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景观体验的研究

2014-11-09瞿飞许先升付晖

山西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研究

瞿飞 许先升* 付晖

(1.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

景观,因“景”而“观”。景观具有的“审美特性”是最表象的,也是最直接的。我国的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尚处于发展阶段,最直接的景观设计——强调视觉形象的景观作品随处可见。在当今消费社会背景下,过分重视视觉效应的趋势使景观的视觉形象不断地被到处复制和贩卖。自从广州出了个星河湾,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地先后“跟风”,铺天盖地冒出了千百个“山寨”星河湾,一样的建筑,一样的景观。这些照搬的形式背后,无疑是对人的景观体验的无情抹杀。

景观体验,旨在挖掘人与景观的关系,探索人在观景的过程中的内在体验逻辑,是“景”与“人”的互动与交流。景观作为人们生活的栖息地,意味着塑造人性化的景观场景比单纯形态上的景观塑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景观体验在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表现得日益突出,对景观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1 景观体验的相关概念

1.1 景观的概念

辞海中对景观的解释为: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或可供观赏的景物。而对景色的解释为:风景、景致。这些解释使“景观”这个词具有了审美上的褒义倾向,从而容易使人们认为景观首先建立在美学意义之上[2]。

16世纪晚期,“景观”这个词才被英国语系引入,主要作为绘画的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园林设计师们使用“景观”这个词来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常用风景、风光、景色、景象等术语描述。此时的景观主要强调一种直接的、综合的视觉感受,对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19世纪,“景观”的地理学概念产生,意指“地球表面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水、空气、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并通过其外貌构成一个可识别的实体。[3]”这时,景观开始强调“综合”和“系统”的概念,这也为地理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础。直到1899年,现代意义的景观正式产生。随后,景观的生态学概念进入人们讨论的范围,它强调异质性陆地区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约翰·O·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一书中,着重强调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归纳而言,景观概念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美学概念、地理学概念和生态学概念。目前,景观设计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更加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需求。通过景观设计,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家庭与社会、历史与现代等的交流所需要的理想场所,这正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层次[3]。

1.2 体验的概念及研究总结

由拉丁语“Experior”衍生出的“Experience”(体验),通常指感性的、由感知得来的信息。体验在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英语辞典对Experience的解释有多种。作为名词,其第一种释义为由实践得来的经验,第二种为影响你思维或行为的经历或阅历,第三种是对你产生某种影响的一次事件或活动,第四种为传统。而作为动词,第一层意思为经历、经受、遭受,第二层意思为感受、体会[4]。由此可见,亲身参与,通过参与获得感受或经验,更贴近体验。

体验一词虽来源于心理学,但人们真正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却是在哲学领域。体验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说(见表1)。

表1 不同研究领域关于体验的解说

“体验”一词看似简单,意思也容易理解,但前人对其作用于人或社会的机制研究却错综复杂,在不同领域赋予了体验不同的含义,它的内涵也远远比它的一般概念要丰富得多。

1.3 景观与体验

1.3.1 观景的过程即为体验的过程

景观设计师设置了“景”,让游赏者来“观”。“观景”的过程就是让游人参与其中,来体验不同的景观空间(场景)的过程。人对景观的体验来源于人在观赏景观、参与景观的过程中生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与心理(感觉、知觉)的综合反应,这种反应经大脑的处理,形成对景观环境的基本记忆。

中国传统园林让游人自己观景、体验和感悟,来与造园者产生共鸣。而西方现代景观也认为真正的场所并不存在于建筑之间,而是存在于值得回忆的体验之中[12]。景观体验可谓是人们对景观一种本能的认知行为,身体参与到景观之中,以运动的方式来感知环境,当这种感知与景观内在的场所精神达成一致、产生共鸣,就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就是体验的魅力所在。反之,我们可以利用体验来检验景观方案的合理性,如西蒙兹所言,“以那些典型的未来的旁观者、使用者和服务人员的身份,来与项目作一个想象的接触——借助于这种方法,任何项目的功能和建筑与场地的关系都可以得到检验。[13]”西蒙兹的体验设计法,对景观行业设计思路的转变,创造更人性化的景观场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3.2 景观体验研究对于景观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设计师们按照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体验模式来设计景观场景,设想人们能够领悟其设计意图,产生类似的观景体验。但现实的结果常常是参与到景观中的人们跟设计师所设想的南辕北辙或是领悟得不够,停留在表面。存在的这种差异值得景观设计师们反思。

人们对于景观的体验从“观”开始,但不止于观看、观赏。从欣赏景观的外部轮廓到着眼于分析其细部尺寸、色彩和肌理等,是“观”的升华。但这仅仅是人参与景观的起点,而不是全部,更不是目标。现实中追随视觉效果的设计不免让人感觉是雷同的,枯燥而乏味。

