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眩晕灵配合西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0例

2014-11-21陕西医学陕西中医杂志社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4年8期
关键词:眼震西医体征

席 莉 陕西医学陕西中医杂志社(西安71000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塞。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病。我们科统计表明,气滞血瘀型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眩晕灵是医院内制剂,笔者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60例气滞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进行眩晕灵辅助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入组标准: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者[1、2];视频眼震电图的眼视动系统检查或诱发试验必须有一项以上阳性改变[3、4];有一项以上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病史;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舌淡暗,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40.78±13.27岁。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43.88±11.70岁。两组基础数据比较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体征等方面均衡性良好,两组间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全部入选病例服用预防量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并予丹参注射液静滴,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服用眩晕灵(由黄芪、丹参、益母草、葛根各30g,当归、川芎、赤芍、天麻、银杏叶各 12g,白术、牛膝各15g,半夏10g组成),1次5粒,1d3次。

疗效标准 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的改变分别进行评分。安全性观察:血常规、肝肾功、凝血等指标。观测时点:西医体征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就诊首日、第14天各观察1次;安全性监测指标:治疗前、后各做1次。

西医体征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西医体征评分减少≥91%;显著进步:西医体征评分减少≥46%,<91%;进步:西医体征评分减少≥18%,<46%;无变化:西医体征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西医体征评分增加18%以上。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积分减少不足30%。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 对照组30例,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30例,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中医证候疗效见下表。

表1 中医证候比较表

从表1、2可以看出,治疗后,治疗组西医体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均值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凝血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典型病例 李某,女,67岁,于2013年8月15日以“间断性头晕、头昏1年余”就诊。患者诉2010年7月中旬晨起时出现头晕、头昏,不能起床、睁眼加重,闭眼休息能缓解,伴有全身汗出,乏力,心慌、心悸,约持续2h,卧床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3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现症见:头晕,头昏,乏力,食纳一般,夜休可,大小便调。舌淡暗,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滑。理化检查:血、尿、粪常规、凝血系列、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B超:未见明显异常。心脏B超:主动脉硬化;左房略大;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降低;少量二尖瓣、主动脉瓣返流。骨密度测定:正常。眼震电图:前庭功能正常;无视动中枢异常;有典型供血不足之视频眼震电图改变。中医体质辨识:气虚质并血瘀质;中医诊断:眩晕病(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眩晕综合征。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药:眩晕灵,1次5粒,1d3次;患者服用3d后症状明显减轻,上方服用1周后症状基本消失,2周后症状完全消失,1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性属中医“眩晕”范畴,其病因以气虚血瘀多见,故治疗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法,采用眩晕灵辅助治疗,疗效显著。眩晕灵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天麻、白术、半夏、川牛膝、丹参、银杏叶、益母草、葛根等12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活血祛瘀之功效,主治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头昏、头痛、头闷、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耳鸣颈、项、肩强直疼痛等病症。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是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良药。

[1]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3]沈庆煜,黎祥喷,肖颂华,等.视频眼震电图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10):1041-1043.

[4]郭 英,周慧芳.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14):639-642.

猜你喜欢

眼震西医体征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