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要素语义网络分析

2014-11-09董君连旭

山西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步行街人性化语义

董君 连旭*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概述

随着城市设计对人性化的日益关注,以“人”为立足点的心理、行为的研究比以往更加必要,所以在步行街的研究中必然要考虑到人性化因素。由于城市设计研究的内容庞大而复杂,我们需要尝试寻找一个直观而又简洁的方法,所以我们提出了语义网络方法,目的在于尝试建立一套比较精确、逻辑性较强的分析方法与思路[1]。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是由美国人 M.R.Quilian于1968年在研究人类联想记忆时提出的[2]。在ICTAS2011会议中,我们把语义网络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在城市研究领域[3]。在本文中,语义网络可以作为一种形式化方法运用在步行街空间的研究中。下文将详述步行街空间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 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人性化设计就是“人”和“设计”的统一,是设计实现“人化”的表现,它是一种设计观念,是设计目的本质的反映;它所强调的不是设计的功能、形式和意义等问题,而是空间的主体“人”,人是决定、创造和评判空间质量最重要的标准。近几年,我国“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在城市设计中一直在被倡导,所以作为设计者就要充分了解“人性化”设计的内涵,要明确“人性化”设计不仅仅只是满足使用者生理上的需求,而且还要兼顾到心理上、情感上的需求和满足,给予他们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可以体现在视觉上的享受、设计者与观赏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人性化”设计是一种与人的行为心理、情感紧密相连的设计[4]。

3 商业步行街的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1 步行街的语义网络结构

要设计一个人性化步行街,首先必须了解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等需求,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需求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尽管这种关系很复杂,但是语义网络却能将其描述得简单、清楚,这是因为语义网络本身非常适用于人类的认知习惯。语义网络是一个有向图,它由节点以及连接它的弧线或者直线组成。节点被用来表示事物、概念和位置,弧线被用来表示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简单的语义网络

3.2 语义网络中的基本关系类型

语义网络的基本关系类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1)分类关系:指事物间的类属关系。常见的分类关系有“是一种”等。比如,建筑风格“是一种”体现街道历史和文化的载体。2)聚集关系:指下层概念是其上层概念的一方面或者一个部分。常见的聚集关系有“一部分……”等。比如,水景是步行街景色中的“一部分”。3)从属关系:指行为和其属性之间的关系。常见的从属关系包括“拥有”“能够”等。比如,座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4)时间、位置关系:常见的时间关系包括“之前”“之后”等。常见的位置关系包括“在”“在……之上”以及“其他某个方向”等。5)推论关系:如果一个概念可由另一个概念推出,则称它们之间存在推论关系。

3.3 商业步行街的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次选择的商业步行街案例是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对它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图2~图5的模型通过对南京路步行街的功能结构、环境构成、景观、环境设施与人的需求、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挖掘人性化步行街设计要点。

图2 功能结构模型(P1:is;P2:can;P3:have;P4:inference)

3.3.1 功能结构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是集购物、娱乐、观光、餐饮等为一体的步行街。它可以实现人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最大需求。这里的人不仅指正常的普通人,还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儿童等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在这个步行街上随处可以看到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设施,如图2右下角的为残疾人提供的提款机;还有道牙坡设施,它不仅能满足轮椅的需求,而且对那些推婴儿车、购物车、拉行李箱的人也极为方便。这些无障碍设计为人们提供了平等性行为保障,不仅能保障大众行为,同时也能保障特殊群体行为。此外,书店、电影院为步行街带来了稳定的人流,这不仅使步行街上人们的活动更丰富,更为“人看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基本条件。

图3 环境构成模型(P1,P2,P3,P4同上)

图4 景观模型(P5:before,P1,P2,P3,P4 同上)

图5 设施模型(P1,P3,P4同上)

3.3.2 环境构成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图3中的照片是南京路步行街的环境节选图,模型从交通方式、空间构成要素以及街道尺度三个方面挖掘符合人们需求、行为的要素。

