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元璋如何进行“软治理”

2014-11-18毛佩琦

领导文萃 2014年22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教化朱元璋

毛佩琦

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如果不把教化这个根本抓住,致使“风凌俗替”,“民不知趋善,流俗为恶,国家于长治久安,不可得也”。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把教化民众放在第一位

朱元璋认为,爱养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他在《御制大诰》中说:“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什么是五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我们说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朱元璋认为,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会秩序就可建立了,社会就安定了。反之,若百姓不遵守五教,就会出现恃强凌弱,以众欺寡的局面,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就没人照管了。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用五刑加以惩治。法律伸张了,那些奸恶顽劣之徒才会收敛,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才会得到照顾,这样,不论是贫弱者还是富有者,都能够各安其业,没人再敢破坏秩序,这就是爱护百姓的根本道理。教与刑并用,是为了养民而应尽的责任,但必须先以五教安民,对于不循五教的,才施之以五刑。通过五教五刑,朱元璋想要建立一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亲善和睦的社会。在五教中,孝是第一位的。儒家理念标榜天下一家,以亲情维系大家庭的秩序,孝悌就是纲。朱元璋提倡孝悌,不仅出于理念,也是出于至情。这个被一些人视为“暴君”的人也时常有真情流露。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能够推己及人,为百官提供行孝的条件,让孝道风行天下。他下令,“群臣有亲老者,可以弃官归乡奉亲”。当时,有个叫陈兴的人,在元朝时当过镇抚,朱元璋想给他安排个官位。他听到朱元璋关于还乡奉亲指示,就说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余,请求归养。朱元璋立即批准,并赐给他白金、衣帽,送其还乡。陈兴辞行时,朱元璋对侍臣说:“孝悌之性,天下皆同。陈兴虽武夫,闻朕言即怆然思归。朕始不知其有老母,若知之,肯令其远违耶?人寿不过百岁,今其母年已八十余,万一不得相见,兴有无穷之痛。兴归,母子相见,其乐宜何如?”将心比心,朱元璋的做法,是很能感化人的。

还有一件事,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有两兄弟闹纠纷,互相攻讦,到官府告状。刑部尚书请求朱元璋将其治罪。但是,朱元璋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处罚就了事,而是细察下情,借此弘扬教化。他说:“兄弟骨肉至亲,岂有告讦之理?此一时愚昧,或因货利,或私妻子,争长竟短,怒气相加,遂至此耳。然人心天理未尝泯灭,姑系之狱,待其忿息,善心复萌,必将自悔。”兄弟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甚至情绪过激,是可能的,当冷静下来,事情就可能得到解决。果然,第二天,刑部的官员来禀告说,这两个兄弟哀求改过了。朱元璋说:“此彼之真情发现也。俱释之。”朱元璋相信兄弟的真情,不用刑法去整治,而是用鼓励的方法,待其善心复萌,令其自改。他认为这样做,足以养成淳厚的民风。

朱元璋如何在乡村推行教化

朱元璋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行教化的主要手段,一直深入到乡野村里。朱元璋多次下令,在全国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西周以来就有的一种礼仪,历代也有提倡,但大多没有认真实行。朱元璋把它作为实行教化、建立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时聚会,“习礼读律”,是乡饮酒礼的主要内容。

条式规定,京师以至于天下府州县,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在各地学校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由社会基层的里长或者粮长主持。聚会中,按照年龄大小排列,叫做序齿。让最年长的坐在上座,依次就位。聚会中,要总结评比这一年本地居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对父母是否孝敬?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惩罚的方式也很简单,根据过错轻重,不许喝酒,或者站着喝酒不给座位,错误严重的不能列席。朱元璋说,推行乡饮酒礼,其目的是使得“家识廉耻,人知礼让”,从而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目标,“宴安而不乱,和乐而不流”的境界。

朱元璋还下令颁布了一篇教民榜文,其中有这么几句“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是一个钦定的百姓公约,概括了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推行教化,费尽了心思,特别是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

朱元璋推行教化的最大特点,是“感人以心”,用劝导、感化的手段推行教化。朱元璋把天下比作一家,鼓励以亲情维系社会关系。朱元璋肯定法律的作用,但是他还说:“威人以法者,不若感人以心。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也。”用法律压制人,不如用心感动人,培养信义。砥砺廉耻,是改变民俗的根本。“读律,固可禁民为非,若谓欲使民无犯,要当深求其本也。”让百姓读律令,固然可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但是让他们不犯法,最重要的还是从根本做起。这个根本就是感化他们,培养他们的信义,激励他们的廉耻。

明朝如何表彰善行

为推行教化,明朝还采取了奖励、表彰的办法,要求各地官府对本地的孝行节义行为及时申报,经过核实,给予旌表:“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核”,上奏皇帝批准,下令旌表。这类旌表为的是推行教化,所以只针对基层百姓,而不是给有身份的人锦上添花;“止许布衣编民、委巷妇女得以名闻。其有官职及科目出身者,俱不与焉”。有官府身份的,有科举功名的不在其列。对于孝行节义事迹突出的,由国家建立祠堂,予以崇奖祭祀,一般的也要树立牌坊。巍峨的祠堂,高大的牌坊,树在乡里,很是荣耀,百姓因而知所进止,即使在边远的地方,民间也都能够以孝行节义相砥砺。明朝要求各地方都设立申明亭和旌善亭,规定当地军队和官府,要把孝子节妇的具体事迹写在旌善亭内,广为宣传,供大家学习。

(摘自《人民论坛》)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教化朱元璋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朱元璋杀牛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朱元璋与叫花鸡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荒唐的来电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