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4-10-09瞿沩

湘潮 2014年8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现状

瞿沩

摘 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品质(工作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很低,除了工作环境和工作特性处于中等水平外,组织氛围、专业培训、工作待遇三个方面的职业品质均处于中下水平,并依次递减。同时,职业品质在居住地、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的水平,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要有所作为。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业品质是指“教师对工作特性、教学环境、组织关系及自身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主观感受及满足程度”。[1]探究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组织氛围、人际关系的现状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二、研究设计

研究的样本是从湖南Y市两个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256名教师,发放问卷256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分卷回收率82%。

本文把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生活品质从工作特性、工作环境、组织氛围、专业培训和工作待遇来进行探讨,形成了包含35个条目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说不清,4表示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数越大,表示职业品质越高。从性别、年龄、婚姻、教龄、职称、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与职业品质的关系。使用SPSS13.0 for Windows 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检验、T检验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在职业品质上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总体情况

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个人环境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2]从表中看出,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总体水平很低(平均数为2.9110,少于中间值3),除了工作环境和工作特性平均分数处于中等(平均数为3表示不清楚)以外,组织氛围、在职进修、工作待遇三个方面的平均分数趋于负面(平均数少于3表示不赞成)。

(二)职业品质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1.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中看出,男女教师在职业品质的各个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

2.不同婚姻状态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见表3)

表3 婚姻状态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中看出,不同婚姻状态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年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的差异比较(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中看出,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职业品质各个方面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弄清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从职业品质的五个方面做事后分析。从工作特性方面来看,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从工作环境方面看,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从组织氛围上看,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非常显著的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从工作待遇来看,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待遇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从工作待遇来看,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待遇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从专业培训来看,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高于31~40岁的教师,教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21~40岁的教师。

4.不同教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见表5)

表5 不同教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中看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工作特性、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和专业培训上的感受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工作待遇的感受没有显著差异,结果如下: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差异。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差异。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差异。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教龄在11~15年的教师,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年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感受差异。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感受显著优于教龄在6~15年的教师。

5.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见表6)

表6 不同学历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中看出,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在对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工作待遇和专业培训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对工作特性的感受上有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学历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差异,对工作特性做事后分析,结果发现,大专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显著地优于本科教师。

6.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见表7)

表7 不同职称教师对职业品质感受差异比较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中,对工作特性、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在职进修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组织氛围的感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中学教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讲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

四、结论与讨论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水平总体很低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水平总体比较低,在职业品质的五个维度中,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工作环境、工作特性、组织氛围、专业培训、工作待遇。

(二)职业品质在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在性别和婚姻状况这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在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这几个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 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职业品质各个方面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特性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在组织氛围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非常显著的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在工作待遇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待遇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在专业培训上,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对专业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高于31~40岁的教师,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专业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21~40岁的教师。

2.不同教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工作特性、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和在职进修上的感受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工作特性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在组织氛围上,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教龄在11~15年的教师,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年的教师。在专业培训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在专业培训的感受显著优于教龄在6~15年的教师。

3.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在对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工作待遇和在职进修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对工作特性的感受上有显著的差异。相对而言,本科学历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要优于研究生教师。

4.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中,对工作特性、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专业培训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组织氛围的感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教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讲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

五、对策思考

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的水平,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要有所作为。

(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公条件不理想,现代教学设施不足,学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增添相应设备,创造有利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第二,营造好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高职院校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肃清学校周围的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第三,建设好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制度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制度。首先,学校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其次,学校制度要公正、公平,尤其体现学校的福利制度和晋升制度。再次,学校制度的制定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最后,学校制度要保持稳定,不能因人因事随意制定和修改制度。

(二)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孙本初、王永大指出,职业品质的提升经由计划性的组织变迁干预技术以改善组织效能。[3]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第二,倡导同事之间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良性竞争。教师的竞争是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把教师的竞争变成一种对抗性的竞争。第三,领导要尊重和理解教师。一方面,领导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心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是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一群人,他们的成就欲望普遍高于中小学教师,[4]领导要尊重教师的工作,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教育家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5]高职院校应该承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要引导和帮助教师不断地体验和感悟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刻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在深刻的反思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形成理性的认识。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念。第二,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传播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和企业文化,并根据院校实情,开辟多种渠道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三,有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高职院校要帮助每一名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努力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为教师的培训学习提供经济和时间上的支持,对教师的晋职提供条件和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彭小虎.社会变迁中的小学教师生涯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

[2]郑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J].中等职业教育,2004,5.

[3]孙本初,王永大.工作生活质量之研究[J].人事月刊, 1997,24(3).

