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特征探究

2014-11-09斯高阳张科孙美灵王欣

山西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山头句法轴线

斯高阳 张科 孙美灵 王欣*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0 引言

村落景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风水、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村落的相对封闭性,村落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建设演变中,仍然能延续使其更新的建设模式和朴素的环境观念,形成了水口空间、街巷空间、宗祠空间等典型的村落景观节点。对于村落景观,目前的研究大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局部节点的景观布局特征或村落的整个选址环境,缺乏与整个村落空间演变关系的整体把握。就村落的整个空间环境而言,其“自上而下”的建设演变过程所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环境,跟村落景观的形成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景观节点在村落空间中的分布是否有规律,村落景观又是否能够用量化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分析表述。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1]。经过20余年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并得到不断的完善[2]。本文应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以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村为例,通过对其街巷空间的轴系模型和村落空间的视域模型的分析,对村落景观进行定量的描述,并分析探讨村落景观与村落发展演变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

1 空间句法概述及其变量

1.1 空间句法概述

空间句法是对各空间之间拓扑关系的一种描述。比尔·希利尔认为:空间不仅仅是把它视为物体和人类活动的背景,而是把它看作为人类做任何事情的内在属性[1]。句法是一种语言学的定义,用来描述组成一种布局的多个空间之间的关系法则。空间句法是一种回归空间的本性的研究方式,将空间作为独立的元素进行分析,剖析空间与社会、文化等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

1.2 空间句法变量

本文通过建立视域模型与轴线模型,对空间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以及可理解性进行计算,通过量化的指标对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连接值描述的是空间的可渗透性,空间的连接值越高,表明该空间的渗透性越好。整合度描述的是某个空间对于整个空间系统的关系紧密程度,空间的整合度越高,表明该空间的可达性越好,控制性越强。深度值描述的是整个系统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深度值越大,空间可达性越低。可理解度衡量的是通过了解空间中的局部空间结构,是否有助于建立整个空间的图景,是否能对看不到的整个空间系统提供引导。

2 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2.1 山头下村村落概况

山头下村坐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是“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我国著名文学家沈约后裔的聚居地,现村落北距03省道200 m,西依潜溪,东临慈航溪,被评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据《山头下沈氏宗谱》记载:“经吕仙指以胜地转徙”,沈约后裔一支于明景泰七年,从湖州德清迁至义乌沈宅,沈约三十一世孙沈永安、沈永进、沈永计弟兄三人又从义乌沈宅迁至距其800 m的山头下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5]。

山头下村是典型的血缘型村落,据统计从明朝开始至今全村95%是沈姓家族,有着很强的宗族观念。鉴于现代化村镇建设对于传统村落形态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范围以民国为时间界限,通过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对村落空间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和还原,确定村落面积为2.69 hm2,基本由明清婺州风格的建筑围合而成,古建筑面积12 902.4 m2[6]。由于村落面积较小,空间保存完整,因此对于村落景观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见图1)。

图1 总平面复原图

2.2 空间句法图解

2.2.1 视域图解

村落的空间是多种多样的,有开敞的田园空间、私密的院落空间、公共的街巷空间、祠堂空间等,不同空间之间的交错变化是研究村落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空间在整个村落环境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不同空间的组合会给人带来哪些视觉上的变化,不同的空间对于人流的吸引力是否与其原有的功能相符合,笔者通过建立视域分析模型对空间进行实际运行模式的预测。

首先在要分析的空间平面上以一定密度建立规则的点阵,然后求出每个点的视区,再根据这些视区之间一次可见联系来生成可见图解,算出每个点的句法变量[3]。笔者依据调研的平面图,根据视线可及范围以及阻挡的界面,建立了本次视域模型,由于田园空间涉及范围较大,在本次模型中进行了一定的缩小,但不会影响相互之间视线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

连接度表达的是空间的可渗透性,值越大(颜色越深)表明空间的视觉渗透性越好。由图2a)可知,村落整体空间的渗透性由内向外不断变强,这是由于内部建筑围合的人工空间,与外部的田园自然山水空间在视域上形成了由窄到宽的变化,因此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另一方面山头下村村落内部空间的连接度和外部空间的连接度有一个明显的等级变化。村落边沿、入口连接度在2 000左右,到了村落街巷、院落连接度立刻变成600左右,两个空间之间的视觉感受差别巨大,并没有一个过渡的空间,整个村落空间与外部空间阻隔明显。这种差别在定性的描述里面是很难察觉的。假设空间连接度大的给人空间上的刺激强,那么在从外到内进入村落的过程中,就会带来由强到弱的强烈视觉冲击。

图2 视域图

整合度(值越大颜色越深)反映的是空间的可达性,表达了空间的聚合程度。由图2b)可知,村落内部整合度在2.9~5.3之间,外部整合度在7.3~12.9之间。相较于外部环境,村落内部环境比较离散,各空间可达性较均等,但是每个组团中都会有个整合度较高的空间控制组团环境。由于资料有限,平面布局还原可能不甚完整,但是笔者认为,整个村落院落空间景观变化相当,究其原因是由于村落在建设之初是在三十六世孙沈文杰为五个儿子建造的五座厅堂住宅基础上陆续扩建发展起来的[6]。这也就不难解释院落空间景观的趋同性和空间有主有次的现象了。

结合连接度测算结果对比可知,尽管连接度有一个较明显的分级现象,但是彼此间整合度变化的差异就小了很多。由此可知,在视线上的阻断或者通透,并不会影响空间的控制性[4]。在整个景观序列中,会出现一个相对视线较强的控制节点,暂且我们称作为景观的高潮。这样我们发现村落景观的变化会有一个近似起承转合的过程。

