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情古镇唱新歌

2014-09-21付松

当代贵州 2014年10期
关键词:蜡染小城镇刺绣

付松

置身于官寨古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洞穴奇观,这里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这里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走进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宽阔平坦的马路,绿意葱茏的田园,别具特色的民居,风情浓郁的村庄,诠释着一个示范小城镇“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丰富内涵,展示着一个绿色小城镇“花常开、果常熟、地常青、客常来”的独特魅力。

党政“领唱”

着眼特色做文章

“古寨修得像座城,青色石板铺成行。雨天过路泥不沾,晴天走起人精神。”走在官寨的古街上,聆听着这样的歌谣,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优美意境。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图案,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获得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受。

置身于官寨古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让游客驻足,让游客感动,让游客留恋,让小城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官寨乡党委书记黄开俊说,水西的历史云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端庄典雅的民居建筑,较为完善的现代设施,为官寨小城镇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13年,官寨乡被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正式开启了“小城大业”的发展道路。乡党委政府围绕“一街、四区、五节点”的工作思路,将官寨老街打造成一条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精品商业街,还配套建设了集歌舞表演、节日聚会、文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那威彝寨,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

在面积58万平方米的镇区内,一个1731.4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犹为显眼,旁边的奇石园、银杏园、盆景园、人工湖一字排开,展示着一个示范小镇现代的、绿色的、生态的独特魅力。

截至2014年初,官寨乡总投资8000万元的“那威洛姆”彝族古寨项目,已完成投资3240万元,建成了旅游步行古街、安邦彦大道、农贸市场、污水处理站、寨门等;镇区路网、给排水管网、电力线网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广场和休闲小广场,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年公寓实现了38位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乐,小城镇建设成效初显。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模式,让老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黄开俊介绍,整条古街80多个门面,建成后由织金洞管理局和官寨乡统一出资从老百姓手中“回购”,免费3年租给当地农民和外来客商,以此推动小镇商贸发展。

“原来居住的那里交通不便,环境脏乱,搬迁过来之后,政府无偿为我们提供宅基地,现在宽敞多了。”居民潘正军家的新房就紧靠农贸市场,一楼是两个几十平方米的大门面。一直以烤酒为生的张道方,搬迁后除了建起700多平方米的住房,还有6个联排的门面。“以后光租门面就有一笔好收入。”张道方说。

“立足官寨乡旅游资源富矿,寻找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示范小城镇建设完美结合的发展路道,是进一步提高官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家园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黄开俊说。

群众“合唱”

奏响田园交响曲

官寨苗族乡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部,明代以前称为那威,属水西古彝重地,是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的居住地和官邸,官寨因之而得名。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有乌江源百里画廊重要景点恐龙谷、裸结河、香粑车乐园等,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在近几年的探索发展中,官寨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示范小城镇建设与景区开发的互动发展,小城镇建设因此有了产业支撑,旅游产业因此有了服务保障。

在官寨乡的规划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描述:依托织金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巩固麻窝、红岩两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努力构筑劳务、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积极谋求把全乡建设成地常青、花常开、果常熟、客常来的美好生态家园。

过去,麻窝村是穷得丁当响的地方,通过打造300亩果蔬种植示范基地,200亩樱桃种植示范基地,50亩柑橘种植示范基地,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一应俱全,田园瓜果飘香,民居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现代文明与生态家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红岩村坐落在风光绮丽的裸洁河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在建设金橘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经果林的同时,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庭院5140平方米,建起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和神龙潭香粑车乐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感受生态乡村、体味农耕文明、传承民俗精粹、领略彝苗风情”为主题的“和谐官寨·生态乡村·风情之旅”逐渐打响,看芦笙舞蹈、吃农家饭菜、住农家旅馆、赏民间工艺在官寨的乡村旅游中已成为时尚。

“这里可供游玩的地方到处都是,自然的、生态的、文化的、民族的,多得有点让人应接不暇,放开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来在这里住上几天,可以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民族风情,什么是桃源生活。”游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嘉奖。

