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2014-09-25韦建平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职业能力高职生

【摘 要】阐述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分析高职生职业能力现状,探究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以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77-03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然而不断发展壮大的高职院校规模,每逢毕业季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就业压力徒增。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数量问题,也有高职生职业能力不高的质量因素问题,即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职业要求,企业想招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面对高职生职业能力低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引起高度重视,思考如何为就业市场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已是摆在高职院校和学生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

职业能力是职业者将学习和训练得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在一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并能完成一定职业活动的能力。职业能力的构成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合称为通用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并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移的跨职业和跨岗位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从业者胜任岗位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本能力。高职生的专业不同,其专业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但就通用能力而言,不同专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却是基本相似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基层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生能良好地完成任务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需的一系列稳定的能力和素质特征的总和,包括有职业认知能力、职业技能、职业品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其中,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技能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职业品质是形成职业能力的核心,职业适应能力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要使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职业能力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

二、高职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意识不强,职业岗位要求了解少。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据一项调查发现,有75%的高职生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职业的要求,只有40%的高职生说热爱自己的专业,毕业后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仅为38%,40%的高职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调查的数据反映出高职生职业认知差,职业意识不强,学生在校学习关注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对学习的专业及今后的职业岗位要求缺乏认识。

(二)职业定位不清晰,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比例低。职业定位是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技能和个人实际情况,同时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很多高职生并不了解自身情况,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搞不明白,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学习的专业今后将从事什么职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做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只是表面应付而已,他们职业方向盲目,职业目标缺乏。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职生求职应聘时,一味听从父母亲戚的意见和安排,并不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技能来选择职业;盲目跟随同学和朋友,别人做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工作,毫无自己的主见、思考和判断,这样目标性不强的就业,其就业质量肯定不高,就业时间难以持久。

(三)职业技能不高,与社会需求有差距。职业技能是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技术能力或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熟练操作技巧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部分高职生专业知识狭窄,专业技能薄弱,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低下,难以达到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学生职业技能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学校,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重课堂理论教学、轻操作实践教学的现象较普遍,教学内容不能体现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跟不上变化了的设备、工艺、技术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老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标设定僵化、死板,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造成专业设置狭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职业能力的内涵认识不足。职业道德是指与人的职业角色行为和责任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职业道德体现为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有职业荣誉感,职业操守良好等。目前高职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敬业吃苦精神严重不足;二是责任意识缺乏;三是纪律、制度观念松弛,较多的高职生希望在工作中自由宽松、不受纪律约束;四是轻视或忽视职业道德作用,他们大都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片面观点,认为职业道德只是一种理论学习,口头上讲讲而已,在企业市场中不被重视,不会起到实际作用。

(五)职业心理准备不足,职业岗位变动大。职业心理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状态及特征。部分高职生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企业要求过高,期望工资待遇要高、环境要舒适、工作起来要轻松,只想着单位能给自己什么好处,而不是想自己能给单位贡献什么,观念上没有投入与回报要相称的意识。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转行跳槽现象时有发生,某个岗位工作尚未能独立承担,能力未得到表现,就辞职不干了,给企业造成人力资源和财产的损失和浪费。有的高职生上岗后,工作兴奋期短,工作热情很快消失掉,变得拖拉懒散、不思进取了。这些都反映出高职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

三、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职业能力内涵,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新时期的职业人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最为看重的是工作责任心,其余依次为道德品质、沟通合作能力、实干精神等,而不是课程成绩或某一方面的技能,这与一些教师和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分数有明显差别,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全面地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纠正认识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价值观和教育观。学校要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及思维方式的教育,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一靠教育,二靠实践,三靠内化,让学生认知职业品质,通过职业品质体验到职业品质的重要性,在潜意识内心里接受和逐步具备职业品质,可以通过以下的具体措施和载体来实现。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强化高职生的职业认知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思修课和职业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好这个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宣传良好的职业道德,弘扬崇高的职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职业岗位、遵守职业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自律意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具有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今后步入职场打下牢固思想基础。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全面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让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尽可能带有职业品质的特点和色彩,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些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育艺术节、科技技能节、寒暑假社会实践、为社区群众修电脑电器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管理的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3.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强化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和掌握程度的试金石,是竞赛优胜者专业技能追求更强的加油站,也是竞赛落后者找出差距奋力追赶的驱动器,学生相互之间的个人竞赛,能激发学生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学校和部门相互之间的集体竞赛,则能营造促进专业技能学习的浓厚氛围,带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非常乐意到参加过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成绩优异的学校招聘学生,对参赛学生和获奖学生青睐有加,主动请求学生加盟到企业去工作。

(二)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围绕职业能力本位的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1.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确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形成不是靠某一课程所能实现的,它需要从课程体系出发,将职业能力要求有序分解和落实到不同课程之中。高职院校要按照“宽基础,强技能,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将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一方面培养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技能,另一方面重点培养能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使学生既能直接从业上岗,又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三位一体课程模式的设计思路应为:首先,分析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对人才的要求,将其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成为核心课程模范块;然后,将能应用于若干个不同的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最后由多个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相对稳定,属于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就业课程是灵活多变的,属于选修课程,反映就业方向特征。

2.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动手操作的应用能力掌握。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法中,以任务为中心的模式很受推崇,即以“工作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模式。在实训课程环节,可给学生提供多个融合了不同模块技能作为实训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和操作,高职生主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工作任务中的问题与故障。

3.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向“导”学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可运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问题解析方式。开课之初就向学生公布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行实训与教学一体化,把专业课搬到实训室,推行情境模拟教学,实施“教、学、做”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下,获得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确实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

(三)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学校的教学要紧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本质是使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实现对接。根据工学结合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合作,推荐和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主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以一种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思想上、行为上以及职业能力上实现由学习者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既可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完成在校生的学校实习实训课程,又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返校后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通过顶岗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转变就业观与择业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缩短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进程,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l]高丽萍. 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2]李振汕. IT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3]梁多煦.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2)

【作者简介】韦建平(1964-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职业能力高职生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