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实证分析

2014-11-06徐俊年大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徐俊 年大琦

摘 要:基于安徽农业大学近10年教学改革背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和课外小组访谈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认知评价状况。面对调查中反映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教法、班级设置等问题,必须综合采用多种途径,力求突破现有课程教学瓶颈;同时,立足于“第一课堂”,不断拓展和完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形成“两个课堂”良性互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课堂”; 课外小组访谈教学实践; 认知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6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在国内外多元文化渗透扩张、主流思想备受挑战的背景下,“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形势不容乐观。[1]当前,诸多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不利因素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收效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早在新世纪之初便开始借鉴美国前卫高校的成功经验,着手“访谈式”教学法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2]这一颇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师生共同好评。[3]然而,10年过去了,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如何?课外小组访谈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相比优势何在?①学生对这一“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认知评价如何?我们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我们决定从微观实证视角对安徽农业大学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第一手数据资料统计检视10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实践活动的效果,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课外小组访谈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以便和学术同仁交流。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法,调查选择了安徽农业大学“90后”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全校近70个录取专业名单中简单随机抽取20个专业,分别对一、二年级被抽中的20个专业中的一个自然班进行整群调查。现场调查时,调查员随机抽取拟调查专业中的一个自然班,抽中班级的学生全部接受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下旬。①我们事先对8名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培训,并和所有抽样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取得联系,调查安排在课堂前15分钟进行,只对抽中的实际到课的自然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时共计发放问卷1126份,收回1115份,有效问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98.93%。在实际调查中,除个别专业和个别班级因排课变动做了临时调整外,整个抽样调查过程严格遵循随机概率原则,样本的代表性十分可靠。我们对问卷调查和数据填写过程进行了科学的组织协调,调查对象填答认真,问卷的回答质量较为可信。整个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知评价情况三大方面。问卷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输录和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利用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知评价情况等信息,拟采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实践及课外访谈教学实践认知评价状况进行量化分析。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有:个体特征变量,具体包括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等;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知评价变量,具体包括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同、学习实践以及对师生的认知评价等;对思政理论课程课外实践(主要是课外访谈教学实践)的认知评价变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的认知评价分析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功能的总体认知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约七成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学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应用价值,但也有部分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学生对学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感觉满意的占52.4%,表示一般的占40.4%,另有7.2%表示不满意,说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离学生的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学生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方面,选择“赞成,认为很有必要”的占40.6%,选择“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的占56.9%,认为“不管用,没必要开设此类课程”的仅占2.5%。表明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比较认同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乐学、真学、善学。

(2)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教与学方式的认知评价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总体印象是,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占64.3%,认为一般的占32.6%,而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3.1%,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总体评价尚可,但仍有1/3的学生不太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训练,切实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对于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回答,调查对象选择“主题式讨论,学生上台讲解”的占29.3%,选择“每次课程留下部分时间、让同学向教师提问”的占26%,选择“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互动交流”的占23.5%,三项合计占78.8%,而选择“纯粹理论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的仅占17.4%。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反对用纯粹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无疑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强化的方向。反观学生的学习方式,调查发现,学生采用“随便听听、考前突击”和“很少听讲、考前突击”方式的比例最高,合计占到71%,采用“系统学习、认真领会”方式的仅占29%。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大多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这与前述大学生在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应用价值时体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相似。显然,这种倾向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3)学生翘课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除学习方式外,学生的出勤情况也是反映他们学习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回答从未“翘”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仅占37.3%(注:“翘课”即旷课、逃课的意思)。上述功利主义的学习方式以及六成多有过“翘课”经历的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的确不够端正,同时也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不少问题。那么,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翘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通过调查和个案访谈筛选出八种答案供学生备选。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原因依次是“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懂”(占62.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占50.1%)、“理论难以解释现实、没有用处”(占44.5%)和“课程内容重复、很多已学过”(占36.2%),响应百分比累计占总应答次数的64%。另外,33.2%的人选择了“无他,就是对上课不感兴趣”,26.6%的人选择了“很容易通过,考前背背就行”,24.4%的人选择了“人多,老师很少考勤也很少管”,23.2%的人选择了“人多,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不难看出,就微观教学环境而言,大学生“翘课”的原因主要出在教材、教法、班级设置、组织管理等问题方面,当然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也难辞其咎。

(4)相关思政课程变量与个体特征变量的交叉分析 当我们将上述相关思政课程变量与个体特征变量进行两两交叉分析并剔除Person卡方检验显著性(Sig.)P>0.05的情况后发现:人文社科类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相对差于自然科学类,而在对自我群体思想道德评价时又好于自然科学类;女生比男生更认可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加强思政理论教育,男生侧重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女生则倾向于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对自身群体思想道德评价时,男生比女生乐观一些;一年级对思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好于二年级,对思政理论教育的认同度也高于二年级,并且比二年级更少“翘课”,两者相差25个百分点。