1)交通方式包括完全步行街、半步行街、公共步行街。考虑到人们的安全需求,南京路步行街采用半步行街方式,通过速度、时间、通行方向、路线等多方面对车辆进行限定,对步行者予以先行权,以达到既分又合的目的,创造安全的步行环境。2)空间构成要素包括围合空间的建筑立面和立面围合的地面。在建筑立面设计方面,南京路步行街的沿街建筑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等,有的建筑设计为骑楼式、塔楼式,它们共同见证了步行街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历史,满足了人们的归属需求,并且建筑的高度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天际线。在地面设计方面,南京路步行街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等宽死板的直线形式,而是与广场或大型公共建筑的入口结合,通过缩进与后退手段来变幻空间,形成“边缘效应”,丰富街道空间层次[5]。如位于中部浙江路旁的大型生活广场——时代广场,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还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3)空间以人为中心才富有意义。在研究空间时,必然要考虑人的尺度、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人的空间依靠性、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空间领域及空间感受等[6]。在空间尺度上,步行街路宽(D)与两侧建筑高度(H)之比建议为1.5左右。研究证明,当D/H<1时,人会感到压抑;当D/H≥4时,空间的界定感不强,使人感到很空旷,没有安全感;当1≤D/H≤2时,空间的界定感较强,街道空间比较紧凑,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7],人有一种既内聚安定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使人有安全感,这时街道的宽度既能保证一定的人流,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又不显拥挤。南京路步行街在尺度方面不够人性化,由于高楼特别多,多处步行空间的D/H≥2,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方法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性化的设计要点,所以就不详谈了。

3.3.3 景观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景观分为绿化景观和水景景观。图4的右上角是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绿化与座椅结合设计的例子,它既清洁美观,又有“供座能力”,还可以为休息的人们遮阳,阻挡风沙,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不足之处是不能够遮雨,如果能将行道树与座椅结合设计就更能提高实用性了。步行街中的水景一般以旱喷泉的形式出现。位于中部浙江路旁的时代广场将绿化、旱喷泉与LED大屏幕相结合作为南京东路的主要活动节点,既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心理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3.3.4 环境设施语义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步行街的环境设施是提高步行街景观质量的媒体,能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因此设计人性化的设施很有必要。上海南京东路中线以北有一处宽为2.4 m的“金色地带”,这是行人的休息区,上面设置电话亭、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和花坛、座椅、路灯、广告牌、垃圾桶等环境小品。这些设施以售货亭为基本单位,每72 m形成一个标准单元,每个标准单元中配置一组电话亭、四组花坛、座椅及若干废物箱、灯箱广告等,此外,每间隔14.4 m设置一盏路灯。以上的设施可以分为安全性设施、便利性设施、美观性设施,图5是对这三类设施展开的分析。安全性设施不仅具有添景作用,还有防止事故的作用,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便利性设施中的座椅可以与美观性设施中的花坛、绿化等结合设计,既清洁美观,又提高了“供座能力”,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美观性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美观性设施中的绿化和喷泉在上一小节有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再说明了。

4 结语

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是以人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到人的环境行为和各种感受以及需求的基础上去创造满足人的行为和需求的空间环境和相关设施。需求、行为与设计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行为作为人的需求的外显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空间的认同感,而设计要素需要根据人们的行为来确定。通过图2~图5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人性化步行街的设计要点:1)功能结构应该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进行多元复合化。2)设施配备前应对人们(包括特殊人群)的心理、安全、生理等需求及行为进行调查,力求对设施的数量、尺度、位置等进行准确定位。尤其应该为特殊人群配备无障碍设施。3)空间环境设计应综合考虑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安全性需求和社交需求。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及小品来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通过控制街道、建筑的尺度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通过植入广场节点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4)景观应该与设施结合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1]DONG Jun,ZOU Guangtian.Urban Environment Behavior Scheming Based on Semantic Network.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Changsha,EBRA,2012:109.

[2]M.R.Quillian.Semantic memory[D].M.Minsky(Ed.),语义网络进程,MIT 出版社,Cambridge,MA,1968:216-270.

[3]Jun Dong,Guangtian Zou.Semantic Network Method of Urban Design Scheming,ICTAS,2011.

[4]郭莹莹.浅析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以济南市泉乐坊商业步行街为例[J].建筑科技与管理,2009(12):36-38.

[5]邓 奔.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探索[J].科技信息,2012(6):413-414.

[6]许 峰,陈 天.创造丰富、人性的城市空间——步行街设计中的心理、行为因素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22(3):18.

[7]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39-141.

猜你喜欢

步行街人性化语义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购买”快乐
语言与语义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问路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