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9-26朱寿龙

化学教与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应用

朱寿龙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分层思考、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四个方面对化学教学进行了探索,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分层思想;教学案例;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8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3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化学课程”。依据化学教材的递进性、学生的层次性、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教学案例将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思想作一些分析。

一、分层思考解决多要素问题

受江苏高考模式的影响,几乎所有学校的化学课时都偏少,而化学学科的内容并没有减少,知识难度并没有下降,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化学新课程没有很好的认识,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化学思想没有建立,化学能力缺失。而化学学科知识点多,散,又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想不到”、“想不清”和“想不明”的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分析表明,出现以上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需要考虑的要素不清和对多种要素不知如何考虑。分层思考是指将解题需考虑的要素进行分析,先只考虑一个,再逐个考虑其它要素,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2014年江苏高考题)0.1mol/L CH3COONa与0.1mol/L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下列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是否正确:c(Na+)=c(Cl-)>c(CH3COO-)>c(OH-)。可引导学生分析此题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溶液的成分,离子的种类和影响离子浓度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形成基本解题思路,并体会到在考虑多要素问题时要先抓主要因素,后考虑其他次要因素的思维模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建立正确的方法观。

二、分层教学助推全面发展

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中化学内容的深广度与初中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化也就不可避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今年高二年级教学研讨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流程图如下:

在对学生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本节课加入学优组或者普通组。学优组重点强化突破较难题,普通组侧重对知识的保温和查漏补缺。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激励他们走向成功。让学得好的同学保持压力而不骄,差的取得成功而不馁,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分层作业落实减负增效

传统作业普遍存在效率低、类型少、重知轻能、机械重复等弊端。分层作业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类,通过完成不同的作业,使作业的针对性更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分层作业往往采取双向分层,即将学生和作业同时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对应层次的作业。这样的分层作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但也限定了学生认知的发展,因为学生在完成对应作业后就不能选择更高层次的了。为此,我们确立了“自主分层”的作业模式,即分作业不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模式。

如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作业中,给出了五组作业:1.单一溶液;2.混合溶液;3.大小关系;4.等式关系;5.图表曲线。每组作业都标有不同难度(在题目序号前标上“☆”号,容易题、中档题、难题分别表有1、2、3颗“☆”号)。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完成。减少了作业的盲目性,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复习阶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掌握不好的小组作业训练,对其他几组则放弃。“自主分层”作业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互协调,使原来的“负担”转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这样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锻炼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满足了学生挑战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欲望,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四、分层评价践行课标精神

分层评价是指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方法,逐步推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以实现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评价方法。分层评价有效解决了评价形式和内容单一、盲目呆板、笼统专权等问题,如可以从听课行为、记笔记、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四个方面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从知识学习的效果、技能掌握的水平、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习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观察、检测、对话、问卷调查和表现性评价这五种方法。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学生互评。

以上这些评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为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在一段时间后依据量化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后续评价在同一层次的学生间进行,前三分之一进入前一层次,后三分之一进入下一层次,让所有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和压力。根据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调整部分评价方法和标准,层层推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学会尊重他人,善待自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分层思想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以人为本”,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样,也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如果分层不当,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才能将分层思想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覃兵.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