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交流构筑长远合作基础

2014-12-01郎艳林

当代贵州 2014年26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老挝大学

郎艳林

“教育交流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发展的基础。目前每年近20万人次的留学生交流,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9月1日至5日,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在开幕式部长讲坛上表示。

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教育部唯一保留的教育国际论坛。自2008年举办以来,国内外学校及单位共签订务实性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371份,双方互派学生到相关学校学习交流达800人次。

乘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的东风,贵州也迎来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遇。截至目前,仅贵州大学就与东盟国家6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被国家纳入政府奖学金项目学校,成为中国十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贵州财经大学与10多所东盟国家高校建立起了涵盖双方科研、管理、教学以及学生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关系,注重在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保证双语和全外文课程高质量展开……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东盟的开放合作、共同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前景十分广阔。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交流周期间透露,中国的相关部门已决定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纳入中国政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

本届交流周为期5天,在贵阳、遵义、黔南3地举办活动20余场,涵盖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青少年交流等领域。其中,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中国—东南亚教育研究网络会议均为首次举办。

亮点:职教合作刷新平台

今年,职业教育首次纳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议程,且成为本届会议重要组成部分。设在会场一楼的职业教育成果展亮点频现,吸引了诸多与会者前来参观。记者在现场看到,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的职业院校均参与了展示,逼真的演示模型,精美的厨艺雕工,正在练习书法的机器人手臂……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本届职业教育成果展上,还签署了18个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项目。其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上海通用等签署三个合作项目,该校今年已经派出40名学生赴东盟和台湾学习交流。

省内其他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亦蓬勃展开。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将国际化办学作为提升办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中—荷高职教育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并与马来西亚、老挝、泰国、柬埔寨、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该校在2011年招收21名老挝留学生,开启了贵州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先河。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于2007年、2013年两次赴东盟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培训,2014年以来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就开展学生短期游学项目达成共识,24名学生将于2014年9月15日—2015年1月18日到台湾进行一个学期的研修学习,8名教师分成4个批次到台湾进行1个月的短期交流学习。

2011年成立的中国—东盟中心,连续三年组织“中国-高职院校东盟行”系列出访活动4次,接待回访团组3次,涉及东盟10国,近90所中方院校、250所东盟教育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近300份,落实对东盟学生奖学金130余个。“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曾经目光向外,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域外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有必要目光向内,相互注视,发现对方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增进彼此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说。

本届交流周,首次举办了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首先在职教领域展开政策对话,与东盟各国共同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应对东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马来西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达祖丁·杰伯(Tajudin Jab)介绍,马来西亚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技能教育,4~6年级的学生要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初中学生除了继续学习生活技能外,还要参加初步职业教育入门培训。在马来西亚,普通学校的职业课程占所有课程的5%,“事实上我们的期望值是10%”,达祖丁·杰伯说,马来西亚的教育部、人力资源部、青年体育部、农业部、国防部等多个部门均与职业教育相关,而他们的学生在高中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是高达30%。“我们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例如酒店、旅游、烹饪、电子电器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上70%是关于职业技能方面的,30%与学术相关。”

“请问贵校有没有轨道交通方面的专业,如果有,我们会后可以商量下两校合作”,在听完达祖丁·杰伯的演讲后,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当场表示了合作的愿望。会后,达祖丁·杰伯与文莱、老挝、印尼等东盟国家代表一起受邀去参观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模拟地铁站、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还做了一回“地铁司机”。达祖丁·杰伯表示,非常希望和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入他们打造实训基地、课程安排等方面的经验,在马来西亚新建一所院校,或者在院校内设相关院系。

在本次职教峰会上,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东盟中心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签署了联合倡议书,倡议继续开展“中国高职院校东盟行”活动,并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等各类活动;组织东盟高职院校访问中国,并不定期举办年度理事会会议;同时倡议成立“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吸引中国和东盟有关职教院校参与。

新秀:民办教育前景可期

本届交流周期间,马来西亚泰莱大学校长普拉蒂普·奈尔(Pradee Nair)对民办教育进行了初步分类,他认为,民办教育现在还面临财政上的可持续、师资质量、教育监管、教师流动频繁、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亚洲未来高等教育的民营化或私营化,将是高质量、创新性、有效率,以及机制灵活性高校的基础”,普拉蒂普·奈尔说,民办教育只有与公共利益相结合,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继续发展。

为适应2015年建立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东盟多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做了适当调整。泰国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泰国共有173家学院和大学,其中私立大学就占了71所,还有20所社区大学和2所开放性大学,民办高等教育占了全国高等教育的41%。同时还建立了教育新制度,将原来4至6月份放假调整为4至8月份放假,并开设暑期学校,加强网络和大学之间的合作。

“要办好中外合作民办教育项目,必须始终把质量放到第一位”,云南财经大学校长熊术新在中外合作办学校长论坛上,与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大学以及来自国内985、211高校代表围绕合作办学项目开发与质量管理进行热烈讨论。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术质量委员会,对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设置、中外方课程比例和开设课程的数量进行审订和批准,建立统一的课程学术标准。同时创新学业成绩评定,多渠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并每学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教师质量月”活动。该学院中澳项目已通过澳大利亚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署(AUQA)的评估,中美项目已通过2次美国中西部教育质量评鉴委员会的评估,中英硕士项目2011年已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的评估。

众人拾柴火焰高。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维塔亚·吉拉德查昆(Witaya Jeradechakul)博士说,在东南亚,民营部门现在是合法的,也是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更是作为该地区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一个链接。“只要民营部门与相关教育行业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都会有一个在‘产业、政府和大学之间很好的合作模型。”

除了把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国内同时在做“走出去”的工作。成立于2011年7月的老挝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in Laos),是经老挝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外资大学,也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学。2009年5月,老挝教育部第一次访问苏州大学,并签订友好合作交流备忘录,苏州大学和老挝最大的学校——老挝国立大学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老挝苏州大学副校长汪解先说。

抓手:校长论坛务实合作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七届,而大学校长论坛也早已成为交流周的品牌活动。本届交流周期间,2014中国——东盟高校校长国际合作论坛和中外合作办学校长论坛同期举办,记者穿梭在两个校长论坛之间,发现两个论坛均采用了“校长演讲——现场提问交流——会后洽谈合作”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论坛的互动性和务实性。

印尼泗水理工学院副校长达明特(Darminto)在校长论坛上提议,在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大趋势下,中国和东盟大学之间的教育交流完全可以实现货物、服务、投资、高技术工种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暑期培训、下一代专才的培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带来了该校的慕课成果,并现场承诺,该平台可免费提供给参加论坛的学校使用。

今年的大学校长论坛以工科大学为主,率先在工科大学间就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进行探讨。会上,参会大学校长围绕“大学使命之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与工程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工程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最后,卓越大学联盟(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与印尼泗水理工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柬埔寨柴桢大学、老挝沙湾拿吉大学、柬埔寨棉则大学、柬埔寨亚洲学院、老挝占巴塞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签署了《构建“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的联合声明》,就课程开放、人员流动、留学生奖学金、双学位项目以及信息共享等事项达成共识。

通过教育交流周活动的持续举办,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的良好前景正日益呈现。截至2013年,中国在东盟国家留学生总数已超过11万人;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总数也已达到7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17%,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国—东盟留学生交流“双十万计划”目标有望提前实现;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已开始运作;中国高校已开齐东盟国家的所有语言专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东盟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兴趣。这也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本届交流周题词:“互信互助,中国东盟,共襄共举,福祉未来”。(责任编辑/晏 青)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老挝大学
本期导读
至善
“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巡映活动落幕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