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监察机制的历史启示

2014-11-17王春瑜

月读 2014年11期
关键词:纳谏诏书武则天

◎ 王春瑜

唐代监察机制的历史启示

◎ 王春瑜

史家历来称颂“汉唐盛世”,而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政风最佳的时期。唐代享国289年(618—907),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家”。京城长安,更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重镇。

唐朝强盛、繁荣,是国家机器长期正常运转、政治秩序持续稳定的结果。“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唐初盛世的形象化写照。而富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是这个大好政治局面的有力保障。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权,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有效地阻遏政治、经济的腐败,化解了不少尖锐的矛盾,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唐代监察机制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仍很有启示。

以人为本,将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唐代尽管中外思想交汇,多种宗教并存,但唐朝皇帝尊奉的是儒家。儒家学说并不主张无限制地扩大君权,而是限制君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逻辑上就是对不爱百姓的帝王的否定。孟子更宣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百姓放在首位,这是“仁政”的核心。唐朝开国者李渊、李世民在总结隋代灭亡的基础上,深刻领悟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李世民主政后,确定了“安人宁国,先存百姓”的国策,强调“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因此,“大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也就是依法治国。而“用法务在宽平”,强调宽宏、平和。他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与隋律相比,500条中死罪减少92条,改流罪为徒罪71条,同时删去除反叛恶逆不道外“兄弟连坐俱死”的条文。唐太宗反对在法令中“多为隐语”,主张法律透明化,让吏、民明法,避免触犯法网。更强调慎刑,尤其对死刑特别慎重。早在贞观元年,太宗便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贞观四年全国判死罪的犯人只有29名,开元二十五年才58名。故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刑律以唐为得中,而《唐律》并无凌迟、枭首、戮尸诸法”。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唐太宗还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开创了中国法制史上“九卿议刑”的先例。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级的审判机关,但必须经刑部复核才有效,对于死刑的判决,须奏请皇帝批准。在司法过程中,监察系统有机介入。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掌管纠察弹劾事宜,因之也负责大理寺和刑部司法审判活动,遇有重大案件或疑案,有权参与会审并受理上诉案件。甚至由御史中丞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体现了对人的处理的慎之又慎。

在一般的诉讼制度外,京城由殿中侍御史负责京畿一带地方的巡回审判和纠察治安,全国各地由监察御史进行巡回审判,以补救一般诉讼制度的不足。

唐代还允许大案直接向皇帝申诉。事主可以在路旁迎驾申诉,称“邀车驾”。又在长安、洛阳两京城门外置有大鼓,让申冤者敲鼓,叫“挝登闻鼓”,武则天时更在朝堂上置铜铸“申冤匦”,“伸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皇帝直接受理申冤,并专设简单、通畅的管道,使下情上达,堪称是以人为本、重视法制治国的结晶。

封驳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指出:“人主之所患,莫大乎唯言,莫予违。”事实正是如此。皇帝最大的毛病,是所谓“口含天宪”,他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但是,我国历史上有悠久的权力牵制的传统,包括对至高无上的皇帝进行权力限制,“封驳”就是很有效的机制。汉哀帝欲封董贤,丞相王嘉认为,此封不妥,退回诏书。史学界认为,这是封驳之制的开始。但是汉代以后,封驳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也没有专职官员。到了唐代,才由门下省(按:中央王朝的机要机构,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设置侍郎、给事中等专司其职。不仅封还皇帝错误的诏敕,并驳正臣下错误的章奏。唐朝的封驳,不仅可以封还诏书,甚至可以涂改诏书,在诏书上批示。例如:宣宗正在奏乐,来不及派专使,便立即派现场的一位伶工,骑马将这封任命诏书追回。宣宗初年,李藩担任给事中,对诏书的不妥处,即于诏书末端批上意见,退还。后升任门下侍郎,兼宰相。宣宗“密诏下中书门下曰:王锷可兼宰相。(王)藩遂取笔,灭宰相而署其右曰:不可”。从而纠正了宣宗的错误。臣下可在皇帝诏书上批改,签上自己的意见,皇帝不以为非,表明唐朝的政治开明度,前无古人。从唐朝史料来看,唐时封驳,对于中枢行政,也经常提出积极建议,纠正错误,防止权力滥用,同官之间不避嫌。

纳?谏

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简言之,便是台谏制度。“台”指御史台,也就是监察御史;“谏”指谏官,向皇帝进谏。先秦时期就有谏官,但到汉代,谏官制度才比较完善。但是,历代进谏有成效的,是唐代。有不少官员,并非谏官,也争相进谏,成效显著。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唐朝皇帝具有宽容的胸怀,鼓励谏官进谏,勇于纳谏,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唐太宗与武则天,更是杰出的代表。学者胡宝华依据史实,对唐朝近三百年的171起进谏事件作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徵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除去与太子相关的拒谏事件外,太宗仅三次未纳谏。进谏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唐太宗聪敏一世,也难免糊涂一时。裂土封邑的观念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回绝,长达十年之久。他既想分封其子孙,也想分封功臣。贞观十一年(637),他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倘若没有群臣坚决、持久地进谏,李世民就有可能重犯历史错误,陷入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那样的危局。

武则天在纳谏方面,比起唐太宗有过之无不及;太宗暮年,“虑人致谏”或“杜谏者之口”。而武则天晚年更能纳谏,无拒谏之意。她组织编《臣轨》一书,提出臣子应“外扬君之善,内匡君之恶”。她特别尊重并注意保护直臣,狄仁杰好当面廷争,她屈意从之。当耿直大臣被人陷害时,武则天均尽力营救。苏良嗣当宰相时,与尚书韦方质有隙。方质犯法当诛,胡乱攀引良嗣,“则天特保明之”。宋璟为官刚正不阿,经常遭到酷吏、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等的陷害,但“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谏官及一些臣下对武则天的进谏,有时干预了她的私生活,直指其隐私,对常人来说,情何以堪,但武则天不但不怪罪,还给予奖励。这在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中,是难能可贵的。

(选自《明清史事沉思录·附录甲》,陕西人民出版社。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纳谏诏书武则天
魏晋南北朝太后命令文书考论
韩雍换信救人
改一字救千人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马路公仆赞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
悠悠千载无字碑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