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访谈实践活动的认知评价分析

通过上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及课堂教学状况的认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受制于教材、教法和班级设置等因素,效果不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以课外小组访谈教学为代表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能否突破上述瓶颈,起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进一步用相关调查数据做出回答和验证。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小组访谈教学实践的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只有38.6%的人回答参加过课外小组访谈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对回答参加过课外小组访谈教学活动的428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后续问题的追问。回答喜欢课外访谈教学活动的占72.3%,回答无所谓的占20.6%,而回答不喜欢的仅占7%。易言之,大多数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课外实践形式的。回答在课外访谈中收获很多、较多的合计占70.3%,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外访谈效果持肯定态度,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这种课外实践形式的实效性表示怀疑。选择访谈小组人数在“10人及以下”的比例最高,占68.2%,选择“11—15人”的占28%,选择“16-20人”的占3%左右。可见,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访谈小组小型化,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交流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就越少,也就起不到充分交流讨论的效果。从可行性、实效性、经济性和经验性的角度考量,我们认为访谈小组以“10—15人”比较合适。学生对教师在课外访谈中组织引导作用的看法,认为可以的占61.8%,认为作用一般的占35.2%,而认为不好的占3%左右,说明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教师在访谈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课外访谈是为了弥补“第一课堂”大班授课的局限性,发挥小组讨论互动的优势,为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动态和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提供考察的窗口,以便增强“第一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外访谈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2)课外访谈主题内容的确定情况 访谈主题是现场访谈的灵魂和主线,它直接影响后续的访谈准备、组织、实施工作以及最终的访谈效果,因此访谈主题的确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务。对于“你认为访谈主题应如何确定”的提问,调查对象选择“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的个案百分比占79.7%,而选择“围绕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确定”以及“围绕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并结合课程内容确定”的个案百分比分别为46.7%和42.8%,说明大学生急切希望通过课外访谈来探讨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表明“90后”大学生较为关注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他们的思想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3)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 参加过访谈教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访谈式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形式比起“第一课堂”纯理论教学优势明显,学生认为课外访谈教学实践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题集中、小组交流、便于深入探讨”、“每个人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观点”、“大家不受拘束敢说心里话”和“形式活泼气氛融洽”等方面。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以其充分的师生互动交流而赢得了学生的青睐,说明安徽农业大学10年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尽管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总体效果不错,但由于课外课时、场地、具体考核等方面没有充分的体制保障,尚无法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类似的课外访谈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不充分、课堂教学与课外访谈的衔接机制不完善、运用课外访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不佳等问题。

(4)相关课外访谈变量与个体特征变量的交叉分析 当我们将上述相关课外访谈变量与个体特征变量进行两两交叉分析并剔除Person卡方检验显著性(Sig.)P>0.05的情况后发现:人文社科类学生比自然科学类学生参加课外访谈的比例多10%,比自然科学类学生更加倾向于小组小型化;在课外实践类型上,男生倾向于社会调查,女生倾向于社会公益活动;一年级比二年级更倾向于访谈小组小型化,更加认可课外访谈的收益性,也更加喜欢课外访谈活动,不过,由于入学时间和课程开设的缘故,二年级比一年级参加访谈比例多出15个百分点。

三、基本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

1.基本结论

基于问卷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几点基本结论:第一,尽管学生较为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自身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作用,较为认同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说明思想政治理论“第一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第二,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有过“翘课”经历,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但他们总体上比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多数学生反对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第三,学生“翘课”主要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班级设置过大以及学生自身的功利态度等原因。第四,“第二课堂”10年来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安徽农业大学实施的课外小组访谈教学实践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值得兄弟院校借鉴,但是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第五,对上述相关变量进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叉分析发现,部分变量在专业、性别、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2.进一步的思考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状,只有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的一线教师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本次问卷调查基于微观视角,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第一手数据揭示了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共性问题,重点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状及其成因,对课外访谈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做了检视和评价。调查显示,教材、教法、班级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夯实办学条件、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课程建设、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办法等具体途径,力求突破现有的课程教学瓶颈,排除困扰“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障碍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第一课堂”,不断拓展和完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形成“两个课堂”良性互动,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

安徽农业大学课外小组访谈教学“第二课堂”10年实践经验表明,合理运用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第一课堂大班教学的不足。但是,在推行课外小组访谈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必须遵循“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国家与人民的需要三者统一”的原则来确立访谈的教育教学目标;其次必须高度重视访谈主题的科学设计和后续的组织准备工作;再次,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访谈内容,以便加深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觉运用课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课外小组访谈教学应该而且可以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一,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访谈学生的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譬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讨论所学专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价值与存在问题,所学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政治问题等等。其二,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时政热点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结合抗震救灾、外交斗争、食品安全、腐败个案、争议事件、风云人物等具体的时政热点。其三,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访谈同学的自身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入学适应、交友恋爱、道德法治教育等应当因校因人而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教育应当因学生所学文理专业、兴趣爱好、地方历史而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学生的哲学素养的培养应当因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经历、个性等而存在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课堂”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以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为标志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更不能本末倒置。一言以蔽之,破除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方所能奏效,更非单纯凭借课外小组访谈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根本改观的,必须形成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单位负责人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的有效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困局,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注 释

①所谓课外小组访谈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围绕师生共设的访谈主题,按照规定的访谈原则和程序,以10—15人的小组为单位,在约定的课外时间、地点展开有组织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期达到提升“三观”、健全人格的效果。

②感谢参与和协助本次问卷调查的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感谢方章东教授和王光应老师的大力支持,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 徐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17-21.

[2] 方章东,黄邦汉,欧元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访谈式”教学法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3(7):58-59.

[3] 欧元雕,黄邦汉.让师生共享Office Hour——思想道德修养课“访谈式”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5-6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