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立人,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2014-12-01窦桂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清华办学育人

窦桂梅

品牌阐释 清华附小“1+X课程”育人体系

学生是完整的人,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立体的。清华附小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健康、阳光、乐学”。在探索实现育人目标途径的过程中,清华附小以“课程”作为核心载体,打破原有分科课程间的壁垒,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整合,结构化、弹性化的管理整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并据此优化校园环境、调整学校管理结构及人事制度,进而形成了以“1+X课程”为核心的育人体系。今天,“1+X课程”促使清华附小形成“课程导向”办学特色,成为首都教育的品牌。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坐落于清华大学西南角,始建于1915年,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附小的校董或校长。因循着前辈大师们的屐痕,每一个清华附小人都将“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当作自己教育人生的信条,在这所“小学校”里,追求着“大气象”。

办学使命和育人目标

基础教育的意义不在成就,而在奠基。清华附小应当为学生奠定怎样的生命成长的基础?

办学使命与育人目标的确立,应当在学校既有办学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科学设定。我们主要以下面两点为依据:一是基于我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校的学生群体主要是清华教工子女,绝大多数家长不仅有着较高的学历,而且有留学的背景,其子女的学习起点高,但同时家长来自五湖四海,教育的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自身也具有多元性;二是基于清华大学的文化背景,因庚子赔款而建成的清华大学,时刻铭记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正是清华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誓言。因此,“聪慧”“高尚”成为学生成长梦想中的关键词。

经过家长、教师、学生和专家的论证,清华附小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育人观念,确立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并把“健康、阳光、乐学”作为育人目标。“聪慧”与“高尚”是“完整的生命体”的终极追求。“健康、阳光、乐学”是整合、浓缩了国家的育人要求和清华附小学生的价值追求而提出的育人目标。这样的育人目标明确、实在,体现了清华附小对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聪颖智慧的“完整的人”的本真追求。

“1+X课程”体系

目标决定方向。办学使命和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整体办学的各个方面加以支撑,而在其中应当找到一条核心途径,据此撬动学校工作。我们将“课程”定为这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一所学校拥有怎样的课程,往往决定着这所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可能性。基于办学使命和育人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素养的立体式发展,而这必须依赖于适合学生整体、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改革大胆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上的限制,基于课程标准,超越教材,打破学科界限,杜绝学科本位,着眼综合素质,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弹性安排课时,拓展活动空间,构建了“1+X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具体描述为“十个一”: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其中,前“五个一”是基础目标,后“五个一”是特色目标,省略号表示鼓励师生创生独有目标。所有目标通过“1+X课程”落实。

为实现课程目标,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生适合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清华附小学生发展需要的、科学的“1+X课程”体系。“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化课程,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1”不再是原有的分科课程,而是对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整合与优化,避免重复,打通关节,整体联动,合力育人,活化效益。“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X”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两个层次。学校个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体现学校育人特色的必修系列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众多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包括特需课程,鼓励学生自创课程。这一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成就高素质的现代小公民。目前,已形成“健康体育、书香阅读、创新实践”三大特色。

以校园环境服务课程

以“1+X课程”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形成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资源系统。

走进今天的清华附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与学校“1+X课程”三大特色“健康体育、书香阅读、创新实践”相对应,学校里健身场地和器材多、书和人文景观多、动植物多。在这所人均占地面积超过国家规定5倍的校园里,大到综合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轮滑场,小到网球场、排球场、棒球场、板球场一应俱全,教室外的攀岩墙、攀爬网、拳击沙袋让学生随时可练。学校里数十万册藏书没有尘封于图书馆,而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需要分布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的角角落落。20座兼顾传统与现代的雕塑散布在校园内,并与周边环境一道形成校园内12大景观,成为学生另一处可以阅读的“无字之书”。校园里拥有种植园、气象站、鱼池,以及180多种植被,并引来夜鹭、刺猬、松鼠等各种野生动物。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的上课地点就不再被禁锢在教室,而拥有了校内外的广阔天地。如果说上述景观是学校的有意为之,那么与之对应的,还有大量可以供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如科学教室外的“发明墙”,走廊里的廊柱成为学生静态的“水木秀场”,用以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等各种作品。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在时时体会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的同时,还耳濡目染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美、什么是对于多元文化的认同。

以管理整合保障课程

传统的学校管理采用半径化的管理方式,以校长为圆心画圆,形成精细的管理部门,德育处、大队部、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人事处、校办……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并据此继续画圆,形成不断下移的管理半径。同时这种各司其职、各为其政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事出多“门”,教师、学生“分家”,所有部门的要求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教师头上婆婆多、身上任务多,学校领导则“奔波”于部门交叉领域、边界领域进行协调。

以“课程”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必须以师生为导向,简化程序,快速服务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各个部门、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共同指向学校课程研究的合力。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将以前的半径管理进化为矩阵结构管理,将原有的六个年级整合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并以学段为单位进行捆绑式管理。各年段自主安排作息时间、课时、人员、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立小整体。原有的体育、美术、音乐、英语等教研组以学科为单位,封闭办公的形式被打破,同一年段所有任课教师坐在一起办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间、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有更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将原有的众多职能部门整合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1+X课程研究中心、服务研究中心”,综合处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

矩阵结构的管理模式形成之后,为了进一步减少管理层级,整合管理资源,学校将“学段”与“中心”进一步整合,由中心负责人兼任段长,“段长”如小校长,既直接与校长对接、贯彻学校办学理念,同时全权负责所辖段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质量,形成扁平式管理结构。

在扁平式矩阵结构的管理模式之下,学校进行了“双聘制”的人事制度改革。首先,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确定“段长”暨中心负责人;段长聘任年段班主任、副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学段制下的双聘制,使得学校由因人设岗,变成了因需设岗,更加灵活高效,加大了各中心、各学段的工作自主性,使其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

今天,清华附小以“1+X课程”为核心,构建起科学、完整的育人体系,并建立了朝阳分校、昌平分校、石景山协作学校,为北京教育新地图谱写新的篇章。2014年9月,“1+X课程”的研究成果之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获得建国以来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附小的优质资源已辐射到全国各地。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清华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清华,北大,我来啦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