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致敬经典

2014-11-19○王

博览群书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集作家小说

○王 凯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生)

2013年11月20日,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National Book Foundation)在纽约举行的晚宴上公布了201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选结果。众所周知,从1996年开始,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奖项共分为四类:小说类(fiction)、非小说类(non-fiction)、诗歌类(peotry)以及青少年文学类(young people’s literature)。那么,2013年的获奖作家、获奖作品都有哪些?这些获奖作品又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美国当代文坛的哪些特点呢?

《上帝鸟》:重温废奴运动

以废奴运动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上帝鸟》(The Good Lord Bird)最终击败茱帕·拉希里、托马斯·品钦和乔治·桑德斯等文坛名家爆冷摘得“小说类”桂冠。

詹姆斯·麦克布赖德出生于1957年9月11日,作家、音乐人,是《华盛顿邮报》《滚石》《纽约时报》等知名杂志、报刊的撰稿人。麦克布赖德的父亲是非裔美国人,母亲是从波兰移民美国的犹太人。他从小在布鲁克林长大。他的著作《水的颜色》(The Color of Water)讲述了他的家族史和他母亲的故事,曾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两年之久。他的早期小说包括《圣安娜奇迹》(Miracle at St·Anna)和《歌声悠扬》(Song Yet Sung)。麦克布赖德1979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获得作曲专业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目前,他是纽约大学的驻校作家,有三个孩子,常年居住在纽约和新泽西的兰伯特维尔。

这篇小说以堪萨斯如火如荼的废奴之争为历史背景。亨利·沙克尔福是堪萨斯本地的一位年轻奴隶、绰号“小洋葱”。机缘巧合之下,他在小酒馆里结识了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在随后的日子里,亨利总是穿着一身连衣裙,这让布朗始终认为他是个女孩。小说以亨利为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在和布朗一同前往弗吉尼亚的途中,亨利曾和美国黑人社会改革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还有知名的废奴主义者哈莉特·塔布曼有过会面。同时,他还亲眼目睹了布朗在哈珀斯费里发动的突袭。最终,在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小镇,亨利终于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虚实结合间将读者带回到久远的废奴时代。亨利对自我的追寻更是让人对身份和生存的意义陷入深深的思考。

《解密:新美国秘史》:危机四伏的美国

在“非小说类”的评审中,最终赢得奖项的是乔治·帕克的《解密:新美国秘史》(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乔治·帕克,1960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圣克拉拉,记者、小说家和剧作家。帕克的父母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父亲是犹太人,而母亲的家庭具有强烈的基督教背景。帕克1982年毕业于耶鲁学院。他的文章曾发表在《纽约时报》《纽约客》等知名报纸和杂志上。自2003年5月起,他开始担任《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为《纽约客》写了大量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文章。他的作品《杀手门:美国的伊拉克政策》(The Assassins’ Gate: America in Iraq)更是闻名遐迩,该书分析了导致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系列事件,获得2005年《纽约时报》书评版年度十大好书。他还曾凭借其剧作《背叛》(Betrayed)获得露西尔洛特尔奖优秀剧作奖。他的近作为《有趣的时代:混乱十年作品集》(Interesting Times:Writings from a Turbulent Decade)。目前,他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

《解密:新美国历史》讲述了1978年至2012年的美国历史。这部作品旨在关注美国40年间的变化,追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在这40年间的生活,其中就包含了多位同时代的公众人物,譬如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美国著名黑人歌手Jay-Z以及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乔治的故事紧紧围绕四个中心人物和一座城市展开。他们分别是烟农之子迪安·普赖斯、瘾君子之女塔米·托马斯、硅谷大亨彼得·泰尔、华盛顿内部人士杰夫·康诺顿还有佛罗里达半岛西岸的海港城市坦帕。他们的故事可谓是各有千秋。普赖斯这位绿色能源英雄难逃破产,认为石油的枯竭将预示着美国的毁灭;塔米这位失业的工人在个人的努力下成为积极服务社区的优秀组织者;泰尔这位硅谷富豪认为网络革命空洞无物,认为民主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未来;曾经为政治痴狂的杰夫最终远离政治、远离华盛顿,开始养狗写书;而坦帕这座城市与茶党运动休戚相关。

该书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将制度和金钱带给人们灵魂的孤独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满是政治、金钱的世界里,人们应该慢下来,思考思考我们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血红:诗集》:呼唤宗教

在“诗歌类”类评选中,最终拔得头筹的是美国女诗人玛丽·希比斯特的诗集《血红:诗集》(Incarnadine:Poems)

