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

2014-09-22陆晶

音乐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邀请赛

摘要:2013年7月13日至16日,“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邀请赛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本次大赛有别于其他赛事,注重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涌现出许多亮点,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翰雅杯;古筝艺术;传统流派;邀请赛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3-

2013年7月13日至16日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中国古筝网承办的“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邀请赛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经过北派风格作品、南派风格作品、自选作品(包括现场陈述)三轮角逐,中央音乐学院的程皓如荣获金奖;中央音乐学院的高阳、崔杉分别获得银奖;中央音乐学院的孙金阳、四川音乐学院的于翰泓、中国音乐学院的夏菁分获铜奖;同时,组委会还颁发了优秀奖以及河南、山东、陕西、福建、潮州、客家流派筝曲的最佳演奏奖。其中,浙江筝派及广东粤乐风格演奏最佳演奏奖空缺。

一、 历史回顾及比赛规格

传统流派是中国筝乐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并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社会背景及文化因素等个性特点,其继承与发展值得当今每位习筝人思考。

“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邀请赛是我国首次举办专题性的传统筝乐比赛,其影响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次赛事旨在让更多习筝人关注古筝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音乐,为习筝之同僚提供古筝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音乐交流、学习的平台,并选拔其中之佼佼者,真正使古筝艺术得到全面有序的发展。此次邀请赛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系主任江澹曦教授发起,与中国古筝网董事长林加平先生共同策划。比赛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四川音乐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安排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初期的讨论中,王小平、李庆丰、李伟、张彤、赵峰、樊艺凤、何成育等专家教授对赛制及安排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并得到了王中山、王蔚、李萌、林玲、周望等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们的大力支持。

比赛吸引了国内九大音乐院校、港台地区艺术院校、各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的古筝专业师生,以及来自专业文艺团体的古筝职业演奏员共计86人参与。比赛奖励办法:金奖两万元、银奖一万元、铜奖五千元及单项最佳演奏奖每项两千元,其奖励力度仅次于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为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含金量,组委会特别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和周望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王蔚教授、西安音乐学院樊艺凤教授、沈阳音乐学院杨娜妮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阎爱华教授、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金星三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张俪琼教授及香港演艺学院许菱子教授等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及艺术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和专业艺术团体著名古筝演奏家进行赛事评审工作。同时,聘请国内老一辈知名古筝教育家担任赛事艺术顾问。由于此次大赛属首次全国性的传统筝乐比赛,赛事流程较之前其他筝乐赛事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其一,比赛不设淘汰赛或晋级赛,所有选手均须完成规定的三轮比赛。三轮比赛要求选手演奏南北派的筝曲各不相同,各轮相加所得总分即为该选手的最终成绩。这一突破较全面地检验了选手掌握多个流派筝曲的综合能力;其二,三轮比赛分别设在不同的赛场且各赛场评委均不相同,并不得少于5人; 其三,也是此次比赛最值得一提的第三轮比赛,组委会在规则中加设了1至2分钟的选手现场陈述环节,其陈述内容为演奏者对所演作品和流派的认识与理解等,该环节由组委会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单独评分,成绩计入总分。这样的赛制形式展示了这一全新赛事所带来的公开、公平、公正性以及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筝乐文化的清晰定位,其势必将使此次比赛成为全国性的、最大规模的,并具有重要社会、学术及历史意义的传统筝乐赛事。

二、盛况空前,亮点频出——比赛概况

此次邀请赛分设三轮比赛,选手需分别演奏北派风格作品、南派风格作品、自选作品(包括现场陈述)共三首。曲目规定为1980年以前改编或创作的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乐曲。北派风格作品的选择上,参赛选手较多地选择了山东筝曲《四段锦》、河南筝曲《汉江韵》、陕西筝曲《姜女泪》等作品;南派风格作品选择方面,演奏者多选择客家筝曲《出水莲》、潮州筝曲《柳青娘》(活五调)、浙江筝曲《月儿高》 《将军令》等作品。这些曲目通常为金钟奖、文华奖等比赛中规定演奏的传统曲目,因此各院校的师生将其作为重点曲目进行演练,而更多的传统作品则较少涉足。加之大量练习非传统曲目,因此在传统乐曲的研习上精力有限,各流派能掌握的仅一两首具代表性的乐曲,更谈不上针对某一流派演奏技法和风格的全面系统研习。这种现象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若不加改进,会使传统乐曲的传承受到限制,传统筝乐的继承亦会越来越少,当然,对传统筝乐的认识和理解上也会流于肤浅。

