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10年广东高校基础研究发展分析

2014-08-28黄荣晓陈穗丽詹求强李文辉

关键词:广东省基础科技

黄荣晓, 陈穗丽, 詹求强, 李文辉*

(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广州 510006)

基础研究是进行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推动科学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1]指出,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基础科学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和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本文以2006—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2-6]为基础,部分数据通过Matlab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对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

1 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现状

1.1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对高等学校开展基础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可以为高等学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孕育科学精神等提供有力支撑.经费投入情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政府经费投入适度性程度的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

(1)在国家、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投入经费总量逐年增长,2010年为104 486.1万元,比2006年增长211.8%,在全国省份中排在4~6位,但平均增幅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但与国家对全国高校的基础研究投入相比,广东省高校年平均增幅(26.3%)比全国高校(27.8%)低1.5%.

(2)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发展总经费的比例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例平均为35.6%,比全国高校(27.9%)高7.7%,2010年达到最高为40.3%.

(3)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调高,但与全国高校总体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随着GDP的逐年增长,广东省高校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2006年的0.13‰增加到2010年的0.23‰、平均每年增长0.17‰,而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则从2006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幅为0.37‰.

通过卡方检验,广东省和全国的经费投入环比增长率为概率P=0.697 4的水平,呈现同一正态分布.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但其经济优势在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中没有得到体现.

表1 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Table 1 The investment on basic research of Guangdong’s universities from 2006 to 2010

注:数据来源于文献[2]-[16].

1.2 人员投入

科技人员投入是高等学校进行知识创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保障[17].根据2006—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6]有关数据,表2反映了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人员在研究与发展项目中的投入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广东省和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投入所占比例以P=0.697 3概率符合同一正态分布.

(1)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在波动中增长,其平均每年增幅为4.2%,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分别排在3~8位,平均增幅只约为全国高校(8.3%)的一半,人员投入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占研究与发展总人员投入比例有波动,其平均比例为41.7%,比全国高校平均值高4.8%.

表2 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人员投入Table 2 The personnel on basic research of Guangdong’s universities from 2006 to 2010

注:数据来源于文献[2]-[6].

1.3 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情况

根据2006—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6],广东省高校每年有较稳定的人员被派遣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年派遣人次总数平均每年增长7.2%,平均增幅较全国高校(12.7%)低5.5%,排在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山东等省份之后。在接受国际合作研究方面,年接受人次总数经常排在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湖北等省份之后,有时还比不上陕西、辽宁、重庆等省份.

广东省高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情况与广东省作为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窗口、改革开放前沿等地位不相匹配.

1.4 发表论文和获国家级奖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和成果获奖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根据2006—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6],表3反映了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平均增幅为25.6%,比全国高校(21.5%)高4.1%,在全国省份中排在10名左右;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数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共获得10项,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5.

表3 2006—2010年广东省高校发表论文和国家级奖成果情况Table 3 The publication and national awards of Guangdong’s universities from 2006 to 2010

注:数据来源于文献[2]-[6].

1.5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现有国家实验室19个,地域分布是北京8个、安徽3个、辽宁2个和甘肃、湖北、上海、江苏、四川、山东各1个.其中,依托高校(第1单位)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11个.目前,广东和广东高校均没有建成国家实验室(表4).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91个,其中依托高校作为第1单位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5个,其在全国各省份的分布情况见表4.依托广东高校为第1单位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并列第7位.

表4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各省高校数量分布情况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in provinces’ universities

注:数据根据科学网(http://lab.sciencenet.cn)资料整理.

2 影响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的主要因素

除了经费投入、人力资源等直接因素之外,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还受到公共政策、历史因素、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1 政策因素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资源进行分配的有效手段.国家和政府会通过科技政策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考核、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科技方针的实现.另外,国家和政府的人才政策、财政政策、教育政策等,也会对科技政策带来影响.这些政策的导向性对高校的基础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大力推行以国家创新系统为核心的科技政策,在科学研发的大力投入、创新型人才的积极培养、产学研之间的协调合作等方面不断加强并完善,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值得借鉴.我国也在不同层面出台科技政策,如《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自由探索,持续增加科技积累,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相应地,各省(市/自治区)也在科技发展规划中对基础研究进行政策引导.比如,各省(市)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对高校基础研究都有导向性的指引.北京市提出要“鼓励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央单位开展长期、广泛、灵活多样的研究合作,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江苏省提出要“发挥高校院所原始创新作用,面向产业高端发展的重大需求”,浙江省提出要“支持浙江大学优势学科和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增强基础研究能力”[18-20].另有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145.5亿元,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3.8%,其基础研究的活动规模首次超过全国半数[21].可见高校的基础研究贡献不容忽视,需要且值得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给予适当倾斜.

2.2 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表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在科技管理实施过程中对高校所属部门、所在地域的倾斜.因为基础研究是“没有时间限制”,所产生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对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往往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显现的,比如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到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系统,经历了大约80年时间,因此,从影响的时间跨度来看,历史因素对基础研究的制约不容忽视,“搞基础研究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22].如教育部直属高校有特殊的经费支持,对地方高校只是象征性地给予照顾.每年的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直属高校名额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地方高校.当然,广东历史形成的发达的区域经济优势,也是基础研究的有利条件.

2.3 学术环境因素

从社会环境看,目前,政府对高校的科技拨款制度仍然是以竞争课题为主的资助方式,科学家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阅读项目申报指南,才能申请政府项目.政府对“国家急需”等应用研究的过度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另外,在科学家看来,基础研究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培养了创新人才,还孕育了不容忽视的科学精神[22],这种孕育科学精神的环境仍然需要加强营造.

