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

2014-09-0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汉印小篆秦汉

黄 文 杰

本文所论秦汉古体字,是指结构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①张政烺先生曰:“古文,古汉字字体的名称。古文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古文名称起于汉代,后世继续沿用,泛指秦统一文字前所有的文字,时间、地点皆无限制,没有一定的字形。狭义的古文指《说文解字》中所见的古文。”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或籀文②《说文·叙》:“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可知《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等相同或相近而字体却多不相同的秦汉时代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③有学者指出,秦汉文字中的“古体字”内涵丰富,包括:与西周金文相同、相近的古体字,与籀文形体相同、相近的古体字,与六国古文形体相同、相近的古体字等。参见赵平安:《隶变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18页。。下文首先把秦汉古体字尽可能收集,与《说文》古文和籀文等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归纳秦汉古体字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其结构和来源。

一、与《说文》古文等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

1.弌(一)④小括号前面的字是经隶定的秦汉古体字,小括号内的字是《说文》小篆隶定写法。下同。:《周家台简》⑤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67号:“日中弌。”《代大夫人家壶》:“今信弌十斤二两。”

按,“一”增加构件“弋”作“弌”。《说文》“一”古文作“弌”。郭店楚简《缁衣》、《穷达以时》、《六德》、上博楚简《彭祖》7号等已见“弌”字。三国吴《禅国山碑》“弌十有弌”、北魏《崔楷墓志》“遣幼子及弌女夜出”亦作“弌”。

按,《说文》“下”古文作“丅”。《陶文编》1.2见“丅”字。

3.礼(禮):《孔耽神祠碑》:“君少治礼经。”《郑固碑》:“我礼则。”《华山亭碑》:“史陕许礼。”

按,《说文》“禮”古文作“礼”。九里墩鼓座见“礼”字。

5.弎(三):《光和斛》二:“光和弍年闰月廿弎日。”

按,“三”增加构件“弋”作“弎”。《说文》“三”古文作“弎”。《古陶文汇编》5.407号作“弎”。北魏孝昌三年《法义九十人等造塔记》“程弎妃”亦作“弎”。

6.旾(萅):《日书》乙种*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日书》乙种、《编年记》、《秦律杂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日书》甲种)202号:“旾三月。”《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孙子兵法》、《晏子》、《六韬》)863号:“旾秋谷(角)试。”《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汉印文字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1.19:“宜旾左园。”

按,秦汉文字之“旾”,与《楚帛书》乙、丙,郭店楚简《语丛》一40号、《语丛》三20号,《三体石经·僖公》,《古玺汇编》5号、2415号等作“旾”同,《说文》小篆则上从艸旁作“萅”。

8.孩(咳):《娄寿碑》:“先生童孩多奇。”

按,《说文·口部》:“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户来切)孩,古文咳从子。”《字汇补·口部》:“咳,与孩同,小儿也。”

11.馭(御):《赵宽碑》:“造父馭周。”

按,御,从彳,从卸。馭,从又,从马。《说文》“御”古文作“馭”。《古陶文汇编》3.960、3.961、3.962号之“”,形近《说文》古文。

16.伇(役):《无极山碑》:“增益吏伇。”马王堆帛书《五行》269、318行等皆见从人之“伇”。

按,《说文》古文从人作“伇”,《说文》小篆作“役”,则从彳。甲骨文此字从人,像以殳击人,知从人之“伇”古已有之。传世文献也用从人之“伇”,如《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天下苦其伇而反之。”王先谦补注:“官本作役。”

22.朹(簋):《汉印文字征》5.2:“朹寿之印”、“朹余闲印”、“朹道”、“朹宪”、“朹春”、“朹长功”。《晏子》570号、阜阳汉简《诗经》142号亦见“朹”字。

25.右(左):《阴阳五行》甲之六:“右右。”

按,此例首字“左”从口作“右”,与《包山楚简》49号,郭店楚简《老子》丙6、8、9号等“左”字写作“右”同,而与《秦公镈》、《说文》小篆从工作“左”者异。此字应是受下文“右”影响而类化把“工”写作“口”。

27.鎜(槃):《尚浴府行烛盘》:“未央尚浴府乘舆金行烛鎜一。”

按,槃,从木,般声。鎜,从金,般声。《说文》“槃”古文作“鎜”。《玉篇·金部》:“鎜,古文盘。”

28.旹(時):《六韬》692号:“旹之所在。”《无极山碑》:“给四旹祠具。”

按,《说文》“时”古文作“旹”,从之日。段注:“之,声也。小篆从寺,寺亦之声也。汉隶亦有用旹者。”《中山方壶》、《包山楚简》137号背、郭店楚简《穷达以时》14号、上博楚简《孔子诗论》10号均见从之日之“旹”,与《说文》古文同。

30.遊(游):《张迁碑》:“帝遊上林。”

31.明(朙):《夏承碑》:“明明君德。”《刘熊碑》:“畏若神明。”

按,《说文》“朙”古文从日作“明”。《中山王鼎》、《中山方壶》、《中山圆壶》、《侯马盟书》等均见“明”字。

34.眎、眡(視):《汉印文字征补遗》8.6:“臣眎。”《张休涯涘铭》:“上眡彼苍。”

