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

2014-09-0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机制创新产教融合

杨运鑫+罗频频+陈鹏

摘 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核心是产教融合。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职业教育实践维度操作层面的产教深度融合,尚需创建和完善相关的统筹督导机制、法规保障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多元配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39-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然而,从现实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层,产教深度融合效果不佳,怎样推动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因此操作层面上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建立、创新和完善迫在眉睫。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通过一定机制或作用(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从而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所共同研发的成果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实践方面看,操作层面上的产教深度融合,尚需创建和完善相关的统筹督导机制、法规保障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多元配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等。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统筹督导机制

(一)国家产教深度融合联席会议

将产教深度融合从教育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联席会议主席由分管教育的国家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担任,一年召开一次,各相关方在联席会议举行前三个月呈送报告给设在国家发改委的秘书处。具体研讨如何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产业的中长期协同发展,保证二者之间的总体协调合拍,并计划、部署、审议和检查年度国家重大产教深度融合项目。

(二)国家产教深度融合各咨询团体

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有独特地位,日本称职业教育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德国称职业教育为“企业手中的教育”。国家联席会议下设松散型研究性质的咨询团体,如全国行业质量咨询委员会、全国行业技能咨询委员会、全国职业资格咨询委员会、全国行业(跨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和全国职业院校拨款咨询委员会等[1],为国家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咨询建议。2013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增加到53个[2],行业指导能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使“政府主导、行业指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主体参与”成为可能。

(三)省级政府产教深度融合协调委员会

对区域内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与协调,负责区域内产教深度融合的设计、监督、规范、考核和推进,提高区域内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性,关注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产教深度融合项目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建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督导评估制度,为企业提供产教融合财政补贴,处罚不合作、不作为的企业,适时监控产教融合实际状况。牵头组建信息网络,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中介组织搭建面向市场的信息和资源交流平台。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法规保障机制

(一)修订《职业教育法》

在对《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要突出强调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各相关主体(产学研用政)在职教发展中的职责。明确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终身教育实施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产教融合,补充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法规体系,提出对违法行为的具体制裁措施。

(二)出台《职业教育促进法》

明确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投入达到GDP的1%以上。职工培训一律免费,由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约60%,行业协会和企业分担40%。政府购买质量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步增加。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支撑系统,五年内国家增加750亿元用于产教深度融合专项基金,通过立法、财政或税收手段鼓励和要求企业参与产教深度融合,规定大中型企业承担产教深度融合的定额任务。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应将2%用于员工培训。明确规定职工享有接受培训和再培训的权利,对违规企业处以工资总额1%的罚金。非政府财政拨付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划归职业院校自我管理。建立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意外人身安全风险和成果转化风险保障制度,设立产教融合项目成果转化担保机构。细化对实施产教深度融合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补偿的实施办法。制定细则允许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取酬,允许职业院校教师既当教师又当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比如医科大学的教授同样也是医院的主任医师,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同样也是著名律师),允许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当学徒。推行现代学徒制,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于毕业生回乡从事种植、养殖、畜牧等,工商、税务部门给予一定的费税减免,金融机构安排贷款,农资供应价格优惠,同时职业院校要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跟踪服务。

(三)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

全国行业协会出台各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报国家备案,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地进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国家出台细则确立就业准入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的用人行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相结合。只有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被企业招录用工,以此来促进劳动者全面地、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四)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

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主体承担的框架下,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赋予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构建职业特色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导校长走职业化之路。确立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推进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接轨,接受企业文化辐射,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校企共建科研和实训基地,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教育教学企业参与,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三、产教深度融合的激励补偿机制

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有必要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只有在预知获得激励和补偿的状态下才会有无尽的动力和活力,这一理念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宏观层面的产教深度融合利益共同体

