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籍里的中国与世界

2014-11-19刘苏里

博览群书 2014年1期
关键词:出版物世界

○ 刘苏里

本期关注:2013年阅读生活回顾

出版物反映人群的心理脉动,已是不争的事实,此一规律尤其适用于高端人群。大陆简体中文出版物(以下简称“出版物”)反映大陆中国人,尤其高端人群所思所想,规律更加明显。

2013年,是中国以及世界,这两个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份。稍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近一点的,无疑与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以及五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有关。在中国,更加特殊一点的背景,与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后出现的各种变局,有着或紧或疏的联系。

巨变转轨,当其远未完成之际,通常给人“在十字路口徘徊”感觉。换句话说,中国与外部两个世界,都在发展的战车奔跑数十年后,面临全面整修甚至改变生产型号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以及外部世界准备不足,有极大关系。

上述背景的主要方面,在出版物中,都有十分准确的反映。以下笔者撷取其要者,与读者共同回顾、描述2013年“书籍里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人)关切什么?

已经很多年,中国(人)的关切,始终是出版物的核心选题,2013年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以及综合国力增强,作为大国(国民),中国(人)不仅关心自己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将眼光瞄向外部世界——虽然未必那么自觉,甚至出于功利考虑。

1.对中国前途的思考与忧虑,是最重大的话题,出版品数量也最多。我将它们概括为以下几个主题词:中国道路、中国想象和“中国病”。

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与中国“和平崛起”有关。与往年不同之处,2013年有关论述,范围更加广泛,反思声音此起彼伏。比较重要的有:吴敬琏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马国川《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吴敬琏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刘擎《中国有多特殊》、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赵汀阳及何帆《另一半中国梦:何种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择》、周其仁《改革的逻辑》、张维迎《改革》、纳波利奥奇《中国道路》、刘明福《中国梦:中国的目标、道路及自信力》(修订版)、祁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黄亚生及李华芳《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夏尔马《一炮走红的国家: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等。

中国想象。巨变转轨,意味着未来不可测,因而充满各种想象(方案)。想象是多重的,有历史有现实还有未来,有制度有文化亦有信仰,很是有趣。重要书籍有: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刘小枫《设计共和:施特劳斯<论卢梭的意图>绎读》、吴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寇延丁《行动改变生存改变我们生活的民间力量》、沈迦《寻找·苏慧廉》、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吕新雨《乡村与革命:中国新自由主义批判三书》、李志宏《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等。

“中国病”。世界不独日本病、美国病和英国病,当然也有中国病。病有各种类型,各家看法也不同,叙述更是无奇不有。重要书籍有: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鸣《再谈国民性》、石述思《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易富贤《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朱幼棣《怅望山河》、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何雪峰《地权的逻辑: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麦尔《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张彤禾《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韩瑞《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等。

2.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提到中国(人)关切、议事议程。这一转变虽未必自觉,但对外部世界却显得日益重要——中国(人)思考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两个世界未来的前途。遗憾的是,这方面的著述,主要是翻译作品,其中包括: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泽林《中国冲击: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傅晓岚《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的作用》、范德沃特《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一个荷兰建筑师的中国工作手记》、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艾什《中国观察:欧洲、日本与美国的视角》,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等。

2013年,紧张的中日关系并未趋缓,但有关出版物非常有限,且主要来自日本学者:舆那霸润《中国化的日本:日中“文明冲突”千年史》,严格说来,这并非两国关系作品,但古典中国制度文明始终是作者检讨日本问题的尺度。佐藤三郎《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有关钓鱼岛比较重要的作品出自日人井上清,《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这本文集,仍包括多位日本学者的文章。

在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大背景下,有若干种有关古典中国的著作值得特别提及,它们是:叶自成等《华夏主义:华夏体系500年的大智慧》、齐鹏飞《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何新华《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和《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等等。

3.帝国与国家。近年悄悄热起来的“帝国”话题,2013年被推向新的高度。除极个别作品出自中国学者之手,如刘迎胜《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绝大多数为翻译作品。国人有关帝国的想象,一面假借历史说话,一面让外国人张口。重要作品有:穆启乐等《构想帝国:古代中国与古罗马比较研究》、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贝克《帝国兴亡:罗马帝国的六大转折点》、尤锐《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等。