人们“观”(视觉)景、“体”(心理、生理)景、“验”(审美经验、验证)景,参与到景观的方式逐渐深入,形成了以上三者的交互[14]。这种交互的程度越深,将意味着景观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人们会为此爱上这种景观环境。

研究景观体验或许是研究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另一种表达,都可以归结为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探索人类需要的景观形式和内容。人在景观环境中,在亲身参与景观的过程中,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变化过程是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景观体验亦或许将成为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前提。因为人们通过对已有景观的亲身参与和感知得出相应的体验评价,对景观的设计结果具有反馈作用,对景观设计师的日后人性化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景观体验国内外研究进展

体验领域研究起源于国外,经研究发展,并应用于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而国内开始关注体验研究的时间较晚,且在景观体验领域尚未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2.1 国外关于景观与体验的研究

国外关于景观体验的研究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已经历五十多年的研究历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涉及的主要学派有专家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见表2)[15]。

表2 不同学派的景观体验评价方法及优缺点

除了以研究景观评价的学派外还有以学者个人为单位的景观体验理论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

杨·盖尔的著作——《交往与空间》,对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对于高楼大厦的体验相比较,对于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更加精彩纷呈。[16]”在书中,杨·盖尔强调了人的体验的重要性。他强调了人及其行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对人们所处的城市空间和住区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约翰·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写道“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13]”他认为不同的人的不同体验是可以被预测的,甚至可以被规划。一个成功的设计,其标准或许是人们正好在设计师所设计的场景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体验。

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在《人性场所》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景观空间人的行为,对各个场所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得出相应的景观评价[17]。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路,得以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导则。

国外关于景观与体验的研究颇多,以上所述仅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归纳而言,国外关于景观与体验的研究主要以景观评价为研究途径,重点涉及生态、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表现出的特点为:1)以学派为单位,建立相应的模型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景观体验;2)以景观设计师个体为单位对景观的使用进行评价和研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以上两者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到旅游景区、公园、城市空间等。

2.2 国内关于景观体验的研究

中国传统园林深受道家、儒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人在山水之间游走,在诗情画意的场景中品味诗词、书画,感叹人生百态,人们试图通过这种精神联系来形成与园境体验的契合,寻找生命的慰藉,此时的天人合一也正是一种全然的超脱。这种体验超越时空的限制,打动人们的心灵。

20世纪末期,较早研究景观体验的主要有吴家骅等人。在其《景观形态学:景现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站在审美体验的角度,结合东西方的景观思想进行美学比较,以此来融合建筑、景观艺术和环境设计[18]。这种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进入21世纪,国内研究景观体验的文献逐渐增多,并以2006年为分界点把国内景观与体验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研究初期(2001~2006)和研究发展期(2007至今)。2006年以后,研究景观与体验的文献迅速增加。

2.2.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王芳、熊和平(2004)在《景观·体验·设计》一文中,从美感意蕴角度出发,结合景观体验探讨了景观设计的形式美[19]。作者将景观体验的层次划分为三个境界:物境体验—情境体验—意境体验,这三种境界由低级向高级逐层递进。

李开然与央·瓦斯查等(2009)发表文章《组景序列所表现的现象学景观:中国传统景观感知体验模式的现代性》,文中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大量的组景序列,阐明组景序列的体验模式并非单纯指视觉反应,这种景观体验也与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20]。

张宏磊、张捷(2012)在《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中,以人们对书法景观的体验为例,通过对其限制因素量表的分析,结合对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游客的分析表明人们对书法景观的体验存在个人、人际与结构这三个限制因素,而且这三种因素之间存在阶层结构的关系。以此归纳了书法景观在整体景观环境中形同虚设或者令人反感的原因[21]。

2.2.2 结合实际案例的研究

以知名景观案例为研究对象的有:李钢、龚斌(2008)通过分析日本景观师佐佐木叶二的作品,指出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更着重于强调景观空间的体验性。人在空间中的自我定位和对场所产生的认同,使得景观与人融为一体[22]。张坤(2011)通过对柏林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案例分析,很好地解读了通过几何地形所营造的不同景观空间,从而给人不同的体验[23]。

以居住区为研究对象的有:苏丹(2003)结合自己所做的居住区景观项目,分析了景观已从传统的追求画面效果走向了人与景的交融,强调了人参与景观的行为是一种对环境的综合感知与体验[24]。许婷(2012)以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需求,总结了居住区外部空间时间诶的方法和原则[25]。刘圆圆等(2013)以人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为切入点,初步探析了居住区景观设计[26]。刘伟(2013)分析了景观体验的类型——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27]。