如今,官寨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更加注重旅游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当地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旅游发展、生态建设、开发扶贫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黄开俊说,“小城镇建设,推动着官寨乡同步小康的进程;发展乡村旅游,是官寨乡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作出的生动实践。”

绣娘“独唱”

演绎苗乡好声音

“我是一名绣娘,从事的是蜡染刺绣工艺。大家看一下我穿的这件衣服和我背的这个包,都是我亲手绣的。”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的发言,在赢得与会人员掌声的同时,也让她的家乡——织金县官寨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从开办工艺坊到成立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蔡群只用了6年的时间,公司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我的员工全部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妇女,手引绣线,口唱山歌,坐在家里也能就业。”蔡群说,那些纯手工制作的旅游产品,一针一线都蕴藏着苗族妇女的缕缕真情,她要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技艺传承下去,带领姐妹们脱贫致富。

在蔡群的记忆中,童年时代是艰难而痛苦的。“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困难,捡了三四年的垃圾,之后就去深圳打工。”蔡群回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她始终没有放弃从8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的刺绣技艺,她能在那里找到快乐找到安慰。

蔡群从小生活的那个叫小妥倮的苗族村寨,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

“房前屋后都是山,早愁吃来晚愁穿。娶妻当娶妥倮女,嫁人莫嫁妥倮男。娶得妥倮苗家女,家里家外一肩担。嫁得妥倮苗家汉,背断脊梁也枉然。”古老的歌谣唱出了妥倮“天上下雨地上湿,屋外刮风屋内冷”的贫穷景象,更唱出了“只见姑娘嫁出去,不见媳妇娶进来”的悲惨现实。

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祖辈们遗留下来的蜡染和刺绣技艺,会成为他们今天脱贫致富的强劲支撑。全寨妇女当起了“绣娘”,用一根细小的绣花针织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图景。

从2006年以来,妥倮苗寨的蜡染、刺绣工艺在全省“两赛一会”中多次获奖,涌现出了一批“毕节名匠”、“毕节名创”、“贵州名匠”、“贵州省十大民间蜡染工艺大师”。

2007年,官寨乡成立了妥倮民族蜡染刺绣工艺旅游产品销售公司,以发展乡村旅游、创新特色产业为宗旨,全力搞活一方经济,带动农民发展致富。公司紧紧抓住省、市、县举办的各种旅游活动,组织公司成员展示、销售蜡染、刺绣等旅游产品,受到了日本、英国等外国游客的广泛青睐,被形象地誉为“指尖上的舞蹈”。

目前,妥倮苗寨已建成蜡染、刺绣一条街,全长近1公里,主要以生产、销售苗族蜡染、剌绣和经营独具民族风情的农家旅馆、农家乐为主,整条街共入住创业户57户,就业人员175人,带动周边就业250余人,产品远销国内外,年创收400余万元。(责任编辑/喻丹)

置身于官寨古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洞穴奇观,这里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这里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走进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宽阔平坦的马路,绿意葱茏的田园,别具特色的民居,风情浓郁的村庄,诠释着一个示范小城镇“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丰富内涵,展示着一个绿色小城镇“花常开、果常熟、地常青、客常来”的独特魅力。

党政“领唱”

着眼特色做文章

“古寨修得像座城,青色石板铺成行。雨天过路泥不沾,晴天走起人精神。”走在官寨的古街上,聆听着这样的歌谣,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优美意境。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图案,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获得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受。

置身于官寨古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让游客驻足,让游客感动,让游客留恋,让小城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官寨乡党委书记黄开俊说,水西的历史云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端庄典雅的民居建筑,较为完善的现代设施,为官寨小城镇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13年,官寨乡被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正式开启了“小城大业”的发展道路。乡党委政府围绕“一街、四区、五节点”的工作思路,将官寨老街打造成一条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精品商业街,还配套建设了集歌舞表演、节日聚会、文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那威彝寨,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

在面积58万平方米的镇区内,一个1731.4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犹为显眼,旁边的奇石园、银杏园、盆景园、人工湖一字排开,展示着一个示范小镇现代的、绿色的、生态的独特魅力。

