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2014-10-21姜珊王冬艳李红李文博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效益评价评价模型土地整治

姜珊 王冬艳 李红 李文博

摘要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整治工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该研究对国内外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发展历程进行整理与总结,并对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结合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3类评价指标体系为一体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模型,旨在为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研究发展提供合理方向。

关键词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评价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 S28;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1163-04

Research Review on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JIANG Shan, WANG Dongyan*, LI Hong et al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1)

Abstract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form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t is also a hot topic in the study of land consolidation work. The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were analyzed, then a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 which combines the index systems of economic evaluation,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benefit evaluation together as a whole was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reasonable direc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benefit evalu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Evaluation model; Review

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逐渐尖锐的背景下,科学的土地整治可以整合土地资源,合理构建整治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布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及效益,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土地整治过程方法的合理性,评价土地整治结果,使其综合效益达到最大,促进土地整治工作更加完善、全面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背景,笔者以现有国内外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学术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发展现状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并提出推进其研究发展的合理思考。

1 土地整治及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内涵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2012年3月16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在概念上将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等统一称为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测定和评价,用以分析土地整治活动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會效益等引起的效应。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

2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2.1 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阶段

国外土地整理随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变化,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3]:首先,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管理而进行的简单土地整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整理形式是进行有组织、规划的进行地块归并、权属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随后,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进行特定内容的土地整理。由于受工业化发展及二战后欧洲复兴计划实施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以实施战后新城市规划和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为目的进行土地整理。最后,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过快,引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环境恶化,进入综合土地整理阶段,此时,土地整理的重点转为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土地整理。21世纪以后,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土地整理重点也逐渐变为景观设计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典型国家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发展

在国外土地整理内容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出来,由最初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共同发展转变。

德国是最早进行土地整理的国家,同时也比较重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主要以改善农、林业生产条件为任务,强调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也特别重视景观与生态保护[4-6]

土地整理贯穿了20世纪荷兰农业的发展历史,其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从最初的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逐渐转变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考虑,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7]。荷兰曾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选取土地整理对国家经济的回报率作为主要指标,配合土地整理的投入与产出,运用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项目的实施效果[8]。在荷兰土地整理效益评价重心改变以后,加入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同经济效益指标共同评定。主要选取就业岗位的提供、农村休闲娱乐设施改善等为社会效益指标;选取抵御洪水能力、水质等为生态效益指标。并且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对不能定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化描述[9-11]

俄罗斯土地整理发展至今已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体系,其注重土地整理结果及土地再分配,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实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改善自然景观的相应措施,同时,发展和完善现代土地整理理论以及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12-13]

澳大利亚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对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理论研究比较重视,同时,特别重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土地整理研究,以求实现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14]

日本将土地整理重心放在以农业结构改善为目的的生态型土地整理,以求农业生产基础耕地的综合性改造,高性能机械结合高效的运行,从而达到粮食安全、稳定的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和高福利化的农村建设[15]

塞浦路斯同样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即土地整理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使用和占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注意同时保护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提倡在非农业用地区域建设小型娱乐设施和公园等内容[16]

可见,国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起步较早,研究时间较长,大都由最初的经济效益评价逐渐发展过渡到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3者相结合,但系统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等理论研究和应用报道较少,现有研究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趋向于定量评价,并在不断地探讨与研究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整理活动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发展不均衡[17-23]

3 国内土地整治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出现的田地制度可认为是土地整治的雏形,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治较早的国家[24-26]。但现代意义上,我国土地整治的实践起步较晚,土地整治内容和重点也随国家的发展时期不断变化更新,并在土地整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法律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加入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研究内容,众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3.1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研究内容

王万茂是较早提出土地整理效益问题的学者,他认为土地整理的效益研究包括单向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27];严金明等也给土地整理效益做了同样的阐述[28];张正峰等将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视为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2]。熊广成等认为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包括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9]。范金梅等在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0];李霞等[31]、王炜等[32]、陈薇等[33]、陈超等[34]也认为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部分的效益评价研究也主要围绕三者展开。

3.1.1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土地整理活动时所取得的,即可在市场上交换而获利的一切收益[7]。经济效益分析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5],其分析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动态效益分析法、静态效益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李敏等以山东省阳信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采用静态经济效益分析、动态经济效益分析和敏感性分析3种分析方法,对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进行了探讨[36]。李晶以北京市房山区土地整理为例,按照一定原则,选取一般技术指标和综合经济指标对其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37]。陈敏等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利用技术经济学的原理,从静态、动态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经济效益评价[38]。王旭等采用實证分析对比动态和静态投资评估法,从而得出运用投资评估法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精确性[39]。唐晖利用收益成本法计算项目成本、收益、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探讨[40]。王文婷等采用有无对比法、增量分析法构建具有土地整理行业特征的国民经济评价体系和方法,提出土地整理项目在进行效益评价时,应侧重考虑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与费用,可为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效益评价提供更科学全面的评定方法[41]