以综合性公园为研究对象的有:宋蕴娟(2008)以体验经济为切入点,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分析了森林公园的体验需求,提出森林公园体验式设计的思路[28]。吴越(2011)以江西瑞金绵江公园为例,探析了综合性公园体验式设计的理论体系及其具体应用[29]。

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3.1 景观体验的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在理解景观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研究景观体验的方法。

“景观”这一概念,不管是在美学、地理学还是生态学阶段,它所指的皆为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而体验,是一种方式和途径,体验的主体是人,不同的人,其经验和认知必然不同。要将客观的“物质”和主观差异性的“途径”两者结合进行研究,必然因为选取的角度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研究途径。

第一种,以人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心理学或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人们对景观场所的使用情况的观察,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得出人们对景观的体验结果,并将结果数据化以后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此来分析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第二种,以体验这种途径为切入点,站在“美学”和“审美”的角度,深入探索审美方式和审美经验,结合景观中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原理,总结景观审美体验。第三种,回归于景观的属性,如从分析景观的文化性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研究不同时期内人们对于景观的体验规律。这种研究必须站在宏观的景观角度,把握历史的方向,历经漫长的岁月才得以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3.2 景观体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综合国内外景观与体验的相关研究,从学科角度看,国外关于景观与体验的研究以生物学、环境心理学、心理学、哲学和规划设计学为主,从社会学、现象学、行为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不多也不够深入。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景观评价、景观审美等方面。而国内关于景观与体验的研究大多数以中国传统文化如道家、儒家、禅宗思想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园林传统审美。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哲学、形态学、美学、心理学等,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景观形态与景观美学的关系、景观空间的营造等方面。

总的来说,景观体验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数量和质量上,国内外明确以“景观体验”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的搜索,找到大约100篇关于“体验”与景观的论文,这些论文中出自于核心期刊的比例极少。内容中,多数提出了人的体验类型如五感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等或者单单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即成为一种体验。这种意义上的体验往往是客体(景观或者旅游项目)对主体(人)的“刺激结果”,而未对人的体验需求做事先调查和分析,更没有明确总结和提出人的体验规律。第二,在广度上,缺少以文化角度、行为学角度和现象学角度等为切入点的研究。笔者认为,人在观景的过程中随着观赏路径的动态变化,不同的外部信息反馈至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随之,人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行为反应。从外而内再反馈至外,相对应涉及到现象学、体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当然,景观还涉及多方面的要素,如生态、人文等,这些要素所对应的学科也应考虑在内。第三,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国外的相关学派建立一些模型来表达景观与体验的关系,这种建模的研究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但却缺少相应的应用研究和实证案例。国内的研究所涉及的景观案例有一些,但研究的深度不足。

综上所述,景观体验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利用体验与景观的相互关系理论来指导实践应用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趋势。理解景观体验的机制,更进一步研究人的景观需求,避免景观的视觉化、形式化,尊重景观的地域性与文化性,景观才能真正获得新生,真正益于人类。

[1]余 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李开然.景观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4-5.

[3]刘刚田.景观设计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3.

[4]WCHMEIER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34-635.

[5]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210[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R·A·MAKKREEL.Dilthey:philosopher of the human studies[M].[S.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141-153.

[7]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90-102.

[8]LAKOFF J.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9:90-102.

[9]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论,38[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38[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206-1207.

[1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06-1207.

[12]俞昌斌.景观设计的材料语言2——空间营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27.

[13]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 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4]张明明.新时代景观设计中的“人景交互”[J].价值工程,2011,30(34):88-89.

[15]俞孔坚.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J].青年风景师,1988(5):31-41.

[16]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7]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第2版.俞孔坚,孙 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8]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现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9]王 芳,熊和平.景观·体验·设计[J].四川建筑,2004,4(24):20-23.

[20]李开然,央·瓦斯查,LIKai-ran,等.组景序列所表现的现象学景观:中国传统景观感知体验模式的现代性[J].中国园林,2009,25(5):29-33.

[21]张宏磊,张 捷.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_以书法景观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7):28-34.

[22]李 钢,龚 斌.景观的体验性——感知自然[J].新建筑,2008(1):120-124.

[23]张 坤.几何地形设计的空间体验——以柏林城市景观为例[J].国际城市景观,2011,26(5):117-120.

[24]苏 丹.从画面走向体验—感悟当代景观设计审美趋向[J].境外建筑,2003(4):10-12.

[25]许 婷.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2(8):59-62.

[26]刘圆圆,刘声远.城市居住区景观五感体验式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2013,39(2):322-324.

[27]刘 伟.城市居住区体验式景观建设初探[J].交通与建筑科学,2013,9(2):137-139.

[28]宋蕴娟.2008我国森林公园体验设计初探——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9]吴 越.城市公园的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以江西瑞金市绵江公园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研究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景观别墅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