截至2014年初,官寨乡总投资8000万元的“那威洛姆”彝族古寨项目,已完成投资3240万元,建成了旅游步行古街、安邦彦大道、农贸市场、污水处理站、寨门等;镇区路网、给排水管网、电力线网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广场和休闲小广场,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年公寓实现了38位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乐,小城镇建设成效初显。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模式,让老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黄开俊介绍,整条古街80多个门面,建成后由织金洞管理局和官寨乡统一出资从老百姓手中“回购”,免费3年租给当地农民和外来客商,以此推动小镇商贸发展。

“原来居住的那里交通不便,环境脏乱,搬迁过来之后,政府无偿为我们提供宅基地,现在宽敞多了。”居民潘正军家的新房就紧靠农贸市场,一楼是两个几十平方米的大门面。一直以烤酒为生的张道方,搬迁后除了建起700多平方米的住房,还有6个联排的门面。“以后光租门面就有一笔好收入。”张道方说。

“立足官寨乡旅游资源富矿,寻找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示范小城镇建设完美结合的发展路道,是进一步提高官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家园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黄开俊说。

群众“合唱”

奏响田园交响曲

官寨苗族乡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部,明代以前称为那威,属水西古彝重地,是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的居住地和官邸,官寨因之而得名。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有乌江源百里画廊重要景点恐龙谷、裸结河、香粑车乐园等,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在近几年的探索发展中,官寨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示范小城镇建设与景区开发的互动发展,小城镇建设因此有了产业支撑,旅游产业因此有了服务保障。

在官寨乡的规划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描述:依托织金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巩固麻窝、红岩两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努力构筑劳务、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积极谋求把全乡建设成地常青、花常开、果常熟、客常来的美好生态家园。

过去,麻窝村是穷得丁当响的地方,通过打造300亩果蔬种植示范基地,200亩樱桃种植示范基地,50亩柑橘种植示范基地,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一应俱全,田园瓜果飘香,民居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现代文明与生态家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红岩村坐落在风光绮丽的裸洁河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在建设金橘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经果林的同时,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庭院5140平方米,建起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和神龙潭香粑车乐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感受生态乡村、体味农耕文明、传承民俗精粹、领略彝苗风情”为主题的“和谐官寨·生态乡村·风情之旅”逐渐打响,看芦笙舞蹈、吃农家饭菜、住农家旅馆、赏民间工艺在官寨的乡村旅游中已成为时尚。

“这里可供游玩的地方到处都是,自然的、生态的、文化的、民族的,多得有点让人应接不暇,放开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来在这里住上几天,可以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民族风情,什么是桃源生活。”游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嘉奖。

如今,官寨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更加注重旅游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当地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旅游发展、生态建设、开发扶贫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黄开俊说,“小城镇建设,推动着官寨乡同步小康的进程;发展乡村旅游,是官寨乡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作出的生动实践。”

绣娘“独唱”

演绎苗乡好声音

“我是一名绣娘,从事的是蜡染刺绣工艺。大家看一下我穿的这件衣服和我背的这个包,都是我亲手绣的。”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的发言,在赢得与会人员掌声的同时,也让她的家乡——织金县官寨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从开办工艺坊到成立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蔡群只用了6年的时间,公司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我的员工全部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妇女,手引绣线,口唱山歌,坐在家里也能就业。”蔡群说,那些纯手工制作的旅游产品,一针一线都蕴藏着苗族妇女的缕缕真情,她要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技艺传承下去,带领姐妹们脱贫致富。

在蔡群的记忆中,童年时代是艰难而痛苦的。“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困难,捡了三四年的垃圾,之后就去深圳打工。”蔡群回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她始终没有放弃从8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的刺绣技艺,她能在那里找到快乐找到安慰。

蔡群从小生活的那个叫小妥倮的苗族村寨,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

“房前屋后都是山,早愁吃来晚愁穿。娶妻当娶妥倮女,嫁人莫嫁妥倮男。娶得妥倮苗家女,家里家外一肩担。嫁得妥倮苗家汉,背断脊梁也枉然。”古老的歌谣唱出了妥倮“天上下雨地上湿,屋外刮风屋内冷”的贫穷景象,更唱出了“只见姑娘嫁出去,不见媳妇娶进来”的悲惨现实。

