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诉求看一堂好课的标准

2014-10-23李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

?眼关键词?演课堂教学,历史真相,教材拓展,个人见解,学业成绩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49-0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真的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看了《历史教学》上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的文章,深受启发,加深了我对好课标准的认识并尽力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既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是不是应该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想法?听听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正如吴非老师所说,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是在“白讲”。①所以我认为在好课标准的讨论中,学生的声音不能缺席。

为此,以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为题,我在任教的高一两个班中做了一个小调查。下面就是本次调查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尽管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但是,揭示历史真相、拓展教学内容、希望教师有自己的见解、提高学业成绩等,是他们对历史课的共同期待。相应的,我觉得满足这些条件的课就应该是好课。笔者不揣浅陋,结合人教版“抗日战争”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揭示历史真相,这是一件说着容易做着难的事情。正如李惠军老师所言:“让历史教师颇为矛盾、也颇感苦恼的是:如果你的真历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不良的效果时,你是坚持历史之真还是放弃历史之真呢?这实在是个两难的问题。通常的做法只能是:为了不妨碍致用,历史教师往往主动地回避、掩饰历史之真。换言之,凡遇到求真与致用发生冲突,学理上的求真第一不得不向事理上的致用优先做出让步。”故此,他认为“虔诚的历史求真,需要良心、胆识和责任”。①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上第一节历史导言课时就向学生讲明:“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②同一件史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记录是不同的。同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先给同学们打个预防针,使他们能对历史抱有同情的理解,然后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尽可能真实的历史知识。

现在学界对“抗日战争”的叙述是比较客观的,教材对国民政府的抗战着墨较多,这实际上肯定了其在抗战中的作用,也不再提什么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腐败、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内容。这体现了教材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史观的进步,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客观、真实的抗日战争史。

“南京大屠杀”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途径。在谴责日本暴行的同时,我也告诉同学们:“南京大屠杀”这个概念是1946年东京审判时正式提出的,但是具体死亡人数一直有争议。由于抗战胜利后国内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调查工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直到80年代以后才真正开始,这就给研究这一问题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认定“南京大屠杀”中国死亡人数超过30万,但现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著名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有名有姓的只有10418人,这与30万的数据相差悬殊。正是由于我们对历史问题的不认真、不细致,才让日本右翼分子有机可乘,甚至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就连对中国一向友好的日本史学家笠原十九司都认为:“中国官方一直强调30万以上数字的绝对性反而为日本否定派所利用,导致大多数日本国民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方面的虚构和夸张。”③所以,对于日军到底在南京屠杀了多少人,我们应该尽快地拿出详细的统计数字和无可辩驳的证据,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向学生实事求是地讲清楚这个问题,也才有利于同学们理性地看待中日分歧。

同学们对拓展教材内容的要求,实际上反映了同学们对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不满。如今尽管人们对“背多分”大加讨伐,但不管你承不承认,实际上“背多分”仍大行其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窒息了历史教学,出现了同学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尴尬局面。

应拓展哪些内容?对历史细节的讲述,对历史现象的深度剖析,对历史人物的多方面认识等都在拓展之列。就本课来说,首先,我把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进行讲授。二战是20世纪中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但我们现行的高中必修教材对此却没有涉及。只有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数学校又都没有选修这一模块。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我现在这样做,对引导同学们理解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地位,抗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战争中反法西斯国家对我们的援助等都有很好的帮助,不至于让学生认为美国、苏联等国家对日本的打击是对中国人的恩赐。