当然,也有部分选手选择了广东粤乐筝曲、福建筝曲、《弦索备考》或传统流派中不常演奏的乐曲,如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高阳演奏广东粤乐筝曲《饿马摇铃》,以右手音色的明暗对比及左手丰富的变化表现出独特的韵味,加之高胡伴奏,令在场评委及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音乐学院的夏菁演奏《弦索备考》中所记载之《阳关三叠》,沉稳大气,独具特色;中央音乐学院的崔晓彤演奏河南筝曲《新开板》,曲调活泼,现场加入传统的打击乐伴奏,把河南地方戏曲音乐表现得韵味十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张佳康演奏福建筝曲《暗相思》等作品,不仅展示出传统筝乐曲目的浩瀚,也引起更多筝人对众多流派及风格的关注。

自选作品比赛的现场论述环节是此次比赛的一大亮点。选手们谈到为准备现场论述这一环节,在赛前查阅了诸多与所弹奏之流派筝曲相关的各种资料,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自己对历史源流、传承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也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 升华——讲座、论坛及两场音乐会

(一)讲座及论坛

7月16日上午在四川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办了含金量极高的学术讲座,讲座人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星海音乐学院饶宁新教授、闽筝传承研究会会长陈茂锦教授、星海音乐学院陈安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曲云教授。李萌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希望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音乐文化,并提出“传统也是在变化的”观点。在谈到这次比赛中举办福建筝曲专场演出的时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发展相对缓慢的福建闽筝流派的情况。饶宁新教授则结合自己研习传统筝乐的经历,生动而形象地提出了学习传统筝乐的重要方法——唱谱法。陈茂锦与广大师生交流了传统筝乐的教学方法——口传心授。陈安华教授建议研习传统筝乐应多接触、多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等知识。最后,曲云教授结合本次比赛的评审感想与大家探讨了有关陕西筝乐演奏的诸多方面,体会演奏传统筝乐与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比赛为中国古筝提供了弘扬传统筝乐的平台,使老中青三代能够共聚一堂共同研讨学习、巩固发展传统筝乐文化。前来观摩学习的师生大多表示能够参加如此集中且规格之高的讲座对于他们来说受益匪浅,为他们今后学习传统筝乐之路指明了方向。

16日下午举办了由赛事评委、艺术顾问及特邀嘉宾共同参与的名为“传统筝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高峰学术论坛。论坛由厦门大学焦金海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曲云教授共同担纲主持,各位筝家纷纷发言,现场气氛活跃。吉林的赵登山老师指出,此次赛事是建国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传统筝乐比赛,是史无前例的,希望年轻一代筝人多吃苦,用心弹琴,把传统筝乐艺术传承下去。扬州的张弓老师谈到,举办这次传统筝乐比赛意义之大,是很了不起的,同在扬州举办的“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的宗旨是一致的,并希望更多年轻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瑰宝。福建的陈茂锦老师讲到,“秦筝归秦”的现象值得思考,建议大家可以去研究中国历史中秦筝与其他流派的传承与演变以及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展各流派的传统筝乐。音乐理论家戈弘老师提出,先传承后发展的理念。他认为,流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新创作的曲目里不应受到流派的限制。他强调,四川音乐学院及中国古筝网组织这次高规格的比赛,为台上台下的筝界人士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广西的林坚老师首先感谢主办方为老中青三代筝人提供了这次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同时为年轻筝人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为弘扬筝乐艺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提到现今左手取韵的特点在削弱,强调“以韵补声”的重要性,呼吁青年筝人应该认真研究各流派风格之间的差异,细心领会其精髓所在。武汉的吴青老师谈到,她一直在期盼这次主题论坛的举办,认为传统筝乐的继承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她认为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偏离方向。天津的王小月老师说,参加这次比赛活动受益良多,并评价到:“这次活动相当于文化部级的活动,是载入史册的、是史无前例的”,并认为传统筝乐应该是“弹哪个风格就应该去研究哪个风格的演奏法”。台湾的张俪琼老师谈到,此次传统筝乐的专题性比赛对现今筝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提出“古谱不变其中,造句却可变通”的观点,建议同学们回到古谱学习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变化。香港的许菱子老师认为,习传统筝乐应是“三分弹,七分韵”,学好传统筝乐能更好地掌握带有流派风格的作品,也能更好地表现出现代作品的韵味和深度,并提出,“‘翰雅杯传统筝乐系列活动的举办具有前瞻性,意义重大且深远!”最后曲云老师作总结发言,其一,希望筝界同仁树立事业心及奉献精神,积极展开各流派传统筝乐的挖掘、抢救工作。通过此次传统筝乐比赛的系列活动,福建闽筝希望振兴流派,台湾地区也萌生建立自己风格筝派的想法,这都是这次活动给予的力量。其二,呼吁大家培养并坚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研究的态度扎实学传统,以继承发展为目标,积极学习、相互借鉴。

此次讲座和论坛,是我国当代筝人齐聚共同研讨和探索传统筝乐艺术发展之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总结过去并为未来筝乐艺术的全面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两场音乐会

