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教育观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

2014-12-01新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观教育资源育人

新灵

新学期开始,“中小学10%的课时要用于社会实践”“每一个中小学生学习期间都要去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天安门广场”“推动优秀少儿影片进校园”等一系列育人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全方位育人的导向。同时,这也反映了社会大课堂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逐步为政府、社会和学校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大教育观,就是把教育视作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在时间上强调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超越现有的课本教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社会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各种资源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实践、体验、学习,把社会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把社会单位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

因此,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就是推动大教育观的育人实践。对政府而言,彰显了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统筹作用,是政府关注民生、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对社会而言,是倡导和践行“社会育人,育社会人”的先进理念,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办教育、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就教育自身而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探索。

前些年,社会大课堂在建设上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在资源类型和数量上不断丰富,尽可能多地把首都丰富的教育资源纳入进来;二是在资源管理上规范完善,建立了资源进入和退出机制,完善了信息管理平台;三是在资源开发上深度挖掘,通过资源联盟和学生教育计划书两个抓手,推动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再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发展到今天,其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笔者以为,必须要以大教育观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永葆社会大课堂发展活力。

第一,立足长远,着眼大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大课堂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切实把社会大课堂建设作为深化首都教育改革、提高首都教育活力、树立首都教育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社会大课堂建设源自于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强烈需求,触及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等教育深层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大课堂建设关系到北京的教育活力、内涵发展和改革形象。大家都要从推动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社会大课堂的内涵和本质,及时总结提升经验,把实践推向深入。

第二,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继续把社会大课堂发展良好态势延续下去,努力在全市范围形成生动活泼、百花齐放、多元多样的工作局面。过去的几年,社会大课堂之所以能得到有效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的有力统筹和积极引导下,各有关部门相互沟通、积极协作,市、区县和学校上下衔接,形成了工作的合力。实现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突破,打破资源整合壁垒,跳出部门利益局限,实现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各个链条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融通与利用。要把已经调动起来的积极性继续保持下去,积极推动不同部门的资源形成资源联盟服务中小学生,让所有优质社会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共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社会资源服务中小学生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学习实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服务学生,力求实效,把学生作为建好社会大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切实享受到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成果。在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过程中,广大中小学生是这项工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需求和期盼是这项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和永恒动力。学生对社会大课堂的评价反馈是衡量和检验这项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主要标准。只有学生用起来了,社会大课堂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体现。因此,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建好用好社会大课堂,把社会大课堂的应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区县和学校的工作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与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需求的社会大课堂课程系列,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有知识的收获、能力的历练、情操的陶冶。

■ 编辑 江泓 ■

猜你喜欢

教育观教育资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