诗人玛丽·希比斯特1970年出生,在宾夕法尼亚长大。她曾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学硕士学位。此外,她还曾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深造学习过。2003年,她的首部诗集《准许》(Granted)获得比阿特里斯·霍利奖,2004年,她又凭借该诗集入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诗歌类决选名单。希比斯特的诗歌曾发表在《丹佛季刊》《科罗拉多评论《爱荷华评论》等知名刊物上,她的诗歌还曾入选《2008年美国最佳诗歌选集》。目前,她在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的刘易斯与克拉克学院任英语系副教授。同时,她还任教于凯尼恩学院和爱荷华大学。

在这部诗集中,希比斯特透过一个标志性的时刻为切入点,以圣母领报的故事为中心,刻画了困惑乃至恐惧的时刻。人们对精神的渴求甚或就是对外来事物的渴求。在这个需要选择立场、选择信仰、选择接纳还是拒绝的世界,这部诗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别出心载的另类选项。

《关于运气的事》:女孩的成长之路

最终获得“青少年文学类”奖项的是美国日裔作家辛西娅·角畑的《关于运气的事》(The Thing About Luck)

辛西娅·角畑1956年7月2日出生于芝加哥,是位美国日裔儿童作家。1986年,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刊载在《纽约客》上,那是一篇短篇小说。2005年,她凭借《闪亮闪亮》(Kira-Kira)获得纽伯瑞大奖。她的第二部儿童文学作品《野草花(Weedflower)出版于2006年。她凭借该作获得2006年美国笔会奖和简·亚当斯和平文学奖。此外,她的作品还包括《克拉克!越南最棒的狗》(Cracker!The Best Dog in Vietnam)、《美丽之外》(Outside Beauty)和《百万灰阶》(A Million Shades of Gray)等。目前,她和儿子生活在加州的西科维纳。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小女孩萨默的故事。2013年,萨默家没交过任何“好运”。就在收获的季节前夕,萨默的父母飞往日本处理急事。她和弟弟杰斯被留下来伺候他们退休的祖父母。可问题是,两位老人家不但因循守旧,而且还要求苛刻。在收获的季节,萨默疲于奔命,她不但要帮奶奶为工人烧饭,在她背疼的时候顶替她,还要担心他孤零零的小弟弟,根本无暇顾及老板可爱的儿子。最终一切变得一团糟。萨默的表现令奶奶极度失望。她认定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却事与愿违。随着每况愈下,萨默不得不寻找解决的办法,即使这会继续招来奶奶的不快。毕竟,这可能是挽救家庭的唯一办法。

辛西娅的这篇作品笔调温婉、诙谐,涉及到代沟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生命的脆弱和家庭关系也是该小说谈论的重点所在。

多克托罗:老作家荣膺杰出贡献奖

除了上述4位作家之外,现年82岁的老作家多克托罗(E· L· Doctorow)荣膺2013年度杰出贡献奖。他是该奖项的第26位获得者,此前,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等知名作家都曾获此殊荣。

多克托罗1931年出生于纽约,曾就读于肯庸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1960年发表长篇小说处女作《欢迎到哈德泰姆斯来》(Welcome to Hard Times)。为他赢得声望的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但以理书》(The Book of Daniel),他凭借该作品获得1972年的古根海姆奖。同时,多克托罗还凭借描写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比利·巴斯格特》(Billy Bathgate)获得全国图书批评奖和福克纳奖。2012年,多克托罗又荣获索尔·贝娄文学奖。

与此同时,美国诗人、作家玛雅·安吉洛(Maya Angelou)获得公共服务奖,给她颁奖的是美国另一位伟大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迄今为止,她曾出版过6本自传、5本散文和数部戏剧。1998年,她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2000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8年获得林肯勋章,2011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莫里森评价她为是一位好友,一位艺术家和一个传奇。

走向经典

纵观获得201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的4部获奖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除辛西娅的《关于运气的事》之外,有3部作品都是与经典相关的作品。

首先,麦克布赖德的《天堂鸟》和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Huckleberry Finn)具有众多的相似性。《洛杉矶时报》认为这部作品令人捧腹大笑,满是离奇的意象。《沙龙》则认为这两部小说在主人公的觉醒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就连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委都认为麦克布赖德的戏剧性和原创性都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

其次,乔治·帕克的《解密:新美国秘史》从结构的安排而言和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美国三部曲》(U.S.A.Trilogy)形成了呼应。帕克本人承认,他对美国社会的不平等和剧变的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帕索斯1938年的《美国三部曲》。

最后,玛丽·希比斯特的《血红:诗集》明显与《圣经》(the Bible)相关。诗人以天使加百利向圣母玛利亚告知其将受圣灵感孕诞下圣子耶稣的故事为灵感所创作的这部诗集再次告诉世人,《圣经》这部宗教和文学经典永远是后人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由此可见,即便在当今美国,文学经典的重要性依然亘古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经典和如何阅读经典就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文学研究者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普通读者需要关注和了解的问题。总之,经典和阅读经典,永远也不过时。

猜你喜欢

诗集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