从高校内部看,很多高校的科研和人才管理体制还存在封闭、刚性过强、周期太短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成果评价、职称评审等方面,还存在制约创新的弊端,科研人员创新激情和能动性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尚待优化,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学术风气亟待净化,仍缺乏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3 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发展建议

3.1 适当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近年来,国际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GDP的比重普遍高于4‰.2008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为0.698‰,而同期的美国为4.8‰、韩国为5.4‰、日本为3.9‰[23].而如前所述,作为国家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高校201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GDP的比重(0.23‰)也仅为全国高校相应投入比重(0.44‰)的一半.另外,从部分省份设立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强度来看,广东省的经费资助强度每项3~5万,仅为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一半.虽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能以投入强度数值简单地对比评价,但参照广东省的经济地位,适当增加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确实势在必行.比如,可以参照国外成熟做法,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由省财政设立企业基础研究引导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联合重点实验室的起步发展,同时,制定激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财税政策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重视基础研究[24].在这方面,近几年韩国三星等知名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比重现已超过50%,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2 进一步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地位

受市场经济等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科研人员对能够快速产生社会效益、创造物质财富的应用研究倍加重视和青睐,甚至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进而忽略了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地位,导致很多基础研究人才渐渐转型进行应用研究.另外,由于广东高校主要是“地方军”,在获得国家、教育部优惠政策方面处于劣势.

2011年,广东省启动了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12年安排了6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计划在高端IT、电动汽车、LED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工作,并力争5年内投入220亿元.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来看,攻关项目的第一承担单位必须为企业,经费也主要是投入到企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而2006年设立的广东省资助额度最大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实施的前5年才总共投入资金2.5亿元[25].

3.3 进一步营造基础研究氛围

评判基础研究的价值,必须要有整体观、大局观,不能只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尺子[22].高校基础研究的学术氛围和评价环境也应该在改革创新中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这是由基础研究的特征要求在自由研究和国家战略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Essential tension)所决定的.

因此,作为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先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形成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文化环境氛围.第一,淡化论文的影响,建立更为客观、系统的成果评价与考核机制.第二,淡化对短期效果的追求,注重自由探索和长期发展,对失败要有包容和认可.第三,淡化科技计划的竞争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稳定支持机制.第四,科学评价基础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肯定基础研究科学价值、教育价值、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4个维度[26]的同时,兼顾基础研究的社会经济价值,根据创新模式理论的发展,不断突显基础研究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贡献[27-28].

3.4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广东省应该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地位,并且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模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广东高校需要结合国家的有利优惠政策,制定一些具有广东特色的措施,如把握好已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国家“千人计划”、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广东省领军人才等,既可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又可以围绕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可以汇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增强广东高校的基础研究实力,促进广东高校的发展.

另外,广东省应在当前较好基础上,探索与内地省份不一样的基础研究人才储备模式,建立“柔性引进”、“柔性流动”、“柔性聘用”和“年薪制”等创新型人才聘任方式,适当淡化职称评审硬性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EB/OL].(2006-10-30) [2014-02-06].http://www.most.gov.cn/.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3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3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0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3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39.

[7] 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7-02-26) [2014-01-02].http://www.gdstats.gov.cn/.

[8] 广东省统计局.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02-29) [2014-01-03].http://www.gdstats.gov.cn/.

[9] 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2-25) [2014-01-05].http://www.gdstats.gov.cn/.

[10] 广东省统计局.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2-25) [2014-01-06].http://www.gdstats.gov.cn/.

[11] 广东省统计局.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3-01) [2014-01-06].http://www.gdstats.gov.cn/.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7-02-28) [2014-01-06].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02-28) [2014-01-06].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2-26) [2014-01-06].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2-25) [2014-01-06].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2-28) [2014-01-06].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17] 王楚鸿,杨干生.全国高校科技人员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基于1992—2007年面板数据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5-120.

Wang C H, Yang G S. Analysis of input-output efficiencie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Based on panel data during 1992 and 2007[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3): 115-120.

[18] 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EB/OL].(2011-09-16) [2014-05-06]. http://www.bjkw.gov.cn.

[19] 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EB/OL].(2012-01-05) [2014-05-06]. http://www.jstd.gov.cn.

[20] 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2011-06-07) [2014-05-06]. http://www.zjkjt.gov.cn.

[21] 余冠仕.高校基础研究规模首次超过全国半数[N].中国教育报,2011-05-20(1).

[22] 赵永新.四问基础研究:不产生经济效益 基础研究何用?科学家回应[N].人民日报,2014-05-05(20).

[23] 姚常乐,高昌林.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3):5-9.

Yao C L, Gao C L. Present condition of China’s basic research fund inputting and policy proposals[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11(3): 5-9.

[24] 赵展慧.我国基础研究费用投入比重常年徘回5%左右[N].人民日报,2014-3-28(3).

[25] 贺林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再度携手广东启动新合作[EB/OL].(2011-09-20)[2014-01-26]. http://gd.people. com.cn/.

[26] 葛朝阳,郑刚,陈劲.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3(4):29-35.

Ge C Y, Zheng G, Chen J. State of the art of evaluating the basic research abroad and several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03(4): 29-35.

[27] Rothwell R.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J].R&D Management,1992(3):221-239.

[28]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2-36.

猜你喜欢

广东省基础科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