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2014-10-11张明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气氛朗读

张明

〔关键词〕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魅力;朗读;气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0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无关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加强审美渗透,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通过中学语文教学直接教授给学生一种审美意识,努力让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康、崇高的审美观。

一、 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德国著名数学家魏尔说:“我的工作总是把美和真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但是当我必须两者择一时,方才通常选择美。”我认为对于一位语文教师而言,更应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审美者,同时又是一个审美对象,学生喜欢某种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来源于对本课老师的喜欢,老师的形象最容易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因而,美存在于教师朴素的衣着中,存在于教师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中,更存在于教师幽默机智的教学中,这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时应该注意仪容仪表,做事要光明磊落,拥有纯厚的品德,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充满关爱,无形中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让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这是一种形象的魅力,更是教师本身人文素养的魅力。

二、 师生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读

情感丰富的课文片段,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朗读的方法有很多,既有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例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范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抑扬顿挫的朗读,仿佛把学生带进那广阔无际冰雪覆盖的北国,学生好像能看到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而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地揭示,美学价值也得到了相应地挖掘。

三、 渲染审美气氛

教师可运用录音、投影、挂图、幻灯、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渲染一种审美气氛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一边放映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图片,一边播放《春》全文的朗读录音,还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想象并欣赏、感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样,学生犹如置身于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中,会获得无限丰富的美的享受。

四、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语文教学中美丽的翅膀,教学中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更好地挖掘课文的弦外之音,味外之趣,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在文学审美中,想象会把人带入更广阔的心理活动空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便是想象作用的最好印证。诗词原是语言文学艺术,而“不着一字”反倒成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并非说不用字,而是说尽量用可感知的形象化字词,激发人的想象。任何好的课文,都必须借助读者丰富的想象,才会更多挖掘出文体的美。因此,想象可以使语言符号生动起来,语言活跃起来,使文章的空白得以补充,延伸课文内在的以及外延的内涵,让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词汇丰富,读起来节奏婉转,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课文中所形成的画面,可以更好地拓展课文的内涵,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而这些画面,都必须借助于想象,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贴近课文。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学生可以尽情想象:在宽阔的江面上有一位身穿长衫之人,这位长衫之人正迎风而立于一叶小舟上展望家园,其中有几分飘逸,又有几许期盼,表现出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之情。这篇文章画面很多,都需要想象。因此,教师可以以想象来组合画面,充分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众多可感的画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美。

罗素曾说:“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的东西,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为此,我认为每位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无论是在学习上,乃至于对他将来的成长发展都是极为必要的,而正因为这任务的深远性,也就决定了在审美教学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教师探索和实践的地方,直到带领学生发现美之本源。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气氛朗读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CREATINGAN ATMOSPHERE
写出画面的气氛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