其次,对日军暴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关于日军暴行的图片、影视作品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会大量引用。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深入剖析日军暴行背后的原因。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第76页中的“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成兽性的原因,一是战争的环境容易使人性变成兽性。所以我们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二是日本长期灌输的对中国人的鄙视,而部分国人的麻木、懦弱也强化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视。所以我们要自强、自尊。更深刻的原因是日本的法西斯独裁制度。学者张纯如说:“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才会使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暴行成为可能。”①美籍犹太人阿伦特在研究犹太大屠杀时提出了“平庸的邪恶”理论,也就是“好人在坏制度中会作恶”,她说:“制度作恶并不需要特殊的作恶者,普通人一旦被放置到邪恶的制度环境中,就有可能丧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作为恶机器的一个动作部件。能够把任何普通人都变成作恶的工具,让不离奇之人作出离奇之恶,这才是制度之恶真正的可怕之处。”②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更好地体现历史的学科功能。endprint

当前的历史教科书还有教条化、贴标签的现象,对史实的认识也有滞后的地方。如果老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不喜欢。所谓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本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看法。说实话,囿于学养与视野,中学教师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是不多的,而且不一定正确。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即教师通过阅读与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动态,从而开阔视野,增强了自己对人对事的洞察力。这些内容与教材和学生固有认知不一样,学生希望听到教师给他们传授新的观点与认识。

比如日本投降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但是也要如实地向学生指出,日本人对中国战场的失败是非常不服气的。他们认为不是因为日本在战场上战败了而投降,而是因为国家投降了,他们才不得不投降。投降时日本在中国战场还有110多万军队,所以日本人对投降是非常不甘心的。我们14年抗战(1931—1945年)才歼灭日军150多万人,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共伤亡186万多人,美军飞机还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更不用说两颗原子弹的威慑了,所以他们认为是美国人打败了他们而不是中国。早在日本刚战败的1945年12月,美国国务院调查分析局对住在北京的385名日本人实施的调查中,87%的人认为,没有美国的援助中国不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③这才是日本一些右翼势力想极力否认侵华战争的真正原因。

接着我又引用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评价:“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④从这段评论里可以得出日本人的性格特点,面对这样的国家,我们只有比它强才行,否则任何批判与宣泄都没有用。同学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发奋努力,尽快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做一个让人尊敬的强者。我觉得这样的见解能升华教学主题,促进学生更有价值的思考。

同学们要求老师板书写清楚一些,对重要的知识点讲得详细一点,划出每节课的重点等,反映了学生对学业成绩的期望。但在专家、学者们的论述中却鲜有人提出这一点,不知是不屑还是虚伪?我觉得能让学生考高分的历史课不一定是好课,但是好的历史课一定能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了解高考试题的特点。韩建峰、袁兆桐两位老师认为:“一些分省命制的试卷,虽强调不拘泥教材命题,也强调新材料和新情景,但所提供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制定的答案等,都离不开对教科书的依托。如选修模块考查的内容绝少是课标规定之外的知识。一些情况下,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中的。”①江苏省的高考就是这种情况,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对教材的依托性很强。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第8题,我认为是本套试卷中最出彩的一题。原题如下:

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这道题既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又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散发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气息,质量非常高。但回答这个题目的关键却还是“1938年4月”和“武汉空战”这两个信息点,如果学生不知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时间和标志事件,这个题目就会做错。

根据江苏高考的这一特点,在新授课中,首要的任务还是让同学们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为此,我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花五六分钟时间先自己读书,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然后小组讨论20分钟左右,尽量让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自己得出答案,最后再根据反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就这一课来说,我对下列知识点进行特别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入缅作战的目的、结果,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百团大战的时间、地点、成果、意义(这些都要结合地图进行教学),抗战胜利的意义等。其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很重要,但是教材却讲得非常简略,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能坚持到抗战结束的原因、与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不同、国际社会对统一战线的态度等等。这就把教师讲授新教材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教材,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统一起来,既避免了老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的“背多分”,又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这实际上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好的历史课必须有好的历史老师来引领,好课的标准也就是好老师的标准。而好的历史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史学素养,高超的教学水平,亲切幽默的语言等,特别的,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还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和良知。

【作者简介】李玉,男,1973年生,安徽阜阳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五年制师范体育定向生田径学习动机和田径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五年制师范体育定向生田径学习动机和田径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云学习平台大学生学业成绩预测与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评促学
家长参与对高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