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祖辈们遗留下来的蜡染和刺绣技艺,会成为他们今天脱贫致富的强劲支撑。全寨妇女当起了“绣娘”,用一根细小的绣花针织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图景。

从2006年以来,妥倮苗寨的蜡染、刺绣工艺在全省“两赛一会”中多次获奖,涌现出了一批“毕节名匠”、“毕节名创”、“贵州名匠”、“贵州省十大民间蜡染工艺大师”。

2007年,官寨乡成立了妥倮民族蜡染刺绣工艺旅游产品销售公司,以发展乡村旅游、创新特色产业为宗旨,全力搞活一方经济,带动农民发展致富。公司紧紧抓住省、市、县举办的各种旅游活动,组织公司成员展示、销售蜡染、刺绣等旅游产品,受到了日本、英国等外国游客的广泛青睐,被形象地誉为“指尖上的舞蹈”。

目前,妥倮苗寨已建成蜡染、刺绣一条街,全长近1公里,主要以生产、销售苗族蜡染、剌绣和经营独具民族风情的农家旅馆、农家乐为主,整条街共入住创业户57户,就业人员175人,带动周边就业250余人,产品远销国内外,年创收400余万元。(责任编辑/喻丹)

置身于官寨古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洞穴奇观,这里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这里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走进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宽阔平坦的马路,绿意葱茏的田园,别具特色的民居,风情浓郁的村庄,诠释着一个示范小城镇“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丰富内涵,展示着一个绿色小城镇“花常开、果常熟、地常青、客常来”的独特魅力。

党政“领唱”

着眼特色做文章

“古寨修得像座城,青色石板铺成行。雨天过路泥不沾,晴天走起人精神。”走在官寨的古街上,聆听着这样的歌谣,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优美意境。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图案,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获得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受。

置身于官寨古街,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让游客驻足,让游客感动,让游客留恋,让小城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官寨乡党委书记黄开俊说,水西的历史云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端庄典雅的民居建筑,较为完善的现代设施,为官寨小城镇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13年,官寨乡被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正式开启了“小城大业”的发展道路。乡党委政府围绕“一街、四区、五节点”的工作思路,将官寨老街打造成一条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精品商业街,还配套建设了集歌舞表演、节日聚会、文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那威彝寨,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

在面积58万平方米的镇区内,一个1731.4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犹为显眼,旁边的奇石园、银杏园、盆景园、人工湖一字排开,展示着一个示范小镇现代的、绿色的、生态的独特魅力。

截至2014年初,官寨乡总投资8000万元的“那威洛姆”彝族古寨项目,已完成投资3240万元,建成了旅游步行古街、安邦彦大道、农贸市场、污水处理站、寨门等;镇区路网、给排水管网、电力线网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广场和休闲小广场,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年公寓实现了38位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乐,小城镇建设成效初显。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模式,让老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黄开俊介绍,整条古街80多个门面,建成后由织金洞管理局和官寨乡统一出资从老百姓手中“回购”,免费3年租给当地农民和外来客商,以此推动小镇商贸发展。

“原来居住的那里交通不便,环境脏乱,搬迁过来之后,政府无偿为我们提供宅基地,现在宽敞多了。”居民潘正军家的新房就紧靠农贸市场,一楼是两个几十平方米的大门面。一直以烤酒为生的张道方,搬迁后除了建起700多平方米的住房,还有6个联排的门面。“以后光租门面就有一笔好收入。”张道方说。

“立足官寨乡旅游资源富矿,寻找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示范小城镇建设完美结合的发展路道,是进一步提高官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家园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黄开俊说。

群众“合唱”

奏响田园交响曲

官寨苗族乡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部,明代以前称为那威,属水西古彝重地,是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的居住地和官邸,官寨因之而得名。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有乌江源百里画廊重要景点恐龙谷、裸结河、香粑车乐园等,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在近几年的探索发展中,官寨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示范小城镇建设与景区开发的互动发展,小城镇建设因此有了产业支撑,旅游产业因此有了服务保障。

