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及其意义

2014-09-15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主体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 300162)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最主要、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涉及面很广泛,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教育、道德、哲学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师生关系概述

自人类社会出现后,在社会关系的结构中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师生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和知识的传承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到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形成了原始形态的师生关系。到了近现代,师生关系研究逐步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师生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1.师生关系概述

随着对于师生关系的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来,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出现了诸多研究流派。单是对于师生关系的定义就多种多样,莫衷一是。但其基本含义相差不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通常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结成的相互之间关系,包括彼此相互对待的态度、相处的方法方式、相互之间所处的地位、相互作用等。

在教育、教学和管理逐步科学化和教育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师生关系问题,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素质教育深入进行的结果和必然要求。

2.当前我国研究师生关系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因此,自上个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师生关系范畴研究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大量增加。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在输入“师生关系研究”作为标题中的关键词后,检索了从1990年至今的学术刊物,结果如下:

表1-1 1990年—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师生关系研究”关键词统计结果

以上统计结果仅仅是在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检索关键词的情况,如果在论文内容中涉及到师生关系研究的,那检索结果数量就会更多。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理论界对于师生关系研究的关注度逐步提高。

3.主要出现过两种形态的师生关系

(1)自然性形态的师生关系

自然性形态的师生关系,是人类社会进入以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为标志的文明时期之前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存在形态。人类最初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基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出现的,师生关系是建立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基础之上的。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生存需要制约下的活动就成为原始社会中人们的主要实践活动。所以,在原始社会中,既无独立的精神文化生产实践活动,也无独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亦无独立存在的师生关系构成。

在原始社会中,居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上,血缘关系成为原始社会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也就表现为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代际的父子相传、师徒授受的自然形态。从而形成自然性类型的师生关系,这就是师生关系的初始形态特征。

(2)经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师生关系的存在形态,即师生关系的第二种存在形态是经验性形态。此时,人与自然逐渐相分离,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支配地位。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物质生产关系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专门的创造精神文化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已经开始出现。

随着一些以传授经验和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出现了早期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以传递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为依托,更为关注经验和知识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改造和征服。这种纯粹指向外部世界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教师非常注重经验和知识的灌输式传授,把学生当作外部客观世界、当作独立的“外物”来进行影响、改造和征服,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分裂和异化。

二、新型师生关系——体验性形态师生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纯粹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研究已经没有了市场,主体性教育思潮开始逐步流行,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界的一个亮点,教育理论研究人士开始注意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的个体。

1.新型师生关系概述

在当前我们所处的多元化信息时代,社会阶层政治经济利益逐步分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行为方式更加独立自主,交往方式更加自由平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提高。

此时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为地,把实施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的关系机械地划分为师生双方之间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在多元化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实施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必然发生更多方位,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相互交往行为,产生双方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师生双方相互沟通和融合的状态。

2.新型师生关系形态——体验性形态师生关系

现当代主要哲学流派认为:人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主客体关系,与此不同,人际关系提别是其中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主体间关系。

按照当代哲学流派中的主体间性理论,所谓主体是指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性既是主体的本质属性的直接体现,也是主体的价值追求,是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特性。

因此,构建师生主体间性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和实践策略。师生双方之间主体间性体现的是师生间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主动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及其在其中孕育、形成、成长、表现的主体性。形成师生双方之间主体间性关系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现象学派代表人物胡塞尔指出“完整的现象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方面是作为第一哲学的本质现象学(或普通本体论),另一方面是第二哲学,即关于事实总体的科学。或者说,一门综合地包含着所有这些事实的先验交互性的科学。”胡塞尔认为,作为一种观念的客观世界─一种主体间的经验观念相关物,可以用观念的方式长期存在并且永远被坚持,组成该主体间性的个别的主体,具备相互一致的、协调的、和谐统一的构成体系。

在这种理论下,形成的体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具有了明显的不同于以往师生关系形态的本质特征。

三、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新型师生关系适应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要求,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相一致,能够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青年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

1.实现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

新型师生关系即体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和以往形态的师生关系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新型师生关系抛弃了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以来仅仅把学生当作对象,仅仅属于教师影响、作用和改造的对象的狭隘的研究范畴,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空间。从而确立了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视他们是教育和自主教育的主体研究模式;

(2)新型师生关系把师生关系研究放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全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师生关系的交流对话、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共同成长,从而克服了以往师生关系研究中的单纯的思辨性和狭隘的研究范式,为师生关系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3)新型师生关系肯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肯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经济转型期,信息化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社会价值、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日趋深入人心。因此,建立尊重、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可以加快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步伐,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同步协调发展。加速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实现不断培养和涌现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通过调整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也是学校伦理组织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进而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2013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了“教育梦”,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其中“有教无类”强调的是教育公平,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材施教”强调的是方法,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终生学习”是要求,“人人成才”则是目标。在袁贵仁部长的教育梦中,从教育公平,到教育方法,乃至具体要求和实现目标中,都蕴含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只有加快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才能助推“教育梦”的实现,进而实现“中国梦”。

4.实现师生双方的全面发展

实现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使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获得意蕴丰富、真实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师生双方得到全面发展。

在这里,体验是以生命为前提的,深入到师生双方的心灵,直接将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把个人、社会、他人视为一个整体,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拥抱、参悟和体会。这必将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过去、现在、未来集于一瞬,将东西南北上下纳为一体,敞开个体的内心世界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使生命处于永不停息的创造和运动状态之中。

这正如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可见,体验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探索体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的特征、背景、哲学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不断完善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我们期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超越,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笛卡尔沉思[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商务印书馆,1999.

[3]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4).

[5]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03).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