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常见误区及对策

2014-10-11杨爱民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改主体

杨爱民

〔关键词〕 新课改;合作学习;主体;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75—01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通过实践探索,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一、片面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其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还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选取合作学习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评估性等特点。其次,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要合适。尽管合作学习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均衡达成,但客观地说一节课不可能将三维目标一并实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侧重地实现一类或两类目标。再次,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要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最终的目标和尺度,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评价合作学习应注意将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贡献进行比较。这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公平比较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避免出现小组成员间不合作的现象。另外,合作学习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二、片面追求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教和学两方面考察,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但有的教师为追求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套子里。

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探究过程和问题解答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运用提问的艺术,诱导学生探求,点燃其思维火花,高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

三、片面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手段

第一,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视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第二,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有些课件使用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背景图案,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在课件的变化上,而忽视对知识的掌握,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多媒体技术的观众。

因此,多媒体使用应该适时、合理。一方面指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过多过滥地使用,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容易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视觉享受之中或造成学生视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指合理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时间,不能过早地展示电脑的动画和问题的解答过程,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在合适的时候展示多媒体,否则会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影响探究的质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合理是指在选择制作课件时,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要依据,把学生自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突破点,确定哪些内容有必要通过课件来实现,特别要针对教材中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达到难点突破。

编辑:蔡扬宗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新课改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