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视野下电大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4-08-20苏红霞李迪蓉林卫平徐世红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灌输思政理论

苏红霞,李迪蓉,林卫平,徐世红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6)

思想政治课程是开放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前电大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了开放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前思政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的课程改革研究重点是逐步实现课程目标设定、课程主体、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一、思政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

灌输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灌输教育都作过精辟的阐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我国思政教育从内容上来说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以灌输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在开放大学教学环境下进行思政课程改革,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灌输”原则,规范“灌输内容”,又要吸纳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因素,创新“灌输方法”,以达到灌输目的和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与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1)教育价值观: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注重教育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单一政治化倾向明显,不注重个体目标的实现;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则在遵循国家目标的条件下,考虑满足社会目标,实现个人目标。

(2)教学目标: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讲解;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则强调知、信、行的统一,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

(3)课程内容、范围: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是国家规定固定的教材,知识面较窄;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是根据国家规定教材,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注重经验,知识面较宽、多学科交叉。

(4)教师角色: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讲授者和指导者、是专家;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教学师生是双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是建议者。

(5)课程资源: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资源主要有教师准备的文本、讲稿,教师开发的练习册和活动,这对加强教师的讲授有利;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资源主要是强调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对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

(6)学生角色:传统灌输理论下的学生是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接受;新灌输理论下的学生是探究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7)课程实施: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学生是接受学习,以老师为中心;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学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8)课程评价:传统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评价以知识获得为主,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单一;新灌输理论下的思政课程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依据,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方式多样化。

二、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内容

依据新灌输理论进行开放大学思政课程的构建,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就课程目标而言,应体现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目标及对开放大学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其胜任社会生活的综合素养,即对社会的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将教材内容分成五大理论知识模块。

第一部分:我是中国人。要求学生:观察国人的行为并讨论中国人的国民特性;如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依靠力量;明确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第二部分:我国的现在。要求学生:探究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并整理改革开放的成果;讨论我国发展问题及解决之道。

第三部分:我国的过去。要求学生:观看录像并讨论分析我国过去建设存在的问题;讨论有哪几种解决方法;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做法及评价;思考“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第四部分:我国与世界。要求学生:探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相关要素;探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及对我国的影响;考察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五部分:我的国家与中共领导。要求学生:分析中共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讨论中共应加强哪方面的自身建设;畅谈“我与中国梦”。

(2)能力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7种能力。

一是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小组的组织协作工作,并在协作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关系的能力。

二是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提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是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原创意见及对处理紧急事件的基本思路;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四是批判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所得数据或报告中找到含义、立论和评估论据,并作出独立判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分析现实问题,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采取最适合行为的能力。

六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

七是研习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乐于学习。

(3)情感、价值观和态度:应具备情感、价值观、态度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是国民身份认同及爱国主义。热爱党、国家和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是进取精神。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

三是责任心。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四是合作精神。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奉献社会。

五是乐观精神。乐观豁达、富有生活情趣。

六是尊重。懂得接纳和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信仰。

2.确立平等的课程主体关系。

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人格是平等的,学生间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使学生在自主探讨、分析辩论等过程中,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在真正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原有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多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促进者、信息的提供者、辅导者和评估者,由此带来教师的行为变化,教师除了讲学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有关学习资源的意见、给学生有关培养兴趣的意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展等。

3.组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灵活的课程内容。

目前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教学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统编教材,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来分析整合教材,联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与经验,分成5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是中国人(教材第七、十一章);第二部分:我国的现在(教材第五、六、八、九章);第三部分:我国的过去(教材第二、三、四章);第四部分:我国与世界(教材第十章);第五部分:我的国家与中共领导(教材导论、第一章)。

这五部分内容中突出了“我”,强调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相应的内容安排上有利于学生从“我”的角度去思考社会现象。课程内容由一些问题来构成,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探究的过程解决“信”的问题,有利于课程实效性的提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

4.师生共同丰富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方面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努力来丰富课程资源。

5.课程实施改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2]。

表1课程资源列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即形成问题单元,并由学生自由形成平等的小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活动,探究的主题要结合教学目标,在这些问题探究单元中要允许学生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子主题。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人和小组去学习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并且共享大家的成果[3]。学习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中成员的相互关系也应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使小组成为一个共同体。

表2课程问题列表

第二步: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探究。

(1)根据问题单元,设置问题情境。教师研究学生本课程的前概念,并注意学生对社会现象及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点以及形成的自己观点,通过情境设置,引起学生对问题单元的关注。

(2)通过一系列课程资源,设计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冲突所在,使学生以清晰的形式表达出来,并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明确地提出问题。

(3)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解答形成猜测和假设。

(4)引导学习小组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必要的资料和信息,通过讨论、辩论、实践等方式来解释问题;

(5)将学习小组获得的部分信息进行交流,并与他人讨论、验证,得出结论。

6.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首先要确保思政课程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自我反思、对自己学习负责,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个体发展[4]。

(1)改革考试形式。实行一纸开卷、全开卷、网络考试等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问题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学生知识、能力也应是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改革考试内容。部分考题可由学生提供,考前可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及社会热点命题,说明命题意图及考核知识点,由教师挑选和修改后成为期末试题的一部分。根据专业不同设计具有专业特点的考核,如会计专业学生可用经济数据来说明问题等等。

(3)推进数字化题库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数字化题库建设,随学随考,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服务。

总之,在开放大学视野下对电大思政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适应现代教育规律的要求,符合开放大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能有效实现“学”的主动性与“教”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能提高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1] 黄运焘.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4,(03):36.

[2]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8.

[3]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4-326.

[4] 高孝传,等,主编.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5-219.

猜你喜欢

灌输思政理论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