在官寨乡的规划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描述:依托织金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巩固麻窝、红岩两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努力构筑劳务、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积极谋求把全乡建设成地常青、花常开、果常熟、客常来的美好生态家园。

过去,麻窝村是穷得丁当响的地方,通过打造300亩果蔬种植示范基地,200亩樱桃种植示范基地,50亩柑橘种植示范基地,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一应俱全,田园瓜果飘香,民居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现代文明与生态家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红岩村坐落在风光绮丽的裸洁河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在建设金橘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经果林的同时,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庭院5140平方米,建起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和神龙潭香粑车乐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感受生态乡村、体味农耕文明、传承民俗精粹、领略彝苗风情”为主题的“和谐官寨·生态乡村·风情之旅”逐渐打响,看芦笙舞蹈、吃农家饭菜、住农家旅馆、赏民间工艺在官寨的乡村旅游中已成为时尚。

“这里可供游玩的地方到处都是,自然的、生态的、文化的、民族的,多得有点让人应接不暇,放开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来在这里住上几天,可以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民族风情,什么是桃源生活。”游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嘉奖。

如今,官寨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更加注重旅游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当地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旅游发展、生态建设、开发扶贫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黄开俊说,“小城镇建设,推动着官寨乡同步小康的进程;发展乡村旅游,是官寨乡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作出的生动实践。”

绣娘“独唱”

演绎苗乡好声音

“我是一名绣娘,从事的是蜡染刺绣工艺。大家看一下我穿的这件衣服和我背的这个包,都是我亲手绣的。”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的发言,在赢得与会人员掌声的同时,也让她的家乡——织金县官寨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从开办工艺坊到成立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蔡群只用了6年的时间,公司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我的员工全部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妇女,手引绣线,口唱山歌,坐在家里也能就业。”蔡群说,那些纯手工制作的旅游产品,一针一线都蕴藏着苗族妇女的缕缕真情,她要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技艺传承下去,带领姐妹们脱贫致富。

在蔡群的记忆中,童年时代是艰难而痛苦的。“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困难,捡了三四年的垃圾,之后就去深圳打工。”蔡群回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她始终没有放弃从8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的刺绣技艺,她能在那里找到快乐找到安慰。

蔡群从小生活的那个叫小妥倮的苗族村寨,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

“房前屋后都是山,早愁吃来晚愁穿。娶妻当娶妥倮女,嫁人莫嫁妥倮男。娶得妥倮苗家女,家里家外一肩担。嫁得妥倮苗家汉,背断脊梁也枉然。”古老的歌谣唱出了妥倮“天上下雨地上湿,屋外刮风屋内冷”的贫穷景象,更唱出了“只见姑娘嫁出去,不见媳妇娶进来”的悲惨现实。

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祖辈们遗留下来的蜡染和刺绣技艺,会成为他们今天脱贫致富的强劲支撑。全寨妇女当起了“绣娘”,用一根细小的绣花针织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图景。

从2006年以来,妥倮苗寨的蜡染、刺绣工艺在全省“两赛一会”中多次获奖,涌现出了一批“毕节名匠”、“毕节名创”、“贵州名匠”、“贵州省十大民间蜡染工艺大师”。

2007年,官寨乡成立了妥倮民族蜡染刺绣工艺旅游产品销售公司,以发展乡村旅游、创新特色产业为宗旨,全力搞活一方经济,带动农民发展致富。公司紧紧抓住省、市、县举办的各种旅游活动,组织公司成员展示、销售蜡染、刺绣等旅游产品,受到了日本、英国等外国游客的广泛青睐,被形象地誉为“指尖上的舞蹈”。

目前,妥倮苗寨已建成蜡染、刺绣一条街,全长近1公里,主要以生产、销售苗族蜡染、剌绣和经营独具民族风情的农家旅馆、农家乐为主,整条街共入住创业户57户,就业人员175人,带动周边就业250余人,产品远销国内外,年创收400余万元。(责任编辑/喻丹)

猜你喜欢

蜡染小城镇刺绣
苗山深处蜡染忙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