按,视,从见示。眎,从目示。眡,从目氐。《说文》“视”古文作“”和“眡”。“眎”与“”形近。《集韵·至韵》:“视,古作眎。”

35.岳(嶽):《鲁峻碑》:“巗巗山岳。”《耿勲碑》:“泰华惟岳。”

按,嶽,从山,狱声。《说文》“嶽”古文作“岳”,像高形。段注:“今字作岳,古文之变。”魏《受禅表》“望秩五岳”亦作“岳”。

36.敺、毆(驅):《汉印文字征》3.19:“王敺置。”《孙子兵法》97号:“辞强而□毆者,退也。”121号:“发其几(机),若毆群。”《守法守令等十三篇》860号:“以教士击毆民。”

按,驅,从马,区声。敺,从攴,区声。《说文》“驅”古文作“敺”。《石鼓文·车工》、《侯马盟书》作“敺”。《集韵·虞韵》:“驅,古作敺,或作毆。”《银雀山汉墓竹简》“毆”字整理小组释文均隶定为“敺”,今据《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该字形应隶定为“毆”。“毆”同“敺”,亦“驅”之古文。

37.愳(懼):《老子》甲本80行:“奈何以杀愳之也。”《春秋事语》64—65行:“谁则不愳。”“以愳诸侯。”“愳”还见于《春秋事语》68行、《阴阳五行》甲之九等。

40.湏(沬):《汉印文字征》11.12:“李湏”、“王湏之印”。

按,沬,从水,未声。湏,从水,页声。《说文》“沬”古文从页作“湏”。

按,《说文》“泰”古文作“夳”。《古陶文字征》65页见“夳”字。“夳”乃“”省一横的字;“”省为一横,“太”则省为一点。

42.云(雲):《日书》甲种122号贰、124号壹—125号壹:“云门。”《养生方》202行:“一曰云石。”《十问》34号:“则刑(形)有云光。”《上大山镜》二:“乘浮云。”《清铜镜》:“容呼云赐根。”

按,《说文》“雲”古文作“云”。《古玺汇编》4877号等作“云”。殷墟甲骨文已有“云”字,为“雲”之初文,知“云”古已有之。

45.无(無):《为吏之道》42号贰—43号贰:“无官不治。”《为吏之道》43号贰:“无志不彻。”《经法》3行上:“唯虚无有。”《养生方》197行:“无气则死。”《孙子兵法》48号:“无谋謁(竭)如河海。”《孔龢碑》:“功垂无穷。”《熹·易·睽》:“交孚,厉,无咎。”《大吉丑器》:“大吉丑,胜无午。”

按,《说文》“無”奇字作“无”。《说文·叙》:“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玉篇》以“无”为古文,不曰奇字。

50.弍、弐(二):《梁休碑》:“灵闼张□鼎弍。”《光和斛》二:“光和弍年闰月廿弎日。”《五十二病方》328行:“取雉弐。”

按,“二”增加构件“弋”作“弍”。《说文》“二”古文作“弍”。郭店楚简《五行》48号、《语丛》三67号、《燕襄安君鈚》(《殷周金文集成》15.9606)等作“弍”。《五十二病方》从戈作“弐”。古文偏旁中“戈”、“弋”每互作,从戈与从弋同。

51.珪(圭):《桐柏庙碑》:“受珪上帝。”《北海相景君铭》:“珪璧之质。”《白石神君碑》:“奉其珪璧。”《曹全碑》:“故功曹王衍文珪。”

按,圭,从重土。《说文》“圭”古文从玉作“珪”。郭店楚简《缁衣》35号作“珪”。《释文》云:“圭字又作珪。”

按,《说文》“勇”古文从心作“恿”。“恿”所从“甬”写作“用”而字作“”。郭店楚简《尊德义》33号、《性自命出》63号、《汗简》59A、《古文四声韵》3-3引《古老子》均从心作“恿”,然《说文》小篆从力作“勇”。

二、与《说文》籀文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

我国字书之祖《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史官用来教学童识字之书。秦人李斯等人整理旧文,选取《史籀篇》的字作《仓颉篇》。《说文》一书中的籀文,乃是《史籀篇》流传于秦汉时代的字。秦汉出土文献的古体字中亦保存了一些籀文。下文是与《说文》籀文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

3.遬(速):《编年记》3号贰:“正月,遬产。”《战国纵横家书》88行:“以雨,未得遬也。”《秦代陶文》397号:“小遬。”399号:“次遬。”《汉印文字征》2.12:“潘遬”、“有遬”、“臣遬”、“李高遬”、“李遬”、“诸遬已”。

按,速,从辵,束声。遬,从辵,欶声。《说文》“速”籀文作“遬”。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3:“遬,今作速。”

按,遲,从辵,犀声。《说文》“遲”籀文从屖作“遟”。《广韵·脂韵》“遟”,同“遲”。“遟”的变体又写作“遅”、“”。

8.膚(臚):《熹·易·睽》:“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硕人镜》:“膚如(今本作凝脂)。”《祀三公山碑》:“兴云膚寸。”《汉印文字征》4.12“冯膚”、“诸膚”。