与此同时,并不令人意外,关于“国家”的话题,再次成为出版、阅读焦点。重要出版物有:格林《国家的权威》、欧树军《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 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罗斯金《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约瑟夫·奈《软实力》和《巧实力》、希夫《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以及米格代尔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

4.对极权的反思。2013年,著名的反乌托邦、警惕极权死灰复燃的作品,销售全面飘红,大都出了新版。此外,多部同类作品,以及延伸作品问世,且受到读者热烈追捧。它们是: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格里森等《〈一九八四〉与我们的未来》、余一中《〈古拉格群岛〉大家读》、克莱普勒《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泰勒《洗脑心理学》、波隆斯基《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辉与黑暗》、迈耶《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以及法国学者勒庞《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

5.观念博弈与主义之争。伴随巨变-转轨,更加热闹的是各类观念、主义纷纷登台亮相,展开前所未有的博弈和较量。这一局面,是在出版管理愈益严格规范情况下发生,更显非同寻常意义。形势比人强,历史前行的方向,很难靠人的意志扭转。此类作品洋洋大观,就是很好的证明。重要的有:秦晖《共同的底线》、戴蒙德《民主的精神》、利普哈特《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克劳奇《新自由主义不死之谜》、阿伦特《共和的危机》韩水法《理性的命运:启蒙的当代理解》、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以及《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秋风《儒家式现代秩序》、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革命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兴起》、张颂仁等《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阿希斯·南迪读本》、库比特《神学的奇异回归:基督教在后现代思想中的变迁》、梅茹耶夫《我理解的马克思》、陈学明等《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等等。

伴随上述争论,价值反思、重估,也成为国人极为关切的主题。此类书亦非常之多且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比较重要的有: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刘瑜《观念的水位》、何怀宏《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怀特海《观念的历险》、朱特《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齐泽克《自由的深渊》、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阿伦特等《暴力与文明: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雅各比《杀戮欲:西方文化中的暴力根源》等等。

战争、互联网与人类的未来

2013年,战争、互联网、人类未来,成为出版物的三大主题,从年头至年尾,层出不穷。互联网不用说,战争话题进入中国(人)视野,多少让人吃惊。朝鲜战争停战六十周年纪念,似乎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冷战图书集中出版,也很值得深思。人类的命运,是2013年出版物更大的关注点,很多作品极受欢迎。

1.战争。比较重要作品有:弗格森《战争的悲悯》、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范克里韦尔德《制空权时代》、萨瑟兰《技术改变战争:全球军力平衡的未来》、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以及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沈关于冷战的五卷文集、白善烨《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利比基《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等。

2.互联网。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塞勒《移动浪潮》、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克里斯塔基斯等《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利普森《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西格尔《Web 3·0:互联网的语义革命》、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以及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等等。

3.人类文明与未来。比较重要的作品有: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戈尔《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霍博《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马什《新工业革命》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马凯硕《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卢卡奇《民主化的进程》、科斯塔《即将崩溃的文明:我们的绝境与出路》、哈丁《集体冲突的逻辑》、罗斯《谁来监管泄密者?: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的冲突》,等等。

在全球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仍有两个话题,——它们与中国和外部世界这两个世界皆关联密切,不能不提一嘴。它们是知识人与大学。2013年,两个主题的出版物非常之多,较重要的有: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韦普肖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阿尔都塞《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增订版)》、范泓《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等等;李工真《大学现代化之路》、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以及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等。

最后,笔者对出版物关注的三个人物提示读者注意,他们是王阳明、李光耀和朴槿惠。有关他们以及他们亲笔撰写的作品有:高濑武次郎《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杜维明《青年王阳明(1472-1509):行动中的儒家思想》、艾莉森《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金炳万《绝望创造希望:朴槿惠的传奇人生》和朴槿惠《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猜你喜欢

出版物世界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策划研究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