发挥其重要性。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科技的普及,互联网把社会全体成员都变成了腐败的监督者,反腐也从现实走入网络世界。2008年的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2012年的原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的“天价表”出现网络,引起网民的质疑,随后当地纪委监察机关介入,均发现两人的贪污腐败问题。网络反腐对腐败的监督作用和对腐败现象的震慑效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网络这一新的反腐败平台,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的最好例证。也正是认识到了网络反腐对反腐败斗争的积极作用,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均开设网络举报网站,加强对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充分利用网络举报平台收集腐败线索。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下,通过网络方式举报的信访件数量大幅增加。2013年4月19日,国内主要新闻和商业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开通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举报专区可以链接到纪检监察机关12388等执纪执法和干部监督部门的举报网站,进一步拓宽了群众举报的途径。2013年9月2日,由中央纪委、监察部主办的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并迅速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据统计,从9月2日至21日,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20天内收到的网络举报达15253件,日均超过760件。此外,这个网站也及时将重大腐败案件的立案查处情况公布于众,显示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积极性。

3.完善组织引导机制,增强群众参与的有序性。在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过程中要杜绝盲目性和无组织性,不能简单的搞群众运动,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组织引导。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加强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引导制度建设,利用信访、监察等部门的既有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反腐线索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制度,及时掌握腐败的舆情动态,做好人民群众舆情引导工作。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影响大、传播快的网络舆情,发现腐败问题要及时联动相关反腐败部门,快速反应,及时查处。

4.积极探索群众诉求渠道建设,完善举报投诉机制,确保群众依法有序地参与反腐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健全制度和机制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新时期我们探索建立了全党动员、党委负责、纪委监督、各部门联动,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的根本保证。另外,从人民群众监督和制约的角度来看,没有反腐败的制度支撑,没人敢冒“鸡蛋碰石头”的风险。因此,从制度建设方面我们要以纪检监察部门为主,多部门参与,整合资源,搭建统一的信访、投诉、举报平台,建立反腐败线索的综合收集和快速处理制度,形成对腐败的超高压查处态势,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加强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廉政文化大众化的浓厚氛围,扭转社会风气,抵制腐败文化

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的发生率日益提高,腐败程度逐渐加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廉政意识缺失,使得腐败有了滋生的土壤,给了一些想腐败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黑色机会。因此,必须加强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警醒人们摒弃“靠腐败走捷径”的错误观念,从而扭转不良社会风气,从源头上扼制腐败。

首先,宣传内容要贴近群众,发展创新。廉政文化的宣传要真正的吸引群众,引起群众的共鸣,必须使宣传的内容拒绝假大空,用优秀的廉政文化作品来引导人们树立廉政观念,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内容,结合当前扭转社会风气,抵制腐败的现实需要,用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来宣传廉政观念和廉洁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塑造一批像包公、海瑞那样震撼人心、万人景仰的当代文学典型,创作出大量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廉政文学艺术精品。

其次,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多角度。从廉政文化传播的方式看,要顺应现代大众传媒的基本特点,必须多角度找到高效、便捷、快速的廉政文化宣传的落脚点,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宣传,努力做到宣传多样化、覆盖无死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营造“风清气正、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比如,在社区街道醒目处设立廉政宣传牌、廉政公益广告牌,在人群密集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开办廉政宣传栏,利用网络开辟廉政文化专题网,利用报刊、电视、文艺演出进行廉政文化宣传等等。这些宣传手段,形式灵活多样,贴近民众,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目的。

(三)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廉政文化大众化

廉政文化大众化,不应仅局限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还应该用制度来规范。实现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宣传教育是基础,而制度是保证。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33、328页。国土资源部腐败窝案、河南数任交通厅长连续腐败案等反腐败的实践案例启示我们,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固然与他们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的作风有关,但根本上与制约腐败的制度有关。制度好,监督到位,可以使腐败彻底失去滋生的环境和机会,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胡长清在反省犯罪原因时谈到,制度监督对他来说,就像“牛栏里关猫,进出自由。”从反腐败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当前廉政文化大众化的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好制度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有些旧制度不适应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有些新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助长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保证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反腐败斗争的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首先,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从反腐败斗争中已经起到明显监督和制约作用的制度来看,必须坚决实施“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注]《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页。,推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其次,在监督权力的过程中,要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保护群众的监督权益,对于积极举报并经查实的违纪违法案件的举报人,给予相应奖励;要健全举报人保护制度,解除群众监督的后顾之忧。只有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化、特殊化,人民就有权在制度保障下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

(四)坚持广泛性原则,通过多样化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把廉政文化推广到社会各领域

1.在党政机关中加强廉政文化教育

首先,通过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自我修养,改善工作作风,依法行使权力,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其次,要将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提拔的组织管理中,并使之制度化,让廉洁的党员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最后,将廉政文化和从政规范行为教育相结合,树立一批像焦裕禄、任长霞式的廉洁从政的先进典型,发挥其感染和带动作用,从而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形成廉洁从政的氛围,并使全党认识到不根除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毁灭。”[注]孙占元主编:《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6页。

2.在学校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教育

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把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入课堂。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在教育中可以分阶段有重点的加强廉洁教育内容。在中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类课程中,加大廉洁教育的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少年廉洁教育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形成对廉洁生活方式和社会廉政氛围的认可。在中等以上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扎实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深入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全面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作风,为将来的廉洁工作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廉政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并探索把学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和评价中。

3.在社会领域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大众化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在社会公德教育中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着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政议政意识以及法律意识,自觉拒绝腐败,为廉洁社会风气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廉政文化教育,把遵纪守法和廉洁奉公纳入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中,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促使从业人员格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家庭美德教育中加强廉政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形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重亲情又守法纪的道德作风,从而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构建廉洁的社会大环境。

猜你喜欢

大众化斗争廉政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廉政”一词为晏婴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