深度值反映的是一个空间在拓扑关系上的深度,值越大(值越大颜色越深)视线越不可及。由图2c)可知,山头下村村落空间最浅深度为1,最大深度为7.03,大部分深度都在2.48~4.90之间,深度最大的为四合院和三合院的院落空间,从整体上来看村落环境并没有藏得很深,因此没有形成“庭院深深”的感觉。

图3 轴线图

2.2.2 轴线图解

视域模型是描述静止状态下人在一个点看到视域的分析,并进一步描述整个环境,是一个静态的模型。轴线模型是通过概括街巷凸空间,对空间动态的一种描述,可以很好的表述空间的动态变化,人流的聚集程度。

由连接度分析图3a)可知,村落连接度(值越大颜色越深)最大的轴线为纵向的3条,分别为Line1,Line2和Line3,连接度分别为7,6,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村落纵向的街道空间可渗透性较好,村落的发展演变趋势是纵向的,这一点在实地调研中得到了很好的确认,现状的村落都已向北发展。深度分析连接度最高的轴线我们发现,Line1轴线北端连接夹溪桥(已毁),南端连接入口空间仁寿桥、庙宇,Line2轴线南端连接公共空间祠堂,Line3轴线南端连接入口空间古香樟、池塘。根据考证,仁寿桥(坐落于当时官道)的建成晚于其东边的祠堂与古香樟,建成以后形成了一系列横向的村落景观节点[6]。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村落入口空间、祠堂空间与村落整体空间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连接度最高的轴线Line1临近潜溪,据调研,这是当时村落最主要的水源地点,这表明其道路空间布局完全符合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容易聚集人流,形成典型的村落生活场景。

考察空间整合度如图3b)所示,整合度(值越大颜色越深)较高的轴线都位于村落中心,整合度都在1.01以上,占到了整合度的10%,形成了“空间核心”,其中轴线Line1整合度最高为1.13。这种现象与实际调研反映的情况是相符合的,由于轴线Line1南门街是村落主要街道,长80 m,宽2.5 m,较其他街道在尺度与功能等级上都有较高的地位,其他街道分别为:西门街:长51.8 m,宽2.3 m,东门街:长67.5 m,宽 1.8 m,北门街:长82.5 m。南门街南边尽端通往祠堂,这使得祠堂这类公共空间与整个村落环境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让祠堂更容易聚集村民,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整合度较高的轴线是空间发展的中心,是人流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有商业潜力的空间[1]。据考证山头下村在当时的粮油铺和染坊都是远近闻名的,虽然现已无法确定在村落中的具体位置,但笔者认为不会偏离南大街太远,在当时有一定的商业景象。

图4 可理解度散点图

可理解度是用来衡量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选取局部集成度(RA-3)与整体集成度(HH)做线性回归分析,见图4。根据图解可以知道局部整合度与整体整合度之间能够建成线性方程,且拟合度R2=0.779,比尔·希利尔认为这是属于高可理解度。这表明人对局部空间的感知,将有助于引导建立整体空间感觉,不易于在空间中迷失自己。由平面图直观的分析可知,村落街巷空间结构清晰明了,是一个辨识度较高的街巷环境。在景观上的表现就是整个村落街巷环境并不是曲径通幽,难以琢磨的,而是一种直观的展现,毫无遮掩。分析深度值(值越大颜色越深),如图3c)所示,从数据分析可知,村落整个街巷深度都较浅在3.94~5.94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级现象,经过4次~6次的转折就可以感知村落内部的街巷空间,这与视域深度值分析结果相仿。

3 结语

村落景观组成要素多样,且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一直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在这里空间句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量化手段,通过数据化的表达来分析,揭示景观的内在特性,以及它与整个村落环境间的联系,是对以往定性描述的一种精确表达。通过量化的方式还能发现一些定性分析无法发现和描述的细微变化。以上的分析已经论证,只要能够精确的提炼出空间句法模型所需要的空间元素,就能够对村落空间进行图解分析,了解村落的景观特征。1)村落与外部自然环境联系密切,但两者之间视线阻隔显著,空间视觉刺激强烈。一方面,村落作为人为建设改造自然的行为,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村落内部3条纵向的街巷与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人很容易从外部自然环境进入村落内部空间,这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人工的环境,村落内部与外部由于建筑的阻挡,视线被阻隔,由上文分析可知,两者之间空间变化极大,这就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形成了由外到内,豁然开朗到幽深的空间变化。2)村落环境是一个直观展示的过程,其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组合,在景观序列上会有起承转合的变化。由上文分析可知,村落的整个环境没有藏得很深,人们很容易通过了解局部的空间结构,感知整个空间环境,整个环境很容易到达,是一个直观的展示。另一方面,在视觉空间上都会有一个集聚的控制中心,使人在整个空间感知过程中会有一个空间景观高潮,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景观序列。3)村落各典型景观节点都与村落渗透性好、可达性强的空间相联系。村落公共空间建成的目的就是服务村民,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祠堂。由上文分析可知,山头下村的祠堂布局与其功能性的目的非常契合,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村落入口景观节点作为一个入口空间,必然需要使人更容易的进入村落内部环境,就如上文分析结论,村落入口节点的位置选择与内部环境密切联系。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空间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山头下村的分析结论虽然不具普遍性,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历史文化名村村落景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希望对于现在村落的建设和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1]段 进,Hillier B.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Hillier B,Hanson J.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张 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3):33-43.

[4]陈 茸.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句法浅析及其对当代地域性重构的意义[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2.

[5]山头下村村委会.山头下沈氏宗谱[Z].

[6]山头下村村委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Z].

猜你喜欢

山头句法轴线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一般性拱轴线偏差对拱桥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东山头遗址与岗子遗址
领导干部要破除山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