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追问及其实现路径

2014-09-01张健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职业教育价值

摘 要 职业教育的价值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追问的理论命题。其理论内涵是: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哲学存在,是一种目的旨归,是一种观念凝练,是一种关系彰显,是一种需求满足,是一种效用实现。要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其前提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整合价值观;实现途径是践行校企合作的整合实践模式;实现载体是实施优化教学的课程整合创新。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12-04

一、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追问

(一)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哲学存在

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价值观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认知观密切相关。世界观即观世界而形成的对世界的普遍看法和根本观点。观世界并非价值无涉的,而总是在已有价值理念的参与下,对事物或现象作出自身的判断和取舍,并构成自身世界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生观更是与价值观须臾难离。人生的价值就是指一个人对人对己,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它渗透着对人生的价值判断、选择和追求,是人的一生价值赋予和实现的过程。价值观还关系到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考量。人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以特定的价值观审视、认知和把握这个外在世界、面对和处置各种社会关系。考察职业教育的价值内涵决不能忽略哲学层面的把握。即不能忽略职业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认知观生成的价值影响和观念塑造,在教书育人、人格培养的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目的旨归

一种应然的期待。目的是人欲追求和确立的东西。但人不会追求空洞的、毫无内涵的目的,目的背后蕴涵的价值才是人们追求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对目的的追求就是对价值的追求,人总是在追寻价值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价值与目的是同一、同在的。如通常所说的,科技求真,文化求善,艺术求美,实践求益,日常生活求宜。这里人们所求的“真”、“善”、“美”、“益”、“宜”,就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有益于人的价值,才成为人们所追求目的的价值所在。职业教育追求“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样是这种目的价值的体现。

(三)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观念凝练

观念凝练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意义的开掘和澄明,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创新和确立,对形而下的实践具有指导功能和价值。比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价值观念,它们是整合态的。前者是讲职业教育的职能,后者是讲职业教育的目标;前者是基于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价值,后者强调“谋生之准备、谋个性之发展”的本体性价值;前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后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选择,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职业教育愿望和行为。正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和实践一样。

(四)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关系彰显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取决于主体,来源于客体,产生于实践活动。”[1] 它是教育活动主体在实践中价值关系的彰显。人是世界上唯一追寻自己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动物。价值是依赖于主体的由人的和为人的一种存在。离开了人,价值就会因无所寄附而形消影灭。人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明了价值的,客体是价值之源或者说是价值实现的援手。客体是物,是教学时空、工作场域(教学用的)、校园环境、风气氛围等。仅有主体人和客体物这两个要素还不行,还需要将二者联结起来、并贯彻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对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把握中,实现或彰显职业教育的价值。就校企合作而言,职业教育的价值就产生于校企合作的关系把握及其相互作用的成功实践之中。

(五)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需求满足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关系中产生的。”[2] 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当人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满足需要的结果及其过程就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分工、分层需要,满足人们及其社会的职业需要而进行的职业知识、能力、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活动。其是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和就业需要以及社会的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需要的表现形式。当职业教育经由培养赋予了教育对象就业的满足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时,其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六)职业教育价值是一种效用实现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效用是价值的直接体现,或者说效用是一种实现了的价值功能。职业教育的价值效用可以分为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工具价值是对外的社会性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或者说人力资本的创生过程中。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人力资源的分流价值、人力资本的形成价值、人力资本的调节价值、人力资本的储存价值、人力资本的提升价值[3] 五个方面。本体价值是对人的内在价值,其效用及其实现主要体现在实现人的择业、就业的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的个性之发展、精神之成长、人格之历练、德行之养成等。

正如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整合教育一样,职业教育的价值也是一种多元整合的价值。张社字认为:“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外在的、表层的价值,社会价值是其中间层的、核心的价值,而人的价值才是职业教育本原性的、最根本的价值。”[4]这些不同特性和地位的价值不是分裂而互不相关的,而是有机统一、共生互洽、圆融无间的。这是职业教育价值的根本特性。

二、职业教育价值创造的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的价值创造是在对职业教育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践行和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存在关系进行价值权衡,各种矛盾进行价值辨识,实现路径进行价值抉择,一句话,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价值规律行事,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应然预期。这一价值创造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现前提:确立“以人为本”的整合价值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创造过程,应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但当下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却存在着观念误区。一是真为本还是假为本并没有真正解决,口号化倾向严重。往往讲的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行的却是“以校为本”(学校的发展、利益、名誉等始终放在第一位),“以师为本”。以学生管理为例,说起来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以人为本”更多的还是一种口号化存在,或是一种应景化、虚饰化、空洞化的宣言,并没有真正落实践行。二是“以人的什么为本”,始终冲突不断、摇摆不定,并没有真正厘定。“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颠扑不破的铁律,但总有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能力本位会导致学生有能无知、有技能没素养、有存在没发展等。要求回到人本身,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行,促进个体存在的完满与发展。似乎主张能力本位的人,都是与知识、人文教育过不去的人,都是不愿看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需要他们来掌控纠偏、把持方向。以上两大观念误区都是与“以人为本”整合价值观相背离的。前者是说与做、理论与实践的分裂;后者是能力与知识、存在与发展的对立。

