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4-10-21谭莉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护理

谭莉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的8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实施“无缝隙护理”之前的8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医患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记录合格率及工作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医生满意度、护理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无缝隙管理;手术室护理;医患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8-111-03

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医疗场所,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高技术、高风险以及高强度等方面的特点[1-3]。全程“无缝隙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一个新方法及新理念,以连续性以及完整性护理作为目的,满足患者的医疗及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全方位地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未开展“无缝隙护理”模式时与开展“无缝隙护理”模式时的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的80例手术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实施“无缝隙护理”之前的80例手术室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14~77岁,平均(47.1±9.3)岁;患病情况:头颅外伤18例、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胆囊炎11例、急性胰腺炎13例、胆结石7例、肾结石9例、其他类型8例。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13~79岁,平均(47.3±9.6)岁;患病情况:头颅外伤19例、急性阑尾炎13例、急性胆囊炎12例、急性胰腺炎14例、胆结石8例、肾结石9例、其他类型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两组护士各20例,对照组护士年龄21~35岁,平均(29.9±5.0)岁;学历:中专(包括职业高中)8例,大专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观察组护士年龄20~34岁,平均(28.3±4.2)岁;学历:中专(包括职业高中)7例,大专11例,本科2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27±1.09)年。两组护士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

1.2.1 积极转变服务理念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前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关于“无缝隙护理管理”的相关资料,将“无缝隙护理”理念及原

则融入及贯穿于整个围术期,与患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接触”,为手术患者提供一个“优质、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以及护理服务[4]。

1.2.2 开展民主化管理 无缝隙管理过程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在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后提出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人人都是护理质量小组成员的理念,人人都能参与质量控制,人人都为双重角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人人都需要为科室的护理工作献计献策,尽量积极主动地去做。护士长应经常性地同护士谈心、交流,听取多方的意见,并组织科室所有护士集中地进行探讨与分析,形成工作制度大家顶,预防对策大家提的工作氛围[5]。

1.2.3 实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应使制度标准化: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需求,结合科室实际工作状况不断地修订职责、护理常规以及制度等。其次,护理行为合法化:在围术期延伸扩大了护理工作的基本内涵,修订了术前探访——术中个性化护理——术后回访工作的护理流程。整个流程由手术室的护士亲自执行,改变了往常由手术室护工到病房接患者的危险行为。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事先向患者进行告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肢体暴露。再次,实行弹性排班周末安排制度: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减少固定班次以及增加可调控的班次,在制度上应将每班工作职责加以细化,每天按照手术任务合理地安排手术人员,并合理地配备护理人员[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医患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记录合格率及工作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7,x2=5.228,4.386,4.397,P<0.05)。见表1。

2.2 两组医患满意度及护士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观察组医患满意度及护理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209,5.271,t=3.995,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增强,医疗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7]。医护工作人员应该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努力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及其他手术风险事件的出现,确保风险因素,对实际病情进行观察,并作出相应的充分准备。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对手术了解的知识很少,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负面问题,不良情绪往往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8]。所以,不仅要求具有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对护理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顾虑及提出的问题逐一解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术中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医生和麻醉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及病变部位的变化,护送患者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术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9-10]。在手术中实施“无缝隙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要求提供的服务注重患者的感受,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主动服务意念、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考核素质,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11-1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广及普及。

[参考文献]

[1] 陈佳.开展无缝隙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34-136.

[2] 洁贞,周美英.全人护理理念对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30-131.

[3] 陈瀚熙,赵瑜,蓝惠兰,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6):62-65.

[4] 龚锦,普鹰,张莹,等.不同体位人手术室对患者术前心理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l,11(5):15-17.

[5] 汪桂琴.手术患者2369例的全程无缝隙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470-6471.

[6] 武艳会.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和预防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178-179.

[7] 莫永兰.全程无缝隙优质服务在中医康复区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69-70.

[8] 党玉连,李秀婷,胡家墙.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719-1720.

[9] 张颖,周立.手术室护士实施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61-363.

[10] 普鹰,龚锦,岑刚,等.腹腔镜胃肠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11A):2871-2872.

[11] 周慧芬,贺彩芳,潘夏蓁.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改进[J].中国医院,2008,12(8):40-41.

[12] 李海霞,李娟.“舒适服务”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实施研究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76-77.

[13] 王玉琴.人性化健康教育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9):375.

(收稿日期:2014-04-25)

猜你喜欢

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护理
鼻窦炎手术围术期护理中无缝隙护理的效果研究
多学科团队合作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患者的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的无缝隙护理及应用效果分析
无缝隙护理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知识与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无缝隙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服务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探讨
探讨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