按,臚,从肉,盧声。膚,从肉,盧省声。《说文》“臚”籀文作“膚”。段注:“今字皮膚从籀文作膚,膚行而臚废矣。”秦汉文字多作膚。

10.劎(劒):《法律答問》124号:“以劎及兵刃刺杀之。”《日书》甲种35号背贰:“良劎。”《老子》乙本189行上:“带利劎。”《相马经》64行:“发劎首而见千里者。”《武梁祠画像题字》:“自伏劎死。”

按,劒,从刃,佥声。劎,从刀,佥声。《说文》“劒”籀文作“劎”。

15.貌(皃):马王堆帛书《五行》249行:“心□然笱(后)颜色容貌温以说(悦)。”276行:“赤(赫)赤(赫),圣貌也。”《铜华镜》、《铜华镜》三、《铜华镜》四作“貌”。

按,《说文》籀文从豹省作“貌”,《说文》小篆作“皃”。

18.災(烖):《郑固碑》:“乃遭氛災。”

三、与《说文》古文或籀文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

1.譱(善):《夏承碑》:“流恩襃譱。”《校官碑》:“寇息譱欢。”《汉印文字征》3.10:“魏率譱羌佰长。”

按,善,从言,从羊。譱,从誩,从羊。《说文》以“善”为篆文,则字头“譱”非古文即籀文。《古陶文汇编》3.412号作“譱”。

2.斆(學):《高彪碑》;“为斆者宗又五十以斆。”

按,《说文·教部》:“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臼声。學,篆文斅省。”“學”为篆文,则“斆”应是“學”之籀文或古文。《中山王鼎》作“斆”。

3.呂(膂):《礼器碑阴》:“任城呂育。”《西狭颂》:“呂国字文宝。”《汉印文字征》7.17“呂襄私印”、“吕弘之印”、“吕氏之印”、“吕如”、“吕襄”。《汉印文字征补遗》7.5:“吕騧。”《四时嘉至磬》:“四时嘉至磬南吕午堵左桎。”

按,《说文·呂部》:“呂,脊骨也。象形……膂,篆文呂,从肉,从旅。”段注:“吕象颗颗相承,中象其系联也。”“膂”为篆文,则“呂”非古文即籀文。《古玺汇编》1637、《古陶文汇编》6.90等作“呂”。“呂”隶或省作“吕”。

四、小 结

(一)秦汉古体字的类型

上文所述秦汉古体字共80个,分3种类型:

1.与《说文》古文等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55个:弌(一),丅(下),礼(禮),(社),弎(三),旾(萅),(斄),孩(咳),、喆、(哲),、(),馭(御),(齒),(與),(友),(),伇(役),(救),(攻),(),兆(),瘠(膌),朹(簋),、(策),(典),右(左),(爵),鎜(槃),明(朙),旹(時),(旌),遊(游),(宐),(宄),眎、眡(視),岳(嶽),敺、毆(驅),愳(懼),(患),(海),湏(沬),、夳、(泰),云(雲),(關),悍(姦),无(無),(曲),(绝),、(蠭),、凬(風),弍、弐(二),珪(圭),(野),勛、(勲),(劳),恿、(勇)。

3.与《说文》古文或籀文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3个:譱(善),斆(學),呂(膂)。

(二)秦汉古体字的特点

秦汉古体字有其特殊性,由于秦汉时代汉字隶变,汉字形体急剧变化,各种字体正在产生和形成,因此秦汉时代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在字体上就呈现出一种正在由篆书向隶书等转变的状态。秦汉古体字虽然在结构上与《说文》古文或籀文等相同或相近,但字体却大不相同。秦汉古体字分属多种字体。一般来说,秦至汉初简帛上的古体字,字体主要是古隶。西汉中后期简牍上的古体字,字体有隶书或楷书等。秦汉铭刻文字中的古体字,玺印的字体主要是缪篆,碑刻的字体主要是汉隶,金文的字体则少量是小篆,大量的是缪篆、古隶和汉隶。学术界有所谓“隶定古文”的说法,所谓“隶定古文”,是指用隶书或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的字形*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78页。,大体包括隶定籀文、隶定古文等。秦汉古体字主要有缪篆、古隶、汉隶等,大部分可看作“隶定古文”。

(三)秦汉古体字的结构

1.秦汉古体字多数与《说文》古文或籀文等结构完全相同,但有些古体字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

《五十二病方》328行之“弐”从戈,《说文》“二”古文作“弍”从弋,“戈”、“弋”互作。

2.秦汉出土文献中不单存在一些古体字,也存在个别古体偏旁。例如:

(四)秦汉古体字的来源

《说文》古文和籀文等与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有明确的渊源关系,后者源于前者。有的秦汉古体字的出现则不排除当时人们用字复古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汉印小篆秦汉
宋伯军小篆作品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印式视阈下的元代仿汉印研究
从汉印文字变化规律分析汉印创作
汉印创作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
小篆香
秦汉宫苑的“海池”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