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2014-08-18白瑞科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感教育途径

白瑞科

【摘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阵地,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与品德教育,从而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 情感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3-01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缺失。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情感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物理教师应正视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在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内因的同时,促进学生物理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

一、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用物理学家完美人格感召学生。

傅鹰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物理学史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璀璨的瑰宝,整个物理学史就是一部由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物理学家用他们的光辉实践谱写出的闪耀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灿烂光辉的壮丽史诗。历代物理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在科研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真诚合作、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对人类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等,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完美结合的体现。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在科学的重大贡献而永载史册,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闪耀的超凡的人格魅力照耀着世世代代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后人。正如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所说的:“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在基础物理课程中,物理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介绍了众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普朗克、玻尔、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每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都联系着震撼人们心灵的故事。教师在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他们对科学的贡献,更应着力揭示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人类进步的影响。物理学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素材,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物理教学中的美育,使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物理学又是求善的——研究的目的是要将其成果造福人类;真和善又在美这一最高境界统一起来,因此物理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的美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它的美在于揭示出自然界本质之美,窥视宇宙之奥妙。杨振宁教授曾说过:“物理学大师们小心翼翼地揭示出壮丽的自然本质之美时的感觉,像构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大师对那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的虔诚歌颂。”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卓有成效的美育,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物理学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物理学不乏其美,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其揭示出来并展示给学生。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认识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直觉、想像、形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及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能从抽象深奥的物理理论中看到其中简洁、对称、统一、和谐之美,并由此加深对物理理论和对自然、宇宙的理解。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功能。

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其次,研究性学习的交互性使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规范意识、个人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大多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诸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及有志于将科学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为了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采取探索形式,避免“按方抓药”、“按图索骥”的做法。在探索性实验中,教师也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发现”了物理规律,还要善于提出富有探索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解决;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满足先辈已经做过的、已被实践证实的规律,还有发现新问题的可能性,还应努力开拓未知领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他们谦虚谨慎、真诚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逐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启发学生对滥用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做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用科技造福人类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教师应努力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的“形象大使”。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保护他们灵感的每一个微小的火花。教师应当是循循善诱的启蒙者,而不是颐指气使的圣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誉、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启发、中肯的批评,甚至一个会心的微笑和一句幽默的玩笑,都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如沐春风,在老师营造的和谐氛围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锭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47-l48.

[2]周鸿.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补性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75-78.

[3]徐利治.科学文化人与审美意识[J].数学教育报,1997,(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情感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