从整体宏观层面看,通过切实的产教深度融合,国家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解决入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促进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可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和社区发展,健康持续提供政府公共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借此提升服务平台覆盖率,敏锐感知新兴经济体,准确把握行业趋势,高质量提供全面信息;企业可以获得人力资源储备、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低于成本的外加工产业,获得学校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依法享受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并通过“走出去”提升企业价值;用户(指产品用户、学生、家长、社区等)可以获得优质产品和服务;学校可以建设与市场对接的骨干专业,推动课程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师资培训模式,稳定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拓展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教学质量,建成优质特色学校,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微观层面的产教深度融合利益共同体

从微观层面看,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学生既是求学者,又是工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推销员、营销师、经理,学习有目标,学费有资助,毕业可就业,就业能对口;教师既是骨干教师、课程建设负责人、系主任、专业建设带头人,又是工程师、技术研发骨干、车间主任、项目经理、企业副总;学校领导既是学校管理者,又是企业顾问、董事会成员;学校既是独立的教学单位,又是教育集团一份子。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每年安排2500多万元奖励现代学徒制成效突出的企业,补助学徒2800元,同时企业也给予学徒每月500~800元[3]。

(三)物化层面的产教深度融合利益共同体

企业生产车间也是学校项目教学的教室;企业工作任务(生产、科研、培训、鉴定和社会服务)也是学校项目教学的内容;企业生产设备设施也是学校项目教学的实训设备;学生生产的企业产品也是学校项目教学的作业;企业和院校用科研支撑教学,在育人的同时创造财富;企业管理也是院校教学管理的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产教深度融合的资源多元配置机制

(一)职业教育集团

为整合多方力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与行业组织、实体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紧密结合,或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吸引企业成员参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弹性学制,满足企业用人波动性要求,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进入职业院校岗前培训,或半工半读修满学分后颁发毕业证书。职业院校的学历生也可转入“双制班”,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和实习、实践、生产,做中学,学中做,毕业即在职教集团内部就业。

(二)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

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由教学区、实验区、运动区、生活区、服务区、产业区、产品试销区、技术研发区和行政管理区等几大区组成。与目前存在的职教园区不同的是,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增加了产业区的区域面积范围,引进了相关专业的个体、私营、国有、集团、外资、跨国、股份制优质企业入驻,搭建小巧、独立、数量多的创业平台,还增设了新产品试销一条街,同时增加了研究院所,特别强调技术技能的开发研究。搭建学生与企业的“双选”实训平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在产教融合中共建共存。通过信息、人才、技术、知识和资源的互动,促进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之间成果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消化、吸收、利用、研发和转化。

(三)校企合作发展联盟

以契约为保证,以合作项目为依托,通过组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有效推进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满足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这种联盟中的产教融合有两种运行模式:以企业为主的产教融合和以学校为主的产教融合。一般第一年学生除开展一些必要的见习和体验外,主要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然后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培训职业技能,掌握个性化、实践性的缄默知识。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按向学校提供的对口资源配置获得人才、科研等产教融合成果。这两种模式中,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和考核的力度和侧重有差别,校企双方支付的津贴、给予荣誉和奖励等有主次之分。

(四)职业院校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公办学校探索联合办学和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43、67条)。这一制度是指利用市场机制,将职业院校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实现管理权或经营权转移,实现院校和行业企业优质资源的跨校跨厂跨区域流动和辐射,提升薄弱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文化,促进政府从教育事业的“提供者”向“采购者”转变,职业院校从“生产单位”向“经营单位”转变,教师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这种情况下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一般能够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

(五)校中厂和厂中校

“校中厂”是指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工厂生产线引入学校,通过“校中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积累职业经验,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教学、生产、学生项目实训、学生实习、培训、就业、研发、鉴定等功能,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厂中校”是指在合作企业厂区内划出单独区域建立校区,为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任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安全知识培训;为下企业提高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学校教师提供培训与指导;利用学校师资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开发;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过程指导;为企业提供文化建设思路和先进企业管理理念;搭建校企合作沟通平台和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新技术开发与运用的工作平台。

