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有句灿星辉

2014-11-17萧银

月读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选本名篇名句

◎ 萧银

文章有句灿星辉

◎ 萧银

孔子曾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说,说话作文没有文采,便不能流传长久。孔子亦曾言:“不学诗,无以言。”在老夫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诗经》是说话作文的经典范本,“引诗”是贵族士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见“引”,正是增加文采的重要途径。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上的讲话,多处引用古文名句,如“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唐太宗《帝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可说是妙句如珠,文采斐然。这些名句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既增色文章,又传递精义,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结晶。领导人对名句的引用,也充分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名句之用,可谓大矣!

名句之起

早有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是一个史官文化社会,历史意识发达。将历史经验留给后世,成为文明的重要功能。文明传递的载体,主要是书籍文本;具体到更小层面,则是构成文本的篇章文辞。因此,古人有“三不朽”的理论,“立德立功立言”,文章传世,声名永在,于古人是极其重要的事业。连一代帝王曹丕也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编纂、创作之时,已有明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则名篇乃至名句之产生,自然顺理成章。

《论语》《孟子》此类语录体文献,本身就以“句”组合的形式存在。《老子》虽相传为老聃所著,但也有当代学者提出,从老聃史官身份出发,《老子》极有可能是一部对前代文献进行选编的作品。这类文献,因其表现形式,可以说通篇都是名句。先秦时期的文献,往往并非只有文学价值,而是学者思想智慧结晶的凝聚。如《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庄子》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等。

随着时代发展,文学独立观念逐渐完善,文人有意识地锤炼文字,追求名篇名句,就更加常见。晋代文学家左思为反嘲世人冷眼,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其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之句,即是后来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化用前身;南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积极仕进,展露才华,“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恨赋》)等名句众口传诵。

名句,一般需要依托于名篇存在。文章若藉藉无名,其中纵有佳语,恐怕也很难脱颖而出,引人注意。名篇名句,互为衬托,交相辉映,传扬人间,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出师表》之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赤壁赋》之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等,文既成为经典,句更因之凸显,而由句知篇,又使文章更得流传。

在创作之中,文人总结出了“名句”形成的一大关键因素——“文眼”理论。文眼,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宗旨、主题、提纲挈领的语句,相当于一篇文章之“眼”,这等重要地位,岂能随意为之?因此,文眼之句,几乎都是篇章中的“名句”了。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韩愈“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马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苏轼“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侄书》),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文眼之句,精彩绝伦。

名句之传

名句之所以“名”,深赖传播之力。司马迁虽曾言“束之高阁,藏之深山”,其实作品倘若得不到传播,便无法产生经典效应。

儒家的“十三经”,因被历代王朝奉为至高无上的“经”,进入仕途必须熟读,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教科书,其中的名句,自然数不胜数。而历朝历代如《昭明文选》等文学选本,则类似于今天的“名著简介”读物,在塑造“经典”的过程中不可小觑。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读书人需要下苦功钻研文章的写法,作文技法类的书籍出版便应运而生,如《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等都属于此类。选本的流传,无疑对于名篇名句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今天,作为名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大部分也都是从这些选本中选出的,而脍炙人口的名句得以传播,教材教学是很重要的来源。

名句产生的另一种形式,则是依赖于人们口耳相传。武则天登基前独揽大权,引起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不满,起兵讨伐,文学家骆宾王帮讨伐队伍写了檄文。当武则天拿到檄文,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谁托”一句时,竟胸怀广阔地大加赞赏,认为这样的人才不能被己方阵营所用,是宰相的失职。于是这一名句便与这则故事一同流芳千古。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最开始写滁州四面多山,初稿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后来细读之下,自己也嫌啰嗦,索性缩减为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全篇豁然开朗。这则文学创作故事,也让“环滁皆山也”成为“文章不厌千遍改”的名句。

而有些名句,本身可能不太引人注目,恰恰是背后的故事起到了推动作用。清朝晚期,曾国藩准备上书弹劾大臣翁同书失职,由于翁家权势很大,连皇帝也有所顾忌,因此奏章的撰写就必须字斟句酌。曾国藩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学生李鸿章,李鸿章巧妙地在奏章末尾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意思是,弹劾翁同书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不能因为翁家权大势大就有所回避。此语一出,就名正言顺地堵住了朝廷想要对翁同书网开一面的借口。这句看似普通的公文,也在当年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

名句之用

名句既传,其用便广,而因其所用,更增其传。比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仅让文章厚重有力,也让这句话更加广为人知。

对于今人来说,要想在日常说话、作文中引用名句,以增富文采,基本的办法,自然是多读书,多积累。如果善于分门别类,按图索骥,就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学富五车,靠的是人脑记忆;今日数据技术发达,存储搜索功能强大,今人早已不必将有限精力过度消耗在单纯的记忆学习上,引用名句,有巧径可循:

一是文章选本。由名篇入手而寻名句,篇亦记诵,句亦熟识。要想通过多读名篇而多识古文名句,最终融会贯通化为己用,最常见的文章选本,不外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一类书籍,宋朝人便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今天的中学语文教材,有些版本的古文比例已占一半篇幅以上,做的正是基础工作。

二是名句辞典。今人为便于查找,早已将名句搜罗分类,以辞典形式整理编纂,大大减少了个人记忆的难度。

三是成语典故。中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古文,精炼是一大特征。很多名句已经被浓缩为成语,譬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缩为“青出于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缩为“举一反三”,有的名句,本身即是成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掌握成语的同时,明其出处,也就一举两得地掌握了名句。

名句的价值,在于其言简意赅,或阐明道理,或感悟人生,或优美动人,或典雅有致,总之能起到警醒、启迪、升华的作用,才能永垂不朽。除了深刻的意义,名句对于生活,也有调剂之功——苏东坡曾记述一个故事,说自己为官任上,某夜背诵杜牧《阿房宫赋》时,听到两名守夜老兵对话。老兵甲曰:“这人还在读书不睡觉,让我们也得不到休息,真是苦恼。”老兵乙曰:“你别说,这读的书里,也有两句好句子。”甲怒道:“你还懂得什么是好句子么?”乙说:“这里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不正是好句子吗?”(老兵乙借这一名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苏东坡半夜读书令守夜人无法睡觉的“不敢言而敢怒”之心情)苏东坡听得哈哈大笑,立即安排两名老兵去休息了。名句名句,也并不是时时绷紧了脸的。

猜你喜欢

选本名篇名句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囫囵吞枣”讲名篇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