所以,必须弘扬“以人为本”的整合价值观。一方面,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位”上来,并切实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重视能力与知识、职业与发展、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有研究者指出:“只要有一种价值理性的存在,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理性来实现这种价值的预设。没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通达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也只是水中捞月。”[5] 但这种整合绝非半斤八两、平分秋色的整合,职业教育永远是“以人的能力(手段)、职业(目的)为本”的教育,“职业为本、能力为用”永远是职业教育必须坚守的办学定位和根本,因而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整合价值观,也一定是且永远是以职业和能力为主,以知识和人文为辅的整合。

(二)实现途径:践行校企合作的整合实践模式

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重要职能,也是其价值创造的根本。校企合作就是实现这一价值创造的根本方式。正如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强调:职业教育是产教深度融合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缺失就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本质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整合,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异质主体共同培养人的整合实践,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

1.校企合作是特色办学的保证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是与企业、行业、政府、经济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尤其是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实体和市场的“晴雨表”,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必须摒弃封闭的校本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这既是国外先进职教经验的启迪;也是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要求和规律使然。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并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应当了解、顺应、熟悉企业,和企业结成紧密的人才培养共同体,联手打造企业应需切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有学校所短缺或紧缺的异质资源,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利用这些资源办出特色,而非去合作化模式下的“自拉自唱”,沦为学科教育的“跟班”和“随从”。

2.校企合作是能力培养的机制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行原理,借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功能和方式。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实践运行的一种重要机制。目的在于通过合作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培养的实现既可以通过两个不同学习地点和环境的工学交替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集中的实习实训来实现。总之都是为了通过变换学习场域和形式,来培养和赋予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这种合作也有与企业文化融合、渗透的考量,即让学生提前感悟企业的文化内涵、精髓、氛围和制约,接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企业精神相适应,与企业的管理要求相适应。这样可以使学生超前接受企业制度文化的规束和熏陶,毕业后真正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适应和融合。

3.校企合作是适应社会的“预热”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完成自身角色和身份转化,实现对社会和职场的尽快适应。职业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做好铺垫和准备。而校企合作整合办学就是对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提前“预热”。因为无论在企业学习,还是在企业实训,学生所面对的都是完全不同于校园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今后要面对的真实的职场环境。学生浸润其中、感同身受,自能为今后走上社会和职场打好人生的“伏笔”。

(三)实现载体:实施优化教学的课程整合创新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仅靠上位的、宏观的校企合作培养途径还不行,还须有下位的、具体的课程载体“给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方面,要改革传统的学科化课程,实施优化教学的整合课程。

1.整合课程是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

职业教育不是“致知”性教育,而是“致能”性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使其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而能力单靠讲、靠说是培养不出来的。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能力的“做”的一维整合进来,形成以“能育”为主、兼顾“德育、智育”的教育结构或课程结构,才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整合课程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课程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应然的课程形态必然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做学教一体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等。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例,其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与课程的整合,是将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的过程,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由于将系统化工作任务整合进了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际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系统训练和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能够实现。

3.整合课程是情境载体与目标能力对应统一的课程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还是纯职场的、远离课程的非教育化的东西,并不具有教育意义或课程意义,如果不加以课程化改造,是不能直接用于课程教学的。其源自工作过程但还需要超越工作过程。这就是姜大源所说的,还需要“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教学论校正”,将其转换成基于教学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成为实现培养能力的载体和手段。整合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建立工作情境、任务情境与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每一情境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效用。学习情境与培养能力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情境——对应能力,入门情境——基础能力,主导情境——核心能力,复杂情境——综合能力,扩展情境——创新能力。

起始情境是由浅入深的入门情境,培养的是学生基础的单项的能力;后继的主导情境培养的是能够应对和完成相应职业领域一般任务的核心能力;复杂情境是主导情境的深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能力,而且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拓展情境是复杂情境的延伸,培养的是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四种学习情境设计,作为课程系统整合和实施的方法和手段,明确对应于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使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有了贯彻落实的抓手和实现的逻辑依据[6]。

参考文献

[1][3][4]王清连,张社字.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89.190.1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5]朱文辉.精神洁癖与幻想乌托邦:课程知识选择的双重病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63-66,83.

[6]张健.能力本位:怎样落到实处[J].职教通讯,2013(3):1.

Theoretical Probing on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Way for Its Realization

ZHANG Jian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00,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which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bing.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is as follows.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existence of philosophy, is the purport of purpose, is the conciseness of concept, is the highlight of relation, is the satisfaction of demand, and is the realization of utility. The way for re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is as follows. The prerequisite of realization, i.e. establish the integrating concept of value which is people-oriented; the approach of realization, i.e. fulfill the integrating mode of practice which bases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carrier of realization, i.e. implement the curricular integrating innovation which optimizes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realization ways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职业教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