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概况与体系构建研究★

2014-11-09李丽微

山西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承载力环境指标

董 君 李丽微*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随着雾霾天气近期的不断出现,城市环境问题又再一次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城市生态承载力的限度确立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迄今为止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尚没有统一,研究人员已从各自不同的领域来探讨研究城市生态承载力,由于不同领域研究方法的多变性,使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承载力阈值的选取、指标的定量化选取等多方面存在分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和统一。

1 相关概念

1.1 承载力

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破坏时可承受的最大荷载能力,是力学概念中描述发展限制程度的常用概念。

承载力的概念起源十分久远,有的学者认为源于生态学,有的学者认为源于古希腊的力学,也有的认为源于工程地质学、人口统计学等。1798年发表《人口原理》并提出“人口论”的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更是将人们引入了人口与环境承载的思考中。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和发展

1.2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恢复能力和自身的调节能力来平衡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容纳能力(即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包括资源安全承载力、环境安全承载力、社会系统安全承载力。

2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

2.1 国外生态承载力研究概况

1921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人类生态学者帕克和伯吉斯准确的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1986年,Catton首先给环境承载力下了定义,逐渐国外的一些学者便把它扩展成为生态承载力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瓦克纳格尔(Walker Nagel)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并于1996年完善了生态足迹模型和分析计算方法[1],在这一时期国外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趋于多样化。

2.2 国内生态承载力研究概况

王家骥认为生态承载力是自然体系调节能力的客观反映[2];自然体系的自我恢复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高吉喜提出的生态承载力是指各种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区域内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发展能力[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张传国提出了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承载力概念[4],绿洲系统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弹性力大小,在不危害绿洲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是由绿洲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决定。程国栋[5]定义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科学,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支持能力越强,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越稳定越健康,反之,生活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活条件就处于危险的边缘,社会也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状态,使城市的安全受到威胁。除此以外,王景福等[6]对涪江流域绵阳段的承载压力度进行分级评价,还对该流域的综合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详细的评价;李金海给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的估测方法,并且以丰宁县为例,研究确定了自然系统最优生态承载力的依据。

3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从指标的定义、计算、收集等都必需有科学依据为依托,这样的指标更可信、更权威、更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可行性原则: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涵盖的方面颇为广泛,指标的选择需要有据可查,不可盲目选取。及时性原则:指标可以直接体现出生态系统近期的变化规律以及波动情况。适应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所包含的指标是能够有针对性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特性。完备性原则:指标能在长时间内全面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功能,同时兼顾生态系统压力与承载力两个方面。

3.2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特性,本文构建的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指标体系包括1个总体指标,3个分级要素和27个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分类

3.3 指标说明

根据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划分为资源安全承载力、环境安全承载力和社会系统安全承载力三个分要素,每个分要素承载力涵盖压力指标和支撑力指标两大类。压力指标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变量(即需求压力),需求量越大,城市发展的制约性越强,面临的压力也越大;承载力指标是指发展变量(即供应能力),城市对某要素的供应越多,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承载力的提高。

资源承载力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状况,其中包括8项具体指标,4项属于资源消耗类指标,反映城市对资源的需求量,4项属于资源供给类指标,反映城市对资源的支撑能力;环境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情况,其中包括10项具体指标,5项属于环境污染类指标,反映城市污染状况,5项属于环境治理类指标,反映城市环境治理和自我恢复能力;社会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情况,其中包括9项具体指标,4项属于经济活动强度类指标,反映城市经济活动强度,5项属于发展能力类指标,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生态指数法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指数计算方法:F=P压/P支。其中,F为生态承载力指数;P压为生态承载压力指数;P支为生态承载支撑力指数。=CiWi(i=1,2,3,…,n),=CjWj(j=1,2,3,…,n)。其中,Ci,Cj分别为第 i项、第j项指标的权重;Wi,Wj分别为第i项、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数值范围等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将其进行标准化)。Ci,Cj的数值越大,代表指标权重越大,在生态承载力评价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越大。

3.5 评价结果说明

计算得出的生态承载力指数越小,说明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其中分为:F<1,城市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F越小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强;F=1,城市生态安全处于警戒线位置,城市满载,城市没有发展空间;F>1,城市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城市发展超负荷。

4 发展方向

在我国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已经从起初的静态研究逐步转变为动态预测,并且越来越趋于模型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步提高,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也逐渐应用到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中,不但提高了承载力标准化的合理程度,还为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持。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可实施执行化将为今后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5 结语

论文尝试定义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概念,不仅根据构建原则确立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分级指标,还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期望可以为今后的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实际研究应用提供良好的开端,为城市安全规划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以便于城市安全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改造,为城市的发展指明方向。

[1]文 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8-32.

[2]王家骥,姚小红.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44-48.

[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张传国,刘 婷.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驱动机制与模式的理论探讨[J].经济地理,2003,23(1):83-87.

[5]程国栋,张志强,徐中民.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1,21(11):1918-1926.

[6]王景福,张金池,林 杰.绵阳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国水利,2003(11):48-50.

猜你喜欢

承载力环境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最新引用指标
环境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