[4]石兆.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8).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水平总体很低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水平总体比较低,在职业品质的五个维度中,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工作环境、工作特性、组织氛围、专业培训、工作待遇。

(二)职业品质在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在性别和婚姻状况这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在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这几个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 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职业品质各个方面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特性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在组织氛围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非常显著的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在工作待遇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待遇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在专业培训上,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对专业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高于31~40岁的教师,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专业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21~40岁的教师。

2.不同教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工作特性、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和在职进修上的感受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工作特性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在组织氛围上,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教龄在11~15年的教师,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年的教师。在专业培训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在专业培训的感受显著优于教龄在6~15年的教师。

3.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在对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工作待遇和在职进修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对工作特性的感受上有显著的差异。相对而言,本科学历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要优于研究生教师。

4.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中,对工作特性、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专业培训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组织氛围的感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教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讲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

五、对策思考

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的水平,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要有所作为。

(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公条件不理想,现代教学设施不足,学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增添相应设备,创造有利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第二,营造好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高职院校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肃清学校周围的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第三,建设好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制度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制度。首先,学校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其次,学校制度要公正、公平,尤其体现学校的福利制度和晋升制度。再次,学校制度的制定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最后,学校制度要保持稳定,不能因人因事随意制定和修改制度。

(二)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孙本初、王永大指出,职业品质的提升经由计划性的组织变迁干预技术以改善组织效能。[3]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第二,倡导同事之间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良性竞争。教师的竞争是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把教师的竞争变成一种对抗性的竞争。第三,领导要尊重和理解教师。一方面,领导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心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是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一群人,他们的成就欲望普遍高于中小学教师,[4]领导要尊重教师的工作,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教育家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5]高职院校应该承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要引导和帮助教师不断地体验和感悟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刻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在深刻的反思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形成理性的认识。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念。第二,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传播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和企业文化,并根据院校实情,开辟多种渠道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三,有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高职院校要帮助每一名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努力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为教师的培训学习提供经济和时间上的支持,对教师的晋职提供条件和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彭小虎.社会变迁中的小学教师生涯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

[2]郑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J].中等职业教育,2004,5.

[3]孙本初,王永大.工作生活质量之研究[J].人事月刊, 1997,24(3).

[4]石兆.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8).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水平总体很低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水平总体比较低,在职业品质的五个维度中,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工作环境、工作特性、组织氛围、专业培训、工作待遇。

(二)职业品质在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在性别和婚姻状况这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在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这几个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 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职业品质各个方面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特性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在组织氛围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非常显著的优于50岁以下的教师。在工作待遇上,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工作待遇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40岁以下的教师。在专业培训上,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对专业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高于31~40岁的教师,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对专业培训的感受非常显著地优于21~40岁的教师。

2.不同教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工作特性、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和在职进修上的感受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工作特性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岁的教师。在组织氛围上,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教龄在11~15年的教师,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6~15年的教师。在专业培训上,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在专业培训的感受显著优于教龄在6~15年的教师。

3.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在对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工作待遇和在职进修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对工作特性的感受上有显著的差异。相对而言,本科学历教师对工作特性的感受要优于研究生教师。

4.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职业品质的感受中,对工作特性、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专业培训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组织氛围的感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教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显著地优于讲师对组织氛围的感受。

五、对策思考

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品质的水平,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要有所作为。

(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公条件不理想,现代教学设施不足,学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增添相应设备,创造有利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第二,营造好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高职院校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肃清学校周围的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第三,建设好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制度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制度。首先,学校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其次,学校制度要公正、公平,尤其体现学校的福利制度和晋升制度。再次,学校制度的制定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最后,学校制度要保持稳定,不能因人因事随意制定和修改制度。

(二)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孙本初、王永大指出,职业品质的提升经由计划性的组织变迁干预技术以改善组织效能。[3]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第二,倡导同事之间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良性竞争。教师的竞争是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把教师的竞争变成一种对抗性的竞争。第三,领导要尊重和理解教师。一方面,领导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心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是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一群人,他们的成就欲望普遍高于中小学教师,[4]领导要尊重教师的工作,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教育家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5]高职院校应该承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要引导和帮助教师不断地体验和感悟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刻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在深刻的反思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形成理性的认识。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念。第二,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传播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和企业文化,并根据院校实情,开辟多种渠道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三,有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高职院校要帮助每一名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努力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为教师的培训学习提供经济和时间上的支持,对教师的晋职提供条件和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彭小虎.社会变迁中的小学教师生涯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

[2]郑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J].中等职业教育,2004,5.

[3]孙本初,王永大.工作生活质量之研究[J].人事月刊, 1997,24(3).

[4]石兆.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8).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现状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