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实效

2014-12-01张如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陀螺情感资源

张如燕

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推进,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发掘与利用课程资源作为目标达成的基础和前提已经成为共识,学生资源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已广泛服务于教学。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已学知识、已有经验、情感体验、学习兴趣、个体差异、课堂生成等教学资源,提高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效。

依托学生已有知识资源,以旧带新充实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内容更为丰富。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已有知识作为课程资源,以旧带新,让新旧知识形成系统,提高教学实效。如学习《垃圾与我们的环境》一课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爱环境 我能行”活动,学生在“从身边做起”的教学环节中,将以往模糊的垃圾分类概念进一步清晰,明确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在“我有好主意”环节中,学生们进行研究学习,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怎样践行低碳生活;在“我来出点力”环节中,教会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共同筑起环保堤坝。可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新知识。

发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生活进入课堂教学

小学生生活范围广,生活体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资源,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经验的不断拓展和提升。例如:在学习《合理购物》一课时,教师注重发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资源,将其作为教学的起点。购物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了,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购买活动。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为教师设计“说说我家的购物单”创造了条件。学生将“自家购物单”拿到课堂,共同分析、讨论自家“买了什么”“为什么要买”,学生结合生活需要给购物单上的一些商品找到了合理的解释。随后,教师又设计了“怎样选”“怎样买”活动,这些来自学生生活的事件成为了教学的有力支撑,“盲从购物”“从众购物”等不合理购物被学生剖析得十分透彻,而关于“合理购物”“聪明购物”的生活常识也在学生当中实现了分享,为学生实际购物提供了有效指导。实践证明,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有价值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向生活延伸。

发现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导行丰实课堂教学

小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情感体悟更是多样,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理解儿童不同的情感体验,善于将其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例如:在学习《让自己快乐起来》一课时,教师充分考虑到二年级的小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利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导课,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此时,教师利用数码相机,将学生在游戏时的脸谱拍摄下来,利用屏幕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地再现或回忆起胜利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参与的兴奋、关注结果的紧张等多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再将不同情感体验作资源,向生活迁移,以同龄人中常见的典型事例:伙伴过生日没请我;别人把我的物品弄坏了……让学生很快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感受,迅速地说出了自己对快乐的渴求,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快乐的方式,师生共享快乐,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不快。通过挖掘学生情感体验作资源达成教学目标,以情导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二者的沟通、互补与融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资源,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教学

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一旦体察到兴趣所在,就会有力地推动学习。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兴趣作资源,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寓教于乐,使学生乐有所获,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动手做陀螺》一课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展示各种陀螺及玩法后,发动学生寻找制作材料。课上,学生带来了橡皮泥、硬纸板、饮料盖、薄木板、粘土等材料,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带着动手的欲望进入教学,饶有兴趣地制作出不同样式、不同形状的陀螺。随后,开展“陀螺舞台 最佳选秀”的竞赛活动。学生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陀螺,一次次地进行尝试,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则满脸困惑,此时,教师继续保护着学生的兴趣,展示转速不同的陀螺,点拨道:“能否将陀螺中轴的位置、高度进行调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像是上了发条似的行动起来。不但从中轴上找问题,还能在形状、质地等方面找出问题所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在兴趣的驱动下改良,掌握制作、旋转陀螺的要领,发现陀螺运动的特点,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夯实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将他们在观察、动手、思考、创新等能力方面的差异作为资源,进行因材施教,会使学生间的差异得到互补,从而促进知识、能力、情感的丰富与拓展。因此,在学习《动脑拼七巧板》一课时,教师借助情境教学优势,尊重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资源,创设“给小鱼找朋友”“比眼力 比动脑 比动手”“创新大比拼”的活动。伴随着具有梯度变化的七巧板拼摆活动的层层推进,教师提出“没有朋友陪小鱼玩,怎么办呀”,话音未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帮助小鱼找朋友。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促使他们拼摆七巧板。“可以自己摆,也可以跟老师学着摆小鱼”的要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动手的渴求,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帮助别人的快乐。随后的“三比”活动,教师更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小组合作尝试按轮廓拼摆不同图案,让学生在比眼力中,学会观察;在比动脑中,思考发现;在比动手中,呈现创意。通过课上讨论、研究拼摆方法,学生间实现差异互补,思想观点得到交流,促使“资源共享”。最后的“创新大比拼”活动,为每个学生开创了思考空间,问题“你能拼出一些更新的图案吗?”学生根据想象,创新出“喷泉”“七色花”“核潜艇”等多种图案。教师把学生作品作为教学资源,进行现场展示,达到相互启发、分享创意的目的。纵观三项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但使学生能用七巧板摆出多种图案,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与巧妙,而且动脑思考、认真观察、敢于发现、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在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与情感的升华中得以顺畅解决。

善用学生课堂生成作资源,随机应变拓展课堂教学

小学生思维敏捷、个性鲜明,个个都具有“生成欲望”与“生成潜能”,课堂常常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全部情况。而将这些“生成”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就有可能是课堂的亮点。例如:《我们一起做》一课,教师设计了“帮农民伯伯分拣混在一起的豆种”的小组活动。实际分拣豆子时,先要求各组选一人分拣,结果正如所料在一分钟内没有一组能拣完,而后学生自发要求小组一起分拣,教师预设各组都能完成。可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有一组学生没有捡完,面对于此,教师冷静应对,把这一生成作为资源,积极调整教学。一方面,祝贺完成分拣豆子的小组,使他们在掌声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帮助没有完成分拣任务的小组分析原因,即“没有分工”“相互争抢”,学生们的认识真实,教育深刻。于是,教师鼓励这组学生不要灰心,认识到没完成任务的原因也同样获得了成功。随后,教师在“一起做共进步”环节让学生来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完成任务。随后,学生自主地找到了“学会商量、学会谅解、学会谦让”才是共同进步的好办法,教师鼓励没完成的小组带着课上的收获,继续完成了分拣豆种的任务,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一起做的好处。而学生完成任务后的那种喜悦和感动是深刻的、真实的。巧妙利用学生课堂上临时出现的“生成”因势利导,就会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拓展了更广泛的教育领域。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教学在以旧带新的过程中得以充实,在寓教于生活中得以延伸,在以情导行中得以丰实,在寓教于乐中得以活跃,在因材施教中得以夯实,在随机应变中得以拓展。来自学生的资源,应用于学生的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于群体的发展,提高了课堂实效。

■ 编辑 王宇华 ■

猜你喜欢

陀螺情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资源回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