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用于肛周疾病术后镇痛50例临床观察

2014-09-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7期
关键词:创口熏洗肛瘘

1.吉林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2.上海市杨浦区安图医院普外科, 上海 200093

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用于肛周疾病术后镇痛50例临床观察

王仙锐1李镇2

1.吉林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2.上海市杨浦区安图医院普外科, 上海 20009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疗法对肛周常见疾病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肛周常见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5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中药熏洗疗法50例。疾病包括:痔病、低位单纯性肛瘘、肛裂、肛周脓肿(不含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及其他肛门疾病)。对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局部组织水肿、创口愈合时间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在疼痛评分、创缘水肿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用于肛周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熏洗疗法,值得推广。

穴位电刺激;中药熏洗;肛周疾病;术后镇痛

手术是治疗痔病、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肛门常见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术后疼痛一直是困扰肛肠科医生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患者惧怕手术的主要原因。我院肛肠科自2013年1月以来,尝试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疗法联合治疗肛门常见疾病术后疼痛,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年龄20~65岁之间的肛门常见疾病患者100例,包括:痔病、低位单纯性肛瘘、肛裂、肛周脓肿(不含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及其他肛门疾患)。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随机分为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组(试验组:50例),中药熏洗组(对照组:50例)。试验组:男女比例1.2∶1,年龄:27~68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3∶1,年龄:21~65岁,两组病种分布见表1。经均衡性检验,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病种分布(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通便灌肠1次,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术式,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3d,创口每日常规换药1次。

1.2.1 试验组 在术后第1d给予低频脉冲治疗法,(脉冲频率50~100次/秒,选穴:白环俞穴、膀胱俞穴),缓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可见肌肉轻微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第2d排便后开始加用中药熏洗。熏洗药物组成(本院制剂):黄柏、黄芩、苦参、地榆、荆芥、苍术、马齿苋各25g,明矾20g。每剂煎汤300ml,加水至1500ml,先熏后洗,中药汤剂熏蒸温度约50~60℃,时间10~15min;待药液冷却至39~41℃再浸入坐浴,时间5~10min。熏洗及坐浴后立即换药。

1.2.2 对照组 术后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术后第2d起排便后应用中药熏洗治疗,换药方法同试验组。

1.3 观察指标 评估术后第1d及第3d疼痛强度,采用直观模拟量表法(VAS),根据评分值将观察指标设定为4个等级:无痛(0分)、轻度痛(1~3分)、中度痛(4~6分)、重度痛(7~10分)[2]。

同时统计发生创缘水肿例数及发生率,创口愈合时间。

2 结果

试验组在疼痛评分、创缘水肿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创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评分、创缘水肿率及创口愈合时间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以针刺麻醉为理论基础。据史料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针刺镇痛的详细记载。随着对祖国医学的深入研究,针灸学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电针镇痛、经皮电刺激替代针刺麻醉及镇痛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随着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许多学者[3-5]认为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机制。即:通过针刺,可以促使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啡肽、复合胺、乙酰胆碱、P物质等物质得以释放,从而使机体产生镇痛效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则是通过透穴电流刺激穴位,以其特定的频率和波形刺激相关穴位。而针刺镇痛治疗的关键是选穴,我们选取白环俞穴、膀胱俞穴,电刺激这两个穴位即可兴奋神经在脊髓关闭疼痛闸门,阻止疼痛信息向中枢的传递,释放阿片肽类神经化学物质,使中枢神经细胞降低了对传入疼痛信息的敏感度,迅速提高疼痛阈值,从而模拟针灸效果达到镇痛的目的。同时解除了因疼痛导致的肛门括约肌痉挛,达到了缓解创缘水肿的目的。

中药熏洗疗法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用以治疗肛肠病的疗法。本院自制熏洗方剂具有清热消肿、止痛止痒、收敛生肌之功。借助蒸腾的药气熏蒸患处,依靠药力和热力的作用,透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经络疏通、脉络调和、气血通畅。与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镇痛作用相协同,从而达到减少疼痛,促进愈合的目的。

通过100例肛周常见疾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促愈效果,不仅明显缓解术后疼痛的肛肠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而且降低了创缘水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根据研究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促进创口愈合作用不明显。

综上所述,经皮穴位电刺激与中药熏洗疗法相结合,对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效果。该方法无创、安全、操作简便、无需熟练的针灸技术,在肛肠科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36-44.

[2]郝双林.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14(4),228-230.

[3]韩济生.针刺镇痛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30-33.

[4]季庆洁,杨继国. 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J].山东中医杂志 2012,31(10).770-771.

[5]陈锦明,卢阳佳,黄泳,等. 基于结缔组织探讨针刺镇痛的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88-390.

R245.9

A

1007-8517(2014)17-0037-01

2014.07.02)

猜你喜欢

创口熏洗肛瘘
比缝合更好的创口封闭方法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心灵创口贴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改良型创口贴
小伤口都能用创口贴 ?
治阴道霉菌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