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

2014-10-21张杰李莱

企业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青海民族文化

张杰 李莱

[摘要]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方政府要提高竞争优势,就必须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青

海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有别于东部发达地区。青海缺乏技术、人才以及现代化设施,不能按照发达

地区发展经验来设计发展方向,类似于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歌舞剧、高原特色旅游、文

化民俗村等模式更适合青海的发展。因此,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文化资源,注重“原创性”,创新发展模式对欠发达地

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具有可行性。[关键词]青海;民族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7—0128—05

一、引言

青海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因境内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既有山脉、湖泊、草地、戈壁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还有神秘的宗教文化建筑景观。青海地广人稀,人口总数不多却有数十个民族世居于此,复杂多样的地理地貌使得各个民族以及他们的族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因此,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使民族文化多作贡献,成为青海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诚然,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鼎立支撑,但是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独立性与超前性。中国人民大学的卫兴华教授曾说过:“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但文化的发展往往具有独立性和超前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先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引入为青海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青海省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同志曾表示:“经济欠发达并不完全等于文化落后,越是经济落后地区越是应该注重文化创意,这样才可能同发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较之其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封闭、实现对外开放的光明大道。如果把文化產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连接起来,那么既能够传承文化,也可以使文化的传承得到回报。”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建立在人的头脑风暴和才能展示、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欧洲、北美等各地区文化和经济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文化创意产业将在全球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潜在的巨大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意在振兴英国的经济。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三个特点:1、强调个人的作用;2、重视知识产权;3、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从消费的层面对文化创意进行了定义,即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王缉慈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料,包括广告、建筑设计、美术、古董交易、手工艺、电影、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在内,具有出口创汇、创造就业、提升城市形象、信息科技应用等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空间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同于传统创造业,因此要深入思考创意产业的区位特征,寻找或扶持已有文化创意产业雏形的聚集地,从而以相对小的成本追求相对快速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结合国内部分省市发布的官方界定,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依托个人创造力,发掘利用知识资源,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发展就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产业。尽管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属于“舶来品”,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掘、传承、保护地方珍贵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与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动力。

三、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认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经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文化,而能够使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相融合、相发展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多样性、小型化、分布式,但其提供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却一直保持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青海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文化”这个宽泛的定义之下,由各个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空间内衍生的,由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的族群所创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综合客观需求。

(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构成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发挥区域要素禀赋才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由于青海“三江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对环境的高要求,青海不具有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能力,这也从客观上严重制约了青海经济的发展。因此,突显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特色,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及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尊重生态,利用生态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产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求

资金紧缺、投资乏力是青海经济发展面I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尊重生态、保护生态的客观需求与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摆脱环境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成为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污染小、资源消耗小、所占空间小等特点,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附加值低走向附加值高、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转变,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推动青海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条件下增强文化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文化建设总投入力争达到96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投入5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文化投入增长130%;社会投入43亿元,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全省GDP的1.66%。在资本、政策、人才、文化开发、环境等要素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导致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活力、缺乏可持续性,严重阻碍其发展。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青海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经常出现多头立法、多方共管的局面。监管系统混乱、监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管等方面缺乏内在联系,始终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文化地方保護主义、文化盗版、设计纠纷等现象都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匮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凝聚个人高智商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个人的创造力。但是青海科研机构较少,相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据青海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为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共有7198个,从业人员8.9万人。由于发展条件所限,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文化创新人才,缺乏文化营销管理人才,具有原创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人才更少。

(三)资金投入缺乏有效性

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政府投入占总投入的55%。投资渠道单一,社会投资略显低迷。这样的投入发展方式,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化的发展。政府财政在文化投入上略显随意性,缺乏持续性,同时缺乏投入监管。而相关文化产业集团实力有限,不具有市场运作能力。如今,贵德创意产业园、海南州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湟中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陆续推出,这虽说是发展的积极信号,但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五、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越条件

(一)文化资源丰富

谈及青海,人们脑海中会自然浮动出“雪山、草原、湖泊”等既遥远又“神秘”的形象,其实不然。无论是多民族互助共存的河湟文化圈,还是以藏民族为主的青海湖文化圈和三江源文化圈,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柴达木文化圈,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点突出,都为青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特色突出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文化变迁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元性、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集中反映在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独特的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玉树,在互助,很多地区依然保持了原生态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类型,也成为了青海省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旦合理开发利用,将为青海的发展带来丰厚的物质与精神回报。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据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报道,2011年青海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45亿元,较上年增长31.6%,远高于青海省GDP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更说明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各种积极的信号表明,青海省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

六、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青海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些为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青海经济产业结构,增强青海文化影响力,增加就业人数,传承民族文化。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及青海的实际情况,就发展符合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道路提出对策。

(一)建设区域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青海面积广,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以西宁为核心的综合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区。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宗教文化以及以民间特色创作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加上河湟地区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政府再加大在文化环境、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投资,充分发挥省会西宁在河湟地区区位突出、创意人才集中科技信息优越、产业发展资本充足等优势,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青海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兵。

猜你喜欢

青海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MINORITY REPORT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