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探析

2014-12-03鲁永文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农业

鲁永文 朝 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55666)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

1.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两个趋向”的论断、我国整体上已迈入工业推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阶段的判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十六大宣告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同时指出,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17、112页。从“三农”情况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基础薄弱,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农村稳定和谐承担着巨大压力,而且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农民占国家人口大多数,收入水平低并且增长缓慢,国家贫困人口多数是农民;“三农”工作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改变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进行统筹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17、112页。在党的十六大刚结束后不长时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于2003年1月举行。胡锦涛在这次会议上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以及落实十六大的精神发表了讲话。胡锦涛明确指出:为了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一定要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进行统筹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为农业发展提供帮助,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其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为形成农村、农业新的工作局面而奋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17、112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阐述了非常关键的论断,也就是“两个趋向”:通过分析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刚开始的时候,农业带动工业、提供积累给工业是很常见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工农业实行协调发展,也是普遍现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311页。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目前我国整体上迈入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推动农业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和这种趋势相适应,主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完善,进一步推动“三农”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6日。这些理念和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工农和城乡关系在政策选择以及理念认识上的提高,为提出和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召开,胡锦涛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549-850页。十六届三中全会成为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的标志。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549-850页。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综合体现,在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好。[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1063、1066-1067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十一五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郑重提出

虽然建国后我们党在许多历史时期都分别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从战略决策层面上,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提出了目标要求,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另外对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全方位深化农村改革进等进行了明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1063、1066-1067页。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首先反映了农村全方位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落实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于农业的方针,在最短时间内扭转农业农村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

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中央一号文件作了全面部署

2005年12月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研究了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随后,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分8个方面32条进行全面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1月底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内容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006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探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要努力奋斗、团结一致,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变成有利于农民的惠民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从此,全国各地开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任务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从党的十六大后开始筹备,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十七大后深入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做出了重要决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多年紧紧抓住不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任务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办好一件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实行四化同步发展,按照五句话的目标要求推进。

1.办好一件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俗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确保解决十三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农业为人们提供必需生存资料,提供关键原料给工业以及其他产业。伴随人们生活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农业发展如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整个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大问题。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同志参加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国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这个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制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列入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提出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等。[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2.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是彼此推动、彼此关联和依赖的。城市发展必须得到农村的帮助和推动,同时农村发展也需要城市的引导以及辐射。对城市和农村经济进行统筹发展,就是要体现出农村促进城市的作用以及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从而让城乡经济社会实现一体化发展。这一方面是处理“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城市发展后劲的科学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通过,其中将创建有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695页。在2005年10月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战略决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各级财政在农村以及农业上的资金投入,体现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支持于农业的作用,从而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城乡关系”。[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2页。2006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只有城市和农村实现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温家宝在这次研讨班上指出,必须切实加强农业、促进农村发展,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发展差别。这就必须采取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的战略,按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将农村确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增强全社会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278页。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大,都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3. 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起着决定性影响。同时“三农”问题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实质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铲除限制农村以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桎梏,从而产生推动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长效制度,真正扭转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象,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2月召开的省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探讨班上,胡锦涛明确提到“只借助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是不能有效处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的。一方面要继续对农业农村内部资源进行开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外部的力量以及资源,让国民收入分配倾斜于农村以及农业,凭借工业支持和城市的帮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278页。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强调“‘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695页。党中央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处理农村、农业以及农民问题,团结一致,让一些关系农村农业未来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得到办理和落实,推动了农村全面发展进步,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三农”发展道路。

4.在四化同步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化同步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在深刻把握和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每一个方面都与其他几个方面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列入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对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进行统筹建设。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整体来讲,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农业现代化也处在发展时期,工业和城镇以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要比农业现代化快很多。在现代化发展期间,一定要确保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真正处理好“三农”问题,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让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放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带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5.按照五句话目标要求全面推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根据二十字目标要求,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在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到,这一要求一方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还包括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属于一个有机整体,是“三农”工作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体现。在200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一定要根据二十个字的要求,全方位促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就是二十个字。这个目标反映了我国农民的真实愿望以及根本利益,包括了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三农”工作的重要要求。要按照这条主线,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正式通过,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就农村改革发展重大事项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政策和新规定,这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建设,要确保到2020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高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力度,进一步实施好扶贫工作,全方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自2004年至2014年,党中央连续出台了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新时期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密度、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形势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发展的全面性、突出的人民性、系统的创新性和发展的长期性等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立足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根据时代要求,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根本目的,着力解决新世纪新阶段“三农”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占多数,我们党始终认为,在这样的国情下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改革以及建设的伟大胜利,一定要将“三农”问题当成最重要的问题牢牢抓住。进入21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摆在面前的时代重任。党中央致力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高度重视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开始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为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奠定了现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形成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面取得新成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落实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于农业的方针,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实行统筹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党全民凝聚共识,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历史性发展成就。

2.发展的全面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内容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一是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目标要求,内容丰富,包括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所有方面。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全方位促进了农村工作的开展。二是实施四化同步发展,尽快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体现出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支持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解决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了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三是系统构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面貌、农村民生、农民收入持续向好。四是实行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机制框架进行健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改善。

3.突出的人民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真正做到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反映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具有突出的人民性。一是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当成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事,使国家主要农产品得到切实有效保障,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其次是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对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民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赢得民心拥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改善农村民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财政保障,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越来越分享到现代化的成果,正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系统的创新性

一是体现了理论创新。对于“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定位,同时深入分析我国现今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分析得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提出以工业补偿农业、城镇扶持乡村发展的战略新思路, 提出我国需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同步迈进,相互促进发展,并且指出我国现阶段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加快步伐;从总体上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战略举措,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是体现了政策创新。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村统筹提留等税费,摒弃了我国传统封建历史上种地纳税缴粮的制度;制定政策由国家直接扶持、给农民发放农业补贴;迈出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步伐,彻底放开了粮食购销;构建农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促进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激励机制等等。这一系列理念的革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力的保证了“三农”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体现了制度的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逐步形成,对于重要领域与环节的革新取得了重要成果。而农业经营体制也在不断的健全与革新,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与农业合作社等,农村产权制度不断革新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起来。四是体现了工作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开拓了“三农”工作的崭新局面,加快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步伐。既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形式推进“三农”工作,每年都集中力量办几件富有成效的大事、实事。经过上述的理论、政策、制度、工作等方面革新,为我国“三农”新政策实施创造了难得机遇,使推动农村的合力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农业农村发展步入了新时代新境地。

5.发展的长期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一是从我国农业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是长期形成的,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二是从建国后农业农村的发展的实践历程看,要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防止急于求成、头脑发热、欲速则不达,必须实事求是,头脑冷静,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三是从战略目标看,从党的十六大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十几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初步完成农业现化代建设,实行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需要数十年的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农村人口仍将是数亿人,“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农业
国内农业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