3.1.2 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体现在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对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相关研究相对较多,但仍处于理论厚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探索中。王静等提出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应包括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程度,通过构建有关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普及活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提高该项目区农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42]。杨庆媛等探讨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的评价方法[43]。杨华均借助于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社会影响评价理论体系[44]。齐艳红等从农户调查的视角探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社会经济效益,为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45]。邵子南等探讨了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意愿及其影响因素[46]。赵艳霞等认为要研究新民居建设的社会效益就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视角,统筹考虑农户局部利益和社会全局利益[47]

3.1.3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和影响,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其实质也是改变景观格局和功能所产生的效应。因此,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不仅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中的热点问题之一[48-50]

罗明等在探讨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51]。康玲玲等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52]。张正峰等[53]、李岩等[54]、丁向华等[55]、侯君英等[56]分别对土地整理进行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及评价[53-56]。邓胜华等分别以模糊物元模型理论及相关方法进行生态效益评价,并认为利用该模型和方法进行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7-58]。还有学者从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入手,利用景观生态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土地整理的生态影响,他们认为进行景观生态及景观格局评价是一种定量反映土地整理生态效应的方法,加之构建评价模型,强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应用,可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59-62]。中共十八大以后,一些学者结合“建设美丽中国”理念,号召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的土地整理工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针对研究区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的建议与措施进行探讨[63-64]

3.2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研究方法

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上,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运用方法模型较多,侧重点不一。大多学者选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7,65-67],利用增量分析法、综合指数法进行分析[32,68-69],在此基础上也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做进一步的效益评价研究[57,70-74]。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用新的理念及方法更新构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如罗文斌利用物元评判模型对土地整治效益评价进行探索[75-78];林艳丽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型指标权重,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体系[79];王文婷等利用有无对比法构建具有土地整理行业特征的土地整理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体系[41]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国内外土地整理及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发展历程可知,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我国,近些年来才相继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模型的构建,研究较为薄弱,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评估模式。近年来一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模型的引入使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更加丰满和科学,推进其进步与发展,但是评价指标仍过于单一,缺少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适合我过国情与发展的综合判定模型。

基于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现状,解决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模型问题,解决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3类评价指标体系的有益结合问题,将是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探索与发展方向。只有经济、社会与生态三大效益共同发展,三者共同达到合理的评定目标,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健康发展,保障土地整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10-213.

[3] 刘向东.黄河故道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4] 贾文涛,张中帆.德国土地整理借鉴[J].资源·产业,2005,7(2):77-79.

[5] 何芳.前联邦德国土地整理介紹与分析[J].中国土地,1997,1997(10):41-44.

[6] 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6):75-80.

[7] 范金梅.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2003(10):15-16.

[8] WARD WILLIAM A,DEREN BARRY J H D.Silva Emmanuel.项目分析经济学实践指南[M].卢有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3.

[9] 廖蓉,杜官印.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6-28,48.

[10] 罗明.曹著,何雄飞.荷兰土地整理研究及借鉴[N].国土资源报(土地版),2000-04-13.

[11] VAN DEN NOORT P.C.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Netherlands[J].Land Use Policy,1987,4(1):11-13.

[12] 王邻孟.土地制度变革中俄罗斯的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S1):66-68.

[13] 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5.

[14] LEPPTKANGAS A.Changing Ways of Launching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C].//Proc.eedmgsof Commission 7 for the FIGXX Congress in Melbourne.Australia,1994:773.

[15] 张远索,徐波,张占录.生态型土地整理实证分析——以日本家根合地区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2):335-337,349.

[16] 陈正俊.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ARCHER R W.Lessons from the PB Selayng land consolidation Medan Indonenia[J].Land Use Policy,1992,10:287-299.

[18] RAFAEL CRECENTE,CARLOS ALVAREZ,URBANO FRA.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Galicia[J].Land Use Policy,2002,19:135-147.

[19] NIROULA G S,THAPA G B.Impacts and causes of land fragmentation,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land consolidation in South Asia[J].Land Use Policy,2005,22(4):358-372.

[20] Henry Shipley FLI,MRTlPI.The evolution of derelict land reclamation within the United Kingdom:A local govemment Perspective[C]//Addresssec to Main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mation for thle 2l CenturyBeijing Intemational Symposimn on Land Reclamation,2000:7-10.