为推动闽南筝派 的发展建设,传统筝乐活动期间举办了福建筝曲的专场音乐会,其旨在推广大众知之甚少的闽南筝派。本场音乐会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闽筝传承研究会传承班的几位学员先后演奏了《蛟龙吐珠》 《步步娇》 《铺地锦》《美女告状》 《倒地梅》 《归燕》等作品,伴随着一曲活泼明快的筝乐合奏《蜻蜓点水》,音乐会在观众热烈地掌声中圆满结束。到场的专家和选手们近距离地聆听到福建闽南筝乐,领略了福建筝乐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期翼在众多筝人的共同努力下,每个流派都能得到同等的重视和不断的发展。

16日晚隆重举行了“翰雅杯”传统筝乐比赛的闭幕式颁奖仪式暨名家筝乐音乐会,四川音乐学院党政领导、本届比赛的艺术顾问、专家评委、全国各高校的古筝教师、参赛选手和热爱古筝的学生及家长们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空前的历史时刻。名家音乐会由老中青三代筝家组成,其中星海音乐学院的饶宁新教授演奏了其代表作客家筝曲《出水莲》,上海音乐学院的王蔚教授演奏了浙派筝派代表曲目《高山流水》,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演奏了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凄凉曲》,四川音乐学院江澹曦教授则演奏了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为寓意青年一代筝人对传统筝乐的传承,音乐会还邀请到武汉音乐学院古筝教师刘乐演奏潮州筝曲《过江龙》、四川音乐学院古筝教师陆晶演奏山东筝曲《四段锦》、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宋心馨演奏广东粤乐筝曲《禅院钟声》。这些乐曲均涉及传统筝乐主要流派,让在场观众较全面地了解了传统筝乐丰富的演奏技巧和多样的音乐风格,对传统筝乐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届“翰雅杯”古筝邀请赛闭幕式、颁奖仪式暨筝乐名家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特别为本次音乐会创作的《远行》一曲中落下帷幕。再是美好也有结束,就像《远行》的寓意一样,传统筝乐的发展必将远行!

这次比赛及讲座、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为全国各音乐院校及艺术、师范院校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传统筝乐的平台。尤其是各大院校古筝专业的学生们,他们纷纷表示,参加这次比赛对传统音乐演奏、理论及表达能力均有很大提高,而且这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而音乐会的举办则让社会上广大筝乐演奏者、爱好者更加深入了解到传统筝乐曲目之丰富、风格之多样、筝韵之优美,从而更好地引导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 赛后反思

“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邀请赛由于系首次举办,还有待完善及提高之处:如第一,本届比赛的范围涉及到全国各主要院校及港台地区院校,但是,要将中国传统筝乐之魅力推向国际,那么也就需要加大赛事的宣传力度,以便在下一届比赛的举办中能够涉及海外地区的参赛选手,以提升比赛的国际影响力;第二,这次比赛评审多为演奏家、教育家,为使中国传统筝乐的发展在中国音乐界引起更大的反响,下届比赛可考虑邀请更多的作曲家、理论家参与到传统筝乐的创作及比赛中来;第三,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筝乐,为今后更好地鼓励传统筝乐风格新作品的创作,组委会也应考虑并设置专门性的奖项等问题。

本次比赛浙江筝派及广东粤乐风格演奏最佳演奏奖空缺。其原因何在,是一个需要中国筝乐界深思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从表象上看,浙江筝派是最接近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的流派,大多数选手在演奏中更多的是展示技术,而并不能把该流派独特的风格特点加以很好的表现。而广东粤乐风格筝曲方面,选手对广东音乐的把握不够深入,演奏时风格不够突出所致。正如多位筝家赛后所感,希望通过本次比赛使大家对传统筝乐的演奏和认识得以提高,并愿意深入研习与传承传统流派的精髓,认真研究各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风格间的差异,为传统筝乐的传承发展,更为古筝艺术的全面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石。

此邀请赛计划每三年举办一次,以邀请获奖选手举办音乐会,理论家、作曲家广泛参与专题讲座及论坛等更多样的形式,为传统筝乐优秀演奏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提高传统筝乐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在这里,我们期待下一届传统筝乐比赛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中国筝乐艺术将在吾辈共同之努力下,于民族音乐的大花园中更加绚丽的绽放。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福建筝,也称“闽南筝”,是中国古筝九大流派之一,风格古朴、淡雅,技法简炼而细腻。

猜你喜欢

邀请赛
回忆孙华大姐
“相约幸福成都”田径邀请赛开赛
为业余棋手诊脉
柳大华先胜吕钦
一道希望杯竞赛题的变式研究
1984年我国举办的国际比赛
第一届美国数学邀请赛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