五、产教深度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

(一)“产学研用政”协同互动例会制度

“产”指的是产业、行业协会和企业,“学”指的是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研”指的是研究院所、研究团队;“用”指的是产品用户、教育用户和社区,“政”指的是政府。通过半年召开一次的例会,变“政府发动-学校推动-企业联动”为“企业发动-政府推动-学校联动”,对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问题宏观决策通盘规划,决定合作是信誉型、契约型还是法人型运作,协调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统筹投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监督评估等事项。实体企业立足长远,用战略眼光认识产教融合。企事业单位制订与事业发展协调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发方案。行业部门和社区组织制订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二)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

职业院校树立危机意识,与行业组织和实体企业良性互动,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制订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教育教学同步改革措施。制订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平台。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技术协同创新,推进技能传承。用“高精尖”项目带动发展,使各方受益,多方满意。

(三)产教深度融合项目管理制度

成立产教深度融合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综合办公室。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的人员由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和当地社区的主要负责人构成,负责项目的计划、审议、决策、评估、总结等。下设项目管理综合性办公室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重大日常例外事务的处理。项目的具体运行管理主要由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和当地社区的具体业务部门负责监控和督导。项目的实际操作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实施团队来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和攻关突破。

(四)行业组织主导的校企双方定期聚会

根据社会冲突治理理论,行业组织需要牵头关注利益、权力、制度、文化与互动等的冲突,找到能实现双赢的第三条道路。可学习和借鉴某些部落酋长的定期喝茶习俗、习奥庄园漫步以及“常春藤联盟”方式,建立定期聚会制度。通过沟通和协调努力找到各方认同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制度与规制等对权力进行约束,消除隔阂和误会,讨论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行业组织还要想办法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把学校建成企业的专利发明孕育基地、创新团队组建基地、样品前期研发基地、产品试验基地、集成产品开发基地、新技术培训基地、人才技术储备基地和精神弘扬激励基地等。

六、产教深度融合的质量评估机制

(一)职业院校和生产企业的内部评价

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可以分为学校评价、系部评价和教师评价,重点考查产教深度融合的组织与领导、职责履行、合作成果、人才培养方案、人员交流、项目建设、基地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教师成果转化等。生产企业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主要考查人力资源、工作团队、技术培训、订单完成、文化提升、流程再造、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企业品牌升值等。

(二)行业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

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承担产教深度融合的质量评估,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规范与权威,按照行业企业标准,从末端治理、工艺生态创新、产品生态创新和组织生态创新等维度[4],对产品生产过程、技术研发过程、实习见习实践课程教学、教师下厂锻炼、员工在岗培训、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等进行检查和评价,按照企业具体评判标准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反馈生产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职业院校对搞好企业生产的建议,最后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分别评估生产企业和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不断反馈和修正,引导和规范产教深度融合。

(三)政府教育部门激励奖惩制度

政府教育部门制定具体标准,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在定期督导检查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各种奖惩措施。建议设立政府部长奖,表彰和奖励那些产教深度融合效果好的生产企业、职业院校、研究院所、当地社区和行业组织,给产教深度融合先进单位和个人授予荣誉,对违反产教深度融合相关法律、规定、政策的生产企业、职业院校、研究院所、当地社区和行业组织处以罚款和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杨运鑫.中国新合作职业教育论纲[J].教育与职业,2013(35):5-7.

[2]翟帆.行业缺少人才 向行指委问责[N].中国教育报,2013-02-08(3).

[3]民建江西新余市委会.产教结合校企共赢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06-05(10).

[4]董颖.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Deep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Yun-xin1, LUO Pin-pin1, CHEN Peng2

(1.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2.Guangdong Technical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employment-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employment-oriented educati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labors and skilled talents. To realiz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practice, it should try to create and optimize relative plann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legal monitoring mechanism, encouraging compensation mechanism; pluralistic matching mechanism, harmonious and mutual action mechanism and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etc.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novation of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4-01-12

作者简介:杨运鑫(1963- ),男,湖南武冈人,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罗频频(1979- ),女,广东湛江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陈鹏(1987- ),男,广东揭阳人,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讲师,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多中心大学秩序——学校治理结构变革研究》(FFB070449),主持人:杨运鑫。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机制创新产教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