[21] OGRIN D.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its articulation into 1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4,30:131-137.

[22] CASTRO COELHO J,AGUIAR PRINTO P,MIRA DA SILVA L.a System Approach for the Estinmation of the Effects of Land Consolidalion Projects(LCPS):a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Agricultural System,2001,68:179-195.

[23] 毋晓蕾.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4] 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22,173-235.

[25] 高向軍.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25-28,47,86-147.

[26] 樊彦国,胡著翱,周迪,等.土地开发整理技术及应用[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54.

[27] 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J].中国土地,1997,9(3):20-22.

[28] 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22,173-235.

[29] 熊广成,孟庆香,常庆瑞.农地整理项目的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13-16.

[30] 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Z1):116-118.

[31] 李霞,刘秀华.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7,17.

[32] 王炜,杨晓东,曾辉,等.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70-73.

[33] 陈薇,陈琪瑶.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实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4):47-51.

[34] 陈超,李晓敏,钟毅,等.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32-135.

[35] 刁承泰,尹启后.经济效益分析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地政,2002(2):30~32.

[36] 李敏,赵小敏,龚绍琦.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J].农业工程学报,2004,2(4):262-265.

[37] 李晶.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土地整理为例[J].资源·产业,2003,5(5):35-37.

[38] 陈敏,刁承泰,甘昭昭,等.土地开发整理研究中的经济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3):500-503.

[39] 王旭,彭应金,杨俊孝.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2005,42(B06):178-181.

[40] 唐晖.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2007,4(6):68-70.

[41] 王文婷,龚健,赵亮.土地整理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12):80-86.

[42] 王静,郝晋珉,段瑞娟.农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资源·产业,2005,7(1):68-71.

[43] 杨庆媛,张占录,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44-49.

[44] 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5] 齐艳红,赵映慧,王兰霞,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双鸭山市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1):49-50.

[46] 邵子南,陈江龙,叶欠,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9):1117-1122.

[47] 赵艳霞,祖海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新民居建设社会效益评价[J].商业时代,2013(7):132-133.

[48] 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9] WIENS J A.Landscape ecology:the science and the action[J].Landscape Ecology,1999,14:103.

[50] CHEN W B,XIAO D N,LI X Z,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7):1135 - 114.

[51]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4(2):60-63.

[52] 康玲玲,王云,王云璋,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204-206.

[53] 张正峰,赵伟.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281-285.

[54] 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398-403.

[55] 丁向华,姜照勇,罗良伟,等.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11):2055-2062.

[56] 侯君英,孙勇猛,孟优,等.1990-2010年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4(1):327-329.

[57] 邓胜华,梅昀,胡伟艳.基于模糊模型识别的石碑坪镇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72-75.

[58] 卢勇辉,詹长根,欧阳彦,等.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23-28.

[59] 谷晓坤,陈百明.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及应用——以江汉平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12):58-62.

[60] 安晨,刘世梁,李新举,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6):68-74.

[61] 王军,严慎纯,白中科,等.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87-94.

[62] 刘峻岭,李申,孟伟庆.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土地整理生态效應评价——以天津市七里海镇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95-101.

[63] 高奇,师学义,王子凌,等.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391-394.

[64] 徐洁,俞黎明,李勤.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6):339-341.

[65] 吴怀静,杨山.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61-64.

[66] 渠晓莉,毋晓蕾,陈常优,等.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南省陕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0(6):78-84.

[67] 罗罡辉,吴次芳,徐保根.土地整理优先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3):113-118.

[68] 姜翠红,李红,李广泳,等.小城镇土地综合整理效益评价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6022-16023.

[69] 朱帅蒙.基于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52-5254,5308.

[70] 杜静,王瑷玲,马云波.土地整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比较研究——以宁阳县两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3):562-568.

[71] 展炜,何立恒,金晓斌,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2):145-148.

[72] 王瑷玲,赵庚星,李占军,等.土地整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1):143-147.

[73] 刘姝驿,杨庆媛,何春燕,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54-60..

[74] 申倩,路文丽,刘淑霞,等.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2013(2):4-8.

[75] 罗文斌,吴次芳,杨剑.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物元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4):55-61.

[76] 潘珍妮,刘应宗,高红江.基于模糊物元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66-69,75.

[77] 李正,王军,白中科,等.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J].水土保持通报,2011,30(6):190-194.

[78] 申晓强,刘志斌,朱志宇.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73-180.

[79] 林艳丽,闫弘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164-167.

猜你喜欢

效益评价评价模型土地整治
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猛